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阅读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造饮辄尽( ) ②既醉而退( )
③晏如也( ) ④或置酒而招之(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求甚解”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吾母姓钟氏,名令嘉,出南昌名族,行九。幼与诸兄从先外祖滋生公读书,十八归先府君。时府君年四十馀,任侠好客,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宾从辄满座。吾母脱簪珥,治酒浆,盘罍间未尝有俭色。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戚党人争贤之。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选自(将士铨《忠雅堂集》)
【注释】①归:古代女子出嫁叫“归”,②先府君:指作者已逝去的父亲。③囊箧萧然:这里是“钱物都用空了”的意思。 ④铨:作者将世铨自称。 ⑤愁蹙状:愁眉苦脸的样子。⑥戚党:亲戚和乡党。 ⑦吟哦声:读书的声调。 ⑧少痊:病体略微好转些。 ⑨扑之:责打我。(铨自指)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家益落/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B. 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 先府君苟有过/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D. 听而后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母授以《礼记》《周记》《毛诗》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C.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D.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②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
(4)你如何评价母亲“垂涕扑之”的举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段中母亲的哪些行为举动是值得我们称赞的。
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下列各题。
折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释】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
曲尘丝:至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1)全诗写了哪些景象?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2)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岂可据理臆断欤?
【乙】杜处士好画
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③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解: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②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③拊:拍。④搐chù:收缩。此指“夹”。 ⑤掉:摆动。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
②一日曝书画曝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②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
(3)结合语境,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中“笑”的具体原因。
①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原因: 。
②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原因: 。
(4)结合文本,谈谈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的启示。
甲文: 。
乙文: 。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 ①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注释】①[奚]怎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虽有 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②虽有 至道,弗学,不知其 善也
③知困,然后能 自强也
④故曰:教学相 长也
⑤非问无以 广识
⑥理明矣,而 或不达于事
(2)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教然后知困
②君子学必好问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学学半
②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4)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和【乙】论述了 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 的关系。两篇选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甲】文:
【乙】文: 。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③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④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⑤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说,游说。③养:供养之地。④未之以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⑤丘:孔子,名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蹴尔而与之生(用脚踢) B.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C.孔子见齐景公(召见,接见) D.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听说)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万钟于我何加焉/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B.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行道之人弗受/辍耕之垄上
D.乡为身死而不受/景公未之以行而赐之廪丘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甲】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
B.【乙】可以作为事实论据来论证“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这一观点。
C.【乙】文中孔子不肯接受齐景公赏赐给他的供养之地,他认为“无功不受禄”。
D.【乙】文中的齐景公是一个尊重知识分子,并了解其内心需求的古代开明君主形象。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②其不知丘也亦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