桃花源记(9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解释下列加点字
(1)阡陌交通 ( ) (2) 及郡下( ) (3) 便要还家( ) “之”字的用法与其他几项不同的是( )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 何陋之有 C. 花之君子者也 D能以径寸之木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呢?
阅读《愚公移山》选段,完成后面问题。(12分)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是一篇故事,选自《》。(2分)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2分)
A.甚矣,汝之不惠。 |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C.河曲智叟亡以应。 |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汝心之固( ) (2)何苦而不平?( )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甚矣,汝之不惠。(2分)
(2)曾不若孀妻弱子。(2分)这段文字是全文的核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全段说明了智叟不智,愚公不愚。(2分)
阅读《伤仲永》,回答6~10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________ (2)或以钱币乞之______
(3)复到舅家 ________ (4)泯然众人矣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 | B.邑人奇之 |
C.不能称前时之闻 | D.于舅家见之 |
翻译下列句子。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②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本文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阅读《小石潭记》回答后面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解释加点的字词
(1)潭中鱼可百许头()(2)佁然不动()
(3)水尤清冽()(4)不可久居()请选出下列四项中加点字词义相同的一项()
A.全石以为底以其境过清 |
B.潭中鱼可百许头明灭可见 |
C.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 |
D.佁然不动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翻译句子
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虽有佳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标四处)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知其旨也(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3)教然后知困(4)学学半翻译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填空
本文集中论述了①与②的关系问题,阐述了“③”的道理。开篇以“④”作比,用这句话与“⑤”进行⑥(写法),意在阐述⑦ 。而用 “《兑命》曰‘ 学学半’” 作结尾的作用是:⑧
文言文阅读(共18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等死,死国可乎 _______________(2)楚人怜之 ________________
(3)或以为亡 _________________(4)为天下唱 ________________
(5)置人所罾鱼腹中_________________(6)卒中往往语 _______________翻译句子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他们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