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梁尝有疑狱》,完成小题。
梁①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
梁王曰:“陶之朱公②,以布衣富侔国③,是必有奇智。”及召朱公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④决是,奈何?”
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⑤也,其径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
王曰:“径与色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
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⑥去,赏疑则从与⑦。梁国大悦。
【注释】①梁:战国时魏国别称。②陶之朱公:范蠡帮助勾践灭吴雪耻后,乘扁舟,变姓名,后来到曹国的陶地,经商致富,号陶朱公。③侔(móu):等同。国:周代诸侯国,代指诸侯。④吾子:相当于“您”。⑤相如:相同。⑥从:依从。去:去除。⑦与:赞许,奖赏。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梁有疑(        )               ②吾子是(          )
③臣,民也(          )           ④其价一者千金(      )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布衣富侔国

A.固怪之矣 B.不物喜 C.何谓之文也 D.皆美于徐公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两处)。
侧 而 视 之 一 者 厚 倍 是 以 千 金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陶朱公没有告诉梁王该怎么办,梁王却没了疑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①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②素业;无③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注释:①天机:天赋的悟性,聪明。②素业:清素之业。③履立:实行,实践。
断句,限断三处。
此 事 遍 于 经 史 吾 亦 不 能 郑 重 聊 举 近 世 切 要 以 启 寤 汝 耳。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及至婚 / 既加B体性定/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C多者至《礼》、《传》/ 而长烟一空 D自兹堕慢/ 挥手自兹
翻译句子。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
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请你举一个例子来证明“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这句话。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头地耳()(2)天下缟素()
(3)请广于君()(4)长跪而之()
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庸夫之怒也 B.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与臣/而将四矣

翻译句子。(4分)
⑴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⑵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的使命是什么?他能够出色完成使命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海鸥与巷燕
鸥于海渚遇巷燕。
燕谓鸥曰:“我至子所,而子不至我所,何也?”曰:“吾性傲以野,不乐依人焉,故也。”
燕曰:“我以依人而处,故飙风得所障,冻雨得所蔽,炽日得所护。以是观之,子其病矣。”鸥曰:“吾病而有不病者存,不若子之昧于病而未见也。”
燕曰:“我之得以依人者,以人不之憎且爱之也。子之病我者,忮其爱乎?”鸥曰:“子谓人之于我,爱乎,憎乎?”燕曰:“皆无之。”鸥曰:“吾以傲野自适,人之憎爱非所论也。即以人论,吾以不见爱,故不见憎。然则,见爱者其危哉!”
燕不喻而去。其后,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因怒而逐之,燕于是始思鸥言。(选自刘熙载《寤崖子》)
【注】①病:困苦。②忮(zhì):嫉妒。③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我至子所:(2) 燕于是始思鸥言: (3)燕不喻而去: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A.鸥于海渚遇巷燕欲信大义于天下
B.以人不之憎且爱之也孤之有孔明
C.吾以不见爱,故不见憎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这则故事的寓意是:(2分)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⑴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⑵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翻译句子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后主有两方面的担忧:一是刑赏偏私,使 “”;二是“”。(用原文词句回答)
文中诸葛亮对后主提出了“亲贤远佞“的用人建议,在现实生活中,这条建议对你做人有什么启示?

秋水11分
《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不牛马②不见水
③河伯始其面目 ④且夫我尝闻仲尼之闻
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2分
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河伯见了秋水为什么“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用自己的话作答。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