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巷子里的阳光
出了门,便是一条巷子,至少要拐过三道弯,拐过三条首尾相连的巷子,就能拐到人流叮当的马路上。
巷子是一个漏斗型的死胡同,朝街的方向呈出开放的姿态。不熟悉的人从街上拐过几道弯,就会走到我的门口,鼻子碰了墙壁,叹了口气,就无奈地回返了。
看那些人无奈地返回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他们像一个个误入迷途的孩子,面对我家土房灰眉土脸的墙壁,面红耳赤地跺着脚:唉,怎么是条死胡同呢?
我对他们的牢骚不满,这怎么能算一条死胡同呢?我家的院子虽小,也能容纳八方来客,你们咋就不到我的院里小坐一会儿,喝一杯淡茶或对弈一局呢?
我站在巷口陪着阳光,像是陪着巷子里年纪最长的老爷爷。阳光很好,它从早晨露头,到晚上收尾,都不露声色,从来不唉声叹气,他真的是一位藏在云外的哲人。
早晨的阳光是橘红色的,它比巷子里的懒人起得早。它像画家手中的画笔,横一笔竖一笔,紧一笔,慢一笔,就把小巷子画滋润了,画温热了。懒人们就会说:你看看,太阳都晒热屁股了,咱也别压床了。
中午的阳光,白晃晃地把人的头皮晒得煞痛,因而,巷子里少有人走动。大家坐在家中饮茶,或睡午觉。心里想:就让太阳发泄一会儿吧,它也有委屈焦躁的时候,过一阵子就好啦。
果不其然,一捱过下午2点,太阳就似做错事的孩子羞答起来。它把阳光一缕又一缕,像是撒豆子一般轻轻撒进小巷,投在人的头顶上,非常轻,恐怕在人们头顶上砸出了包。被阳光砸到的滋味很受用,像是被灵巧的小狗舔了一下,暖暖的,就是说不出来。
傍晚的阳光是有诗意的。傍晚的阳光最温柔,最贴人了。你抓它,捏它,碰它,它一点也不急,你亮开嗓门咋唬它,它也不恼,当然,很少有这样二板吊子,就像很少有这样的恶丈夫,面对如花似玉、善解人意的爱妻,你舍得动她一指头吗?太阳也有累的时候,一天了,它要回到山谷里的床上睡大觉了。夕阳一片深红,它把整条巷子都映得红彤彤的,大家该洗菜的去洗菜,该洗衣的去洗衣,巷口的棋摊上,依然是那些七嘴八舌爱支招儿的棋痴,但大家都已感到了太阳的惜别。
明天还能不能见到太阳呢?有老人躺在床上,看着颤颤巍巍的阳光,心想,就要走了,走的时候如果用碗能扣上一碗阳光,躺在棺木里,就永远放着这只碗。
老人们一年中有三季都喜欢坐在巷子里的墙根下,晒太阳。他们的山羊胡子稀稀疏疏,但脸色红润,一旦阳光晒热了头顶,他们的话闸就打开了,滔滔不绝,无穷无尽,如果凑近了去听,一大堆老故事和昨天讲的基本相似,但他们却像大姑娘和小伙子第一次恋爱似地向老伙计们眉飞色舞地讲着,阳光扑扑扑地投在他们的脸上,胸上,腰上,和身上的一切部位,阳光点燃了他们不灭的灵感。
重复又有什么?人生不就是许多似曾相识的事情不断在重复吗?不是他重复你,就是你重复他;不是历史重复现实,就是现实重复历史。阳光也是重复的,以相同的节奏和色调度过每一天,温暖着巷子里人们的心。
我很为那些误进巷子而返的人惋惜,他们至少可以在小巷子驻足一会儿,看看小巷子意味无穷的阳光呵。
第二段中说的“巷子是一个漏斗型的死胡同”,而第四段中又说“这怎么能算一条死胡同呢”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它像画家手中的画笔,横一笔竖一笔,紧一笔,慢一笔,就把小巷子画滋润了,画温
热了。
②阳光扑扑扑地投在他们的脸上,胸上,腰上,和身上的一切部位,阳光点燃了他们不
灭的灵感。
文章题为“巷子里的阳光”却为什么有好多笔墨写了老人?请简要分析。
文章末尾说“看看小巷子意味无穷的阳光呵”,联系全文,请分点概括阳光给人的无穷“意味”。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题。
生命的力量
刘庆邦
作为作家,我觉得作家本人应该有一种生命的力量。
这种力量体现在作家的人格方面,即作家应该有善良的天性,高贵的心灵,高尚的道德,悲悯的情怀和坚强的意志。当然,说一个作家有没有生命力量,当然不是指他个人的体力,而是指其智力、感悟能力和思想水平。此外,一个人只有对世界有他独特的看法,独立思想的习惯,其生命才可能是有力量的。相反,如果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世界观,那就没有力量。
我们中国的作家,我首推鲁迅。鲁迅个子不高,瘦小,但我们不得不承认鲁迅是非常有力量的。他可称为思想的巨人。他对现实的看法,他的杂文,都体现出他伟大的、不可战胜的力量。我们无论何时看鲁迅都是高山仰止,就是因为其思想的高度与深度。
④那么,当代作家中还有谁称得上“生命有力量”?我觉得应该推史铁生,他曾是我的同事,我们同岁。我们交往比较多,我称他铁生兄,我对他一直怀有敬意。他去世后,我们给他开作品研讨会。大家是完全发自内心的一种需要与表达,来追思史铁生。史铁生坐在轮椅上,生活不能自理。可是从精神上,他比我们每个人都高大。我们的身体没有毛病,铁生受限制,哪里也不能去。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正是铁生向内挖掘,他的许多思想都上升到生命哲学的高度,因此他的艺术光辉越来越灿烂。因此,作家要使自己的生命变得有力量,就得向鲁迅学习,也应该向史铁生学习。
⑤当然,这种力量和分量肯定不是先天就有的,一个作家如果没有阅历,没有经历,其生命肯定是没有分量的。沈从文说,司马迁之所以写出《史记》,在于他对生命的忧患不是仅靠积学成就的。学问大,可能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学者,不一定能成为一个作家。司马迁被处以宫刑——我们说士可杀不可辱,宫刑显然就是一个很大的侮辱。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发愤图强,通过《史记》为生命赢得了尊严。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很大因素取决于其不同寻常的生命分量。
⑥当代作家也一样,比如莫言,也是经过很多苦难,才写出优秀的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此,凡是写出好作品的人,其生命的分量都是很重的,其生命的力量都是很强的。
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生命力量的作家?
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请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正是铁生向内挖掘,他的许多思想都上升到生命哲学的高度,因此他的艺术光辉越来越灿烂。
(2)学问大,可能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学者,不一定能成为一个作家。
请你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题。
流放的书斋(有删节)
野夫
①向例,读书人视书如拱璧,都需要一点空间来将之列为清供,这就构成了所谓书斋。日夕徜徉其间,即使换不来传说中的黄金屋或颜如玉之类,也雅兴不减,算是身有所归吧。我之忝(tiǎn,辱,有愧于)为读书人,半生以来,却往往在江湖中走动的日子居多。虽也曾积得上万册并非善本珍籍的图书,然而真正聚首的日子甚少。萍身无定,书也就象家一样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了。不过,只要曾经勾留过一段岁月的地方,营造一个书斋聊以栖心,这是不能阙如的。这样,随着我的浪迹,也就有了这么一串书斋;它象某种特殊的符号,句逗着我的浮生。不计书的多寡,也无论斋的雅俗,这些时筑时弃的空巢,作为一个个时间和空间中的座际,在转顾之中,发现它们依然贮满了值得频频温习的记忆。似乎燕去而楼犹未空,每一丝阳光和蛛网都还牵连着今天。我在一些暗夜中醒来,竟不免为那些客留过我之游魂的屋舍而伤悼不已。
②一九八一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利川县教委所属教研室。单位在城北一条僻道上,一围花墙自成院落,隔断了周边的巷陌。小院不大,却植有几棵树,还辟了两份菜畦。另外的草地上则树着石桌石几,点缀着一些寻常见惯的无名花草。墙外则是一溜高大的悬铃木,竟使得这小小院子显得绿荫蓊郁。就这么一幢两层楼的砖屋,既办公又住人,十余个教研员出入其中,已觉得人口稠密。我知道实在没有空房,便对主任说,把那个楼梯间给我吧。主任有些为难,因为那实在是堆放杂物之所,他怕委屈了我。我说我就喜欢这种阴暗角落,便自个清理其中就搬了进去。
③该房确在楼梯下进门,屋顶即楼梯转角处。一般的建筑这样的位置都是用来做厕所的。房仅五平米左右,刚好容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书柜和一把藤椅。有这些陈设,对我而言,也足够了。好在还有一扇窗,可以透些光进来。但窗户是不能推开的,因为外面是厕所且是进女厕所的必经之道。气味不论,为了免瓜田李下之嫌,便装了花玻璃并钉死了,显出君子自重的姿态。
④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天地,果然便有了当家作主的得意。每日价到楼上点卯归来,便自个掩门读书,或抽一地烟头,弄得一屋里乌烟瘴气。看久了案头上那面空墙,觉得是荒疏和苍白,便去求对面离休的简笠先生写一幅字。这自然有些附庸风雅,但年轻的心灵是需要自己弄些东西来点缀的。简先生用他那苍老的书法写了一幅《陋室铭》给我,其勉励之意是明白的。我便裱之作了中堂。隐隐记得还自撰了一联自书补壁,说什么“得偏安一隅斯亦足矣,能苟全数年它何求焉”。这仍旧是故作超然的话,简先生看了便摇头不语。
⑤其时,在骨子里原是雄心未退的,也颇能埋首于小屋中读书写诗;当然,也热衷于去坊肆间使酒买醉。微醺返邸,便喜欢铺开纸笔作苦吟状;偶尔也能搜得一句半联的警语,便独自激赏不已,在斗室中做手舞足蹈状。有了书斋,人似乎也添了一点书卷气,便不能没有斋号。经过一番切磋后,遂用“寻幽轩”三字来题了蜗居。“寻幽”一语出自李义山的诗“寻幽殊无极,得句总堪夸”。另外一层含义便是前述的朋友来访的状态。就这样,我拥有了生平第一个书斋,并为此乐也陶陶。
⑥那两年,小城尚很寂寞,时相过从的友人也不多。一大帮哥们尚在异地求学,所以书斋尚不嫌小,偶有“徐孺下陈蕃之榻”的时候,也很容易就在那一床一几间坐卧清谈,仿佛海阔天空一般。日子在幽静的平淡中过得从容写意,无忧无虑,唯一的烦恼便是雨季的到来
⑦由于该楼久已失修,瓦顶渗水,楼梯也裂缝,雨从瓦洞中泻到楼道上,水渍又浸过那些裂痕再滴到我的床上。室小无地可以迁床,每次从梦中被那冰凉的手指所叩醒,只得搬一只脸盆到床上接雨。所幸其漏极规律,并不声东击西,都只在腰腹间发生,因而只需要侧身抱盆而眠,也并无大碍。其初原也不能习惯那金水迸鸣声,久之,便能分辨出积水深浅而高低不同的乐音了。渐渐还感到一些趣味,不为所扰,大有“我醉欲眠君且去”的意思。唯一要提醒自己时刻注意的是,不得轻易翻身,否则便会沧海横流了。就这样,在深山小城的许多漫长雨季里,便战战兢兢地怀搂着这么一池涟漪,小心翼翼如一个哺乳的母亲,在或梦或醒的青春之夜中,谛听着这铜板铁琶的自然旋律,谛听着岁月跫音的渐行渐远。
⑧而今,病骨支离的不眠时分,才有些怀疑这最初的书巢有可能给了我风湿的纪念。但每当春雨秋霖重来之时,却仍旧能让我念起那在季节的沙漏中变得细微而遥远的寻幽轩
(选自《乡关何处》一书)
请分析标题“流放的书斋”的妙处。
就全文看,“我在生平第一个书斋中做了哪些“附庸风雅"之事?请简要概括。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它象某种特殊的符号,句逗着我的浮生。
(2)气味不论,为了免瓜田李下之嫌,便装了花玻璃并钉死了,显出君子自重的姿态。
第⑥段中说“唯一的烦恼便是雨季的到来”,而第⑦段中又说“渐渐还感到一些趣味,不为所扰”,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你如何理解最后一段划线句的含义?生活中总有令你怀念的一间房或一处建筑,请简要谈谈它令你怀念的缘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灯影下的人生
尤今
生命里使用煤油灯的那段日子,充满了泪的挣扎。
②那时,我才五岁多。父亲失业,我们一家五口,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迁进了一间租来的小木屋里。木屋很简陋,无水又无电。白天阴阴,夜晚暗暗。地面潮湿,蚊虫很多。
③由于整个区没有电力的供应,所以,夜晚一来,处处伸手不见五指。母亲在屋子里点了几盏煤油灯,飘忽不定的火舌,将幢幢的人影这里那里胡乱的贴在木屋的四壁上。屋里明明只有五个人,可是,壁上的黑影,却把一种无声的热闹带了进来。这个穷苦的家,有爱。爱是一把蘸了蜜糖的刷子,把孩子的心,髹得甜滋滋的。爸爸爱说笑,尽管在外面为了生活而碰得焦头烂额,但是,他把他的忧他的烦搓成一小团,密密地锁在心扉中,他给孩子的,是成箩盈筐轻松的笑语。小小的木屋,常常被笑声震得几乎崩塌下来。
④终于,父亲的生意有所好转。我们一家子在一座类似大杂院的大房子里租下了一个小房间。这时,最小的弟弟出世了,一家六口,挤在同一个房间里。房里装置了一盏日光灯,很亮、很耀目。父亲为我们买了大量的书籍,晚上用膳过后,一家人围坐桌边,桌上摊开着父亲买回来的书,灯光直直地照在书上鲜丽的图画与墨黑的字粒上,浑沌初开的孩子,欢欢喜喜地辨识书上的“之无”。灯火明亮的房间,飘散着缕缕若有若无的书香,孩子的心,好似靠岸的小舟,安稳踏实。
⑤我成家后不久,丈夫调职到沙地阿拉伯去;我呢,也带着两岁的稚子同往。我们住在一幢白色的屋子里,屋子高高地立在山脊上,前不巴村、后不连店。屋子里装的是伞形的罩灯。丈夫常常出差,一去,便是数日。我和孩子,困居于四面是墙的小木屋里,日子长得好似看不到尽头。这时,我最最害怕的是停电。
⑥电一停,我的屋子,还有整个山头,都跌进了无边无际的黑暗里。沙漠夜晚特有的风,在山头来来回回凄厉地吼叫,好似千头万头气势汹汹、扑人而噬的猛兽;我呢,蜷缩在屋子里,紧紧地搂着万事不懂、只懂害怕的稚龄孩子,眼泪一串一串地流。不是悲伤,不是痛苦。流泪,实在只因为自己忍受不了那一份好似被整个世界遗弃了的孤独。此刻的寂寞,不是蚕,它不是小口小口地啃你的心叶;它是一粒重甸甸的铅球,搁在你心房里,把你的心、你的整个人,沉沉地往下拖、拖、拖……
⑦若不停电,我偶尔夜里外出,总不肯关掉屋里的灯。让小小的屋子满满地盛着澄亮的灯光,外出归返时,从山脚仰头上望,山顶有一球灿然的亮光,朦朦胧胧间,以为天上的月亮不小心掉落到沙漠这寂寂的山头上了……
⑧三年过后,我们终于在新加坡买下了一幢屋子,正正式式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去买各种各样的灯饰,亲手把这个家布置起来。厅里,用了水晶吊灯,亮得非常的豪华;饭厅,挂了长长的半垂至桌面的球型罩灯,那一圈柔和的光,轻盈地落在桌子上方一碗碗亮洁的白米饭上,看在眼中,无比温馨;书房里,装了隐蔽式的灯,电掣一开,所有的亮光都集中在桌上的稿纸与书本上,我心无旁骛地任思潮在书本上奔驰、任灵感在稿纸上放肆。
⑨有时,闲来无事,欣赏屋里的灯饰,回首前尘,蓦然惊觉:由用煤油灯的童稚期至满屋灯饰的中年期,我的人生路程,已走了一半。韶华易逝,时光如河,我不能白白地在世间走这一趟,所以,在华发初生的今日,在荧荧的灯火下,我读得更勤、也写得更勤了!
——选自《尤今散文选》(有删改)
【注】髹:xiū,用漆涂在器物上。①
作者以灯影为线索,回顾半生某些经历。通读全文,请你说说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结合全文,请你完成下列表格。

地点

事件内容
租来的小木屋里

一家人在灯下说笑
大杂院里的小房间里
日光灯


伞形罩灯
“我”外出归返时从山脚仰望山顶家里灿然的灯光
新加坡买来的屋子里
各种灯饰
“我”用各种灯饰布置家,在亮光下心无旁骛地写作

本文语言亲切细腻。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结合上下文,请你品析第⑧段划线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那一圈柔和的光,轻盈地落在桌子上方一碗碗亮洁的白米饭上。
⑵从修辞的角度,请你说说第③段中的划线句子好在哪里。
爱是一把蘸了蜜糖的刷子,把孩子的心,髹得甜滋滋的。
文章的重点在写“灯”,那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第⑥段的内容呢?请你结合上下文,说说自己的看法。
从童稚到中年,总有一盏灯亮在作者的生命中,带给她爱与感动。在你的成长经历中,一定也有类似的物、事、人,照亮了你的心房,滋养着你的生命。请你用优美的文字简述一个爱的片段和你的内心感受吧。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礼物
柴静
①那是个夏天。晚上上班的路上,细细碎碎地下起了雨,等到深夜下了节目,雨已经大了。匆忙下了楼向右拐时,忽然有个人迎上来,犹疑地叫我的名字。我怔了一下,借着一线灯光看见他身着军装,才安下心来。他那么大的个子,脸却很稚气,期期艾艾地说他是国防科大的学生,就要毕业了,来看看我是他几年来的心愿。我一时也不知该说些什么,只将手里的伞移过去给他遮雨,他马上后退了几步:“不不,不用,我走了。”
②我看他的身影消失在漆黑的雨夜里,转身欲走,他气喘吁吁又跑回来,脸涨得通红,从裤兜里掏出一个火柴盒交给我,并拢双脚刷地敬了一个军礼,转身走了。
③那只火柴盒里装的是一只小乌龟,硬壳绿背的巴西水龟,我在透明的大啤酒杯里养了它很久。那年冬天很冷,小龟贪恋人的温暖,每每要伏在我掌心才肯蜷起四肢沉沉睡去,这是我收到的最可爱的礼物。
④春节回家过年时,同事转寄给我一封信,信是从西藏寄来的。我在炉火边拆开细读,信中写道:“那天夜里你没有问我毕业后去哪里,我也没有告诉你,我选择的是遥远的雪域高原。这里人迹罕至,十分寒冷。有一夜出去巡哨,看着月光下连绵起伏的雪峰,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你在节目里说,‘人的存在犹如电光石火’。”
⑤远处忽然传来鞭炮的脆响,我顿了顿,继续看下去,“但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用生命去护卫……那只小龟可好?它很怕冷,所以我把它留给你。它是去年我生日那天路过教育街市场时捡到的,也是同一天,我在收音机里听到了你的节目。我一直认为,这都是上天送给我的礼物。”膝边的炉火渐渐升起来,给严寒的世界增添了一点暖意。水仙已经开了两朵,满室清香。
——选自柴静《用我一辈子去忘记》
【注】柴静: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记者、主持人。
标题“礼物”在文中具体指的是哪些内容?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请你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①段的划线句。
我一时也不知该说些什么,只将手里的伞移过去给他遮雨。
“电光石火”本义指“闪电的光、燧石的火”。请结合文中大学生的选择,说说你对“人的存在犹如电光石火”这句话的理解。
文章结尾的划线句是一处环境描写,请你结合全文,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年轻的陌生人在信里写道:“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用生命去护卫……”军人用生命护卫国土,记者用生命护卫真相。在你的生活里,有哪一样东西也值得你用生命去护卫?并请你谈谈理由。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应县木塔为什么不怕地震
高育红
①应县木塔位于山西省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它处于大同盆地地震带,建成近千年来,经历过多次大地震的考验。据史书记载,在木塔建成200多年之时,当地曾发生过6.5级大地震,余震连续7天,木塔附近的房屋全部倒塌,只有木塔岿然不动。20世纪初军阀混战的时候,木塔曾被200多发炮弹击中,除打断了两根柱子外,别无损伤。
②应县木塔之所以有如此强的抗震能力,其奥妙在于其独特的木结构设计。木塔除了石头基础外,全部用松木和榆木建造。木材是一种质量轻、力学性能好的建筑材料,它具有一定的柔性,在外力的作用下比较容易变形,但在一定程度内又有恢复变形的能力。木构架中的所有节点又普遍使用榫卯结合,也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再加上传统木构架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柱网平面和梁架布置,使其形成一个具有一定柔性的整体框架结构体系,当地震袭来时,建筑便通过自身的变形消减地震力对结构的破坏能量,从而在一定限度内保障了建筑的安全性。
③中国古代建筑一般由台基、梁架、屋顶构成,高级的建筑在梁架和屋顶之间还有一个斗拱层。中国古代建筑台基坚固,好比是一艘大船载着建筑漂浮在地震形成的“惊涛骇浪”中,能够有效地避免建筑基础被剪切破坏,减小地震波对上部建筑的冲击。优雅的大屋顶对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也做出过相当大的贡献。形成大屋顶需要复杂的结构和大量构件,大大增加了屋顶乃至整个构架的整体性,庞大的屋顶以其自重压在柱网上,也提高了构架的稳定性。
④斗拱是由若干斗形的的木块和方形的短枋木相互交接组合而成的构件,用在柱头或额枋之上,起着承担梁架和出挑屋檐的作用。当地震发生时,屋顶和柱之间的若干组内外檐斗拱像弹簧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从而大大减少了建筑的破坏程度。
⑤除了这些较显著的手法外,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还使用了大量的其他技术设施,比如榫卯的使用。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我们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不用钉子连接的构建的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了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是。选文为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多是构架,能够通过消减地震对自身造成破坏。
选文第①自然段划线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选文第②自然段加点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仔细阅读③~⑤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我国古代建筑有哪几种抗震手法。
许多中国古代建筑都做到功能与美感的完美结合,请你举一例,并加以简要说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