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小题。(12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    )

A.见小潭日光
B.潭中鱼百许头明灭
C.水尤洌以其境过
D.其境过清卷石底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称赞《记承天寺夜游》是神品,写景最妙,试作简要的分析。
甲文中,作者起初是“心乐之”,心情非常愉快,为什么在结尾却说“不可久居”,矛盾吗,为什么?
甲乙两文都写于作者被贬期间,分别表达了柳宗元和苏轼怎样复杂的心情?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 奈何公亦颠倒若是?
② 吾不与辩者,使其终身不知有太行山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注释]①廪(lǐn)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说(shuì):游说。④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⑤丘:孔子,名"丘"。⑥趣:催促。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万钟则不 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
B. 所识穷 者得我与(乏:贫苦,缺乏)
C. 孔子 不受(辞:推辞)
D.弟子曰(谓:认为)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行道 人弗受录毕,走送
B. 万钟 我何加焉未尝不叹息痛恨 桓、灵也
C. 景公致廪丘 为养太医 王命聚之
D.行思 不学则怠
3.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中列举事例,通过以前和现在"万钟"的态度对比,论证了不能失去"本心"。
B. 【甲】文中的"本心"是指一个人本来就有的羞恶之心,就是"义",也就是"善"的本性。
C. 【乙】文中孔子不肯接受景公赏赐给他的供养之地,是因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D. 【乙】文中的齐景公是一个尊重知识分子,并了解其内心需求的古代开明君主形象。
4.

把"文言文阅读"【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2)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韩信,淮阴人也。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为商贾,常从人寄食。其母死无以葬,乃行营高燥地,令傍可置万家者。信从下乡南昌亭长食,亭长妻苦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自绝去。至城下钓,有一漂母哀之,饭信,意漂数十日。信谓漂母曰:“吾必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少年又侮信曰:“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众辱信曰:“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于是信孰视,俯出跨下。一市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度淮,信乃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梁败,又属项羽,为郎中。信数以策干项羽,羽弗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畴十三人皆已斩,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而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弗斩。与语,大说之,言于汉王。汉王以为治粟都尉,上未奇之也。
下列句中的“以”与“信数以策干项羽”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可以一战 B.何不试之以足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扶苏以数谏故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韩信出身贫寒,又不会营生,经常到别人家里蹭饭吃,别人都很厌恶他。
B.韩信曾经在亭长家混吃,亭长的老婆同情他,一大早就做好了饭,等韩信来吃。
C.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不予采纳,刘邦入蜀后,韩信离楚归汉,做管理仓库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
D.汉王得到滕公的推荐,让韩信管理粮仓,但是并没有要重用的意思。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亭长妻②于是信
见滕公法当斩
翻译下列句子。
①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
②与语,大说之,言于汉王。

【古文阅读】
锦石滩
〔明〕袁宗道
余家江上。江心涌出一洲,长五六里,满洲皆五色石子。洁白如玉,或红黄透明如玛瑙,如今时所重六合石子,千钱一枚者,不可胜计。
余屡同友人泛舟登焉,净练外绕,花绣内攒,列坐其上,似在瑶岛中。余拾取数枚归,一类雀卵,中分玄黄二色;一类圭,正青色,红纹数道,如秋天晚霞;又一枚,黑地布金彩,大约如小李将军 山水人物。东坡《怪石供》所述,殊觉平常。藏簏中数日,不知何人取去,亦易得不重之耳。
一日,偕诸舅及两弟游洲中,忽小艇飞来,一老翁向予戟手,至则外大父方伯公也。登洲大笑:“若等谩我取乐!”次日,送《游锦石洲》诗一首,用蝇头字跋诗尾曰:“老怀衰飒,不知所云,若为我涂抹,一字不留亦可。”
嗟乎!此番归去,欲再睹色笑,不可得矣!
[注释] ①六合:地名,今江苏六合。②净练:喻江水。③小李将军:李昭道,画家。④簏:小篓子。
⑤戟手:打招呼。⑥跋: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后面的一种文体。 ⑦衰飒:衰老。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屡同/友人泛舟登焉 B.如/秋天晚霞
C.一老翁/向予戟手 D.送/《游锦石洲》诗一首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长五六里(2)洁白如玉
(3)余拾取数枚归(4)一字不留亦可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此番归去,欲再睹色笑,不可得矣!

本文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题
A文段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銍、酆、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B文段
道光二十一年,英人将扰佛山镇,取道泥城,经萧岗三元里。里民愤起,号召各乡义勇,枪械云集,四面邀截。英兵窘迫不能出,死者二百余人,毙其梁帅伯麦。英酋义律亟驰援,复被重围。时,奋臂而起者百有三乡,不械而集,众人数万人。是役也,英人为之丧胆。
初九、初十日,逆夷往三元里及萧岗各乡,复行扰害,乡民共愤,鸣锣聚众,毙逆夷六、七人,余逆脱回。因率众而下,约数百人。乡民复鸣锣会集各乡数千人与夷决战,未刻迅雷甚雨,乡民佯败,引入黄婆洞磨刀坑。又毙逆夷百余,内有一人乃西洋兵头,全身盔甲,刀砍不入,手持宝刀,装嵌宝石,映日不可逼视,亦被杀死。余夷脱逃者,或被坑水冲淹,或为失路饥毙,无一漏网,各处乡民来攻逆夷者尚源源不绝,而英夷亦从此胆寒潜踪矣。
(选编自《广东军务记》)
【注释】 ①梁帅:大头子,带兵的高级军官。② 逆夷:指英国侵略军。 ③未刻:下午一时到三时
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A.杀两尉( 并且 ) B.至陈( 比较 )
C.枪械集 ( 聚拢 ) D.役也( 这 )

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陈胜佐( 代词,代押送的军官 ) B.祭尉首( 介词,用 )
C.夺杀尉( 表顺接 ) D.毙梁帅伯麦( 代词,清军 )

选出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召令徒属(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宁愿是天生的贵种吧)
C.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D.为坛而盟(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

写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A.英酋义律亟驰援,复被围困(英国头领义律赶紧逃跑,又被当地人层层围起来)
B.奋臂而起者百有三乡(当时互相呼应参加战斗的有三个乡共一百人)
C.或为坑水冲淹,或因失路饥毙(有的被坑水冲走淹死,有的因迷路而饿死)
D.柄镶宝石,映日不可逼视(刀柄上镶有宝石,对着太阳不能逼真地看)

选出下列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是利用老百姓都拥护扶苏、项燕,于是就联合扶苏,项燕一并起义,依从老百姓的愿望。
B.A文段叙述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三个步骤: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
C.“奋臂而起者百有三乡,不械而集,众至数万人。”描写了佛山人民团结一致共抗外敌的场景。
D.“乡民佯败,引入黄婆洞磨刀坑,又毙逆夷百余”,说明了三元里人民有勇有谋。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4题。

【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乙】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选自《史记》)

【注释】封:封赏。②贵:认为可贵。即:如果。

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谓惠子曰(2)非梧桐不

(3)商贾之人也(4)递辞平原君而

2.

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非练实不 之不能尽其材
B. 搜于 中三日三夜 去 怀乡
C. 为人排 无硕师名人与游
D.视之曰 解纷乱 无所取也
3.

翻译下面句子。

(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2)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4.

回答下面问题。

(1)【甲】文庄子和【乙】文鲁仲连有什么相同的志趣?

(2)庄子和鲁仲连各用什么方法表明自己的意趣?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