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巷子里的阳光
出了门,便是一条巷子,至少要拐过三道弯,拐过三条首尾相连的巷子,就能拐到人流叮当的马路上。
巷子是一个漏斗型的死胡同,朝街的方向呈出开放的姿态。不熟悉的人从街上拐过几道弯,就会走到我的门口,鼻子碰了墙壁,叹了口气,就无奈地回返了。
看那些人无奈地返回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他们像一个个误入迷途的孩子,面对我家土房灰眉土脸的墙壁,面红耳赤地跺着脚:唉,怎么是条死胡同呢?
我对他们的牢骚不满,这怎么能算一条死胡同呢?我家的院子虽小,也能容纳八方来客,你们咋就不到我的院里小坐一会儿,喝一杯淡茶或对弈一局呢?
我站在巷口陪着阳光,像是陪着巷子里年纪最长的老爷爷。阳光很好,它从早晨露头,到晚上收尾,都不露声色,从来不唉声叹气,他真的是一位藏在云外的哲人。
早晨的阳光是橘红色的,它比巷子里的懒人起得早。它像画家手中的画笔,横一笔竖一笔,紧一笔,慢一笔,就把小巷子画滋润了,画温热了。懒人们就会说:你看看,太阳都晒热屁股了,咱也别压床了。
中午的阳光,白晃晃地把人的头皮晒得煞痛,因而,巷子里少有人走动。大家坐在家中饮茶,或睡午觉。心里想:就让太阳发泄一会儿吧,它也有委屈焦躁的时候,过一阵子就好啦。
果不其然,一捱过下午2点,太阳就似做错事的孩子羞答起来。它把阳光一缕又一缕,像是撒豆子一般轻轻撒进小巷,投在人的头顶上,非常轻,恐怕在人们头顶上砸出了包。被阳光砸到的滋味很受用,像是被灵巧的小狗舔了一下,暖暖的,就是说不出来。
傍晚的阳光是有诗意的。傍晚的阳光最温柔,最贴人了。你抓它,捏它,碰它,它一点也不急,你亮开嗓门咋唬它,它也不恼,当然,很少有这样二板吊子,就像很少有这样的恶丈夫,面对如花似玉、善解人意的爱妻,你舍得动她一指头吗?太阳也有累的时候,一天了,它要回到山谷里的床上睡大觉了。夕阳一片深红,它把整条巷子都映得红彤彤的,大家该洗菜的去洗菜,该洗衣的去洗衣,巷口的棋摊上,依然是那些七嘴八舌爱支招儿的棋痴,但大家都已感到了太阳的惜别。
明天还能不能见到太阳呢?有老人躺在床上,看着颤颤巍巍的阳光,心想,就要走了,走的时候如果用碗能扣上一碗阳光,躺在棺木里,就永远放着这只碗。
老人们一年中有三季都喜欢坐在巷子里的墙根下,晒太阳。他们的山羊胡子稀稀疏疏,但脸色红润,一旦阳光晒热了头顶,他们的话闸就打开了,滔滔不绝,无穷无尽,如果凑近了去听,一大堆老故事和昨天讲的基本相似,但他们却像大姑娘和小伙子第一次恋爱似地向老伙计们眉飞色舞地讲着,阳光扑扑扑地投在他们的脸上,胸上,腰上,和身上的一切部位,阳光点燃了他们不灭的灵感。
重复又有什么?人生不就是许多似曾相识的事情不断在重复吗?不是他重复你,就是你重复他;不是历史重复现实,就是现实重复历史。阳光也是重复的,以相同的节奏和色调度过每一天,温暖着巷子里人们的心。
我很为那些误进巷子而返的人惋惜,他们至少可以在小巷子驻足一会儿,看看小巷子意味无穷的阳光呵。第二段中说的“巷子是一个漏斗型的死胡同”,而第四段中又说“这怎么能算一条死胡同呢”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它像画家手中的画笔,横一笔竖一笔,紧一笔,慢一笔,就把小巷子画滋润了,画温
热了。
②阳光扑扑扑地投在他们的脸上,胸上,腰上,和身上的一切部位,阳光点燃了他们不
灭的灵感。文章题为“巷子里的阳光”却为什么有好多笔墨写了老人?请简要分析。
文章末尾说“看看小巷子意味无穷的阳光呵”,联系全文,请分点概括阳光给人的无穷“意味”。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要如何留念,才不枉此生
毕淑敏
①一次生病,医生让照一张头颅的CT片子。于是我得到了一张清晰准确的自己头骨的照片。我注视着它,它也从幽深而细腻的灰黑色胶片颗粒中注视着我,很严峻的样子。
②头颅有令我陌生的轮廓。卸去了头发,撕脱了肌肤,剔除了所有的柔软之物,颅骨干净得像刚从海中捞出来的贝壳。突然感觉到很熟识,仿佛见过似的……不久以前……我记起了博物馆,那里有新出土的类人猿头骨化石。夹进了几十万年进化的果子酱,颅骨还是像两块饼干似的相似。造化可真是一位慢性子。假如我的头骨片落到一位人类学家手里,便可以十分精确地分析出我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它携带着我的密码信息,脱离我而孤零零地存在着。医生读着它,却作出我是否健康的结论,它似乎比我还重要。
③我细细端详它,仿佛在鉴赏一件工艺品。实在说,这个物件是很精致的。斗拱飞檐,玲珑剔透,为人体骨骼中最精妙的片断。不知多少稻麦菽粟的精华,才将它一层层堆砌而起;不知多少飞禽走兽的真髓,才将它润泽得玉石般光滑。阳光中的紫色,馈赠它岩石般的坚硬;和煦的春风,打磨它流畅的曲线。我感叹大自然的精雕细作。用山川日月、金木水火、天上地下、风云雨雪的物质魂灵,挑选着,拼凑着,混合着,搅拌着,一轮又一轮地循环……终于在许多偶然与必然的齿轮磨合中,缝缀镶嵌起了无数颗头颅,其中一颗属于了我。
④我不由得伸手弹弹自己乱发覆盖下的头骨,它发出粗陶罐的响声。这是一个半空的容器,盛着水、细胞和像流星一样游走的念头。念头带着阴电和阳电,焊接时就散发出五颜六色的蛛丝,缠绕在一起,像电线似的发布命令,驱使我具有各式各样的举动。正是这些蝌蚪一样活泼的念头,才使我写下了以上的文字。罐子里的水会酸腐,那些细胞会萎缩,但文字是不会生锈不会腐烂的,它们比有生命的物体更有生命。它们把念头们凝固下来,像把混浊的豆浆压榨为平滑的固体。人人都公有的文字,经过特定的组合,就属于了我。组合的顺序就是一种思索。
⑤我望着我的头颅,因为它是思索的宫殿,我不得不尊重它。它却不望着我,透过我,它凝望着遥远的人所不知的地方。它比我久远,它以它的久远傲视我今天的存在。但我比它活跃,活跃是生命存在最显著的标志之一。但和文字比起来,无论现在的活跃或者将来的久远,都黯然失色。骨骼算什么呢?甲骨文不正是因为有了文,才神圣起来,否则不过是一块烤焦的兽骨!文字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符咒,使我们得以知道一只只水罐曾经储存过怎样的五彩念头。罐子碎了,水流空了,一代又一代最优秀的念头组合却像通电的钨丝一样,在智慧的夜空勾勒着永不熄灭的痕迹。
⑥我注视看我的头颅,递给它一个轻轻的微笑:我们都有完全不复存在的那一天。那时候,证明你我曾经存在过的证据,到哪里去寻找?制造念头吧!那些美丽的像鸟一样在空中飞翔的念头,假如它们真的充满睿智,假如它们真能穿越时代的雾海,它们的羽毛就会被喜爱它们的人保存。
(有删改)
(1)为什么说头颅“是很精致的”?作者写它的“精致”有什么作用?
(2)对于“我”而言,文字为什么“比有生命的物体更有生命”?
(3)第⑤段中,“一代又一代最优秀的念头组合却像通电的钨丝一样,在智慧的夜空勾勒着永不熄灭的痕迹。”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4)文章最后的比喻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念头”?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题。
北京地下水位16年来首回升
16年来,北京市地下水位首次出现回升。全市885个地下水位监测点数据显示,7月31日,北京市下水埋深为26.55米,较6月30日26.7米回升了5厘米,地下水储量增加了8000多万立方米,这是1999年以来地下水位首次回升。地下水埋深指的是潜水的埋藏深度,即潜水面至地表面的距离。如图1所示,虚线为潜水面,A即为潜水的埋藏深度,而H是潜水含水层的厚度。
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北京市人口骤增,2014年常住人口达到2100余万人,是1999年的近两倍,用水压力随之增加。同时,1999年起,北京市连续多年干旱,自然降水不足。
为使供需平衡,多年来,北京不得不超采地下水(见表1).“超采”,是指地下水开采量大于补给量,从1999年起北京年均超采地下水5亿立方米左右,形成大面积超采区。长期超采造成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地下水位下降会引起地面下降。1980年,北京市地下水埋深为6.7米,1998年降至11.88米,18年下降了5米。从1999年开始大幅下降,到去年降至近26米。连续15年,平均一年下降近一米。
表1 北京地下水开采情况
采水自备井位置 |
自备井数量(眼) |
供水量(立方米) |
城镇自备井 |
13000 |
4.6亿 |
域六区自备并 |
6550 |
2.25亿 |
去年12月,每天约有200万立方米的南来江水通过自来水厂送入千家万户,占北京市市政供水的60%左右。截至8月底,南水进京已达5亿立方米,今年用量将达到8.18亿立方米。预计明年可以达到10.5亿立方米。地下水位在用水量最大的7月份实现回升,最大的功臣还南水北调。
北京地下水位上升还可能和超采地下水下降有关。据了解,截至7月底,朝阳、丰台等地区共关停84眼自备井,每天置换地下水量达3.3万立方米。随着南水用量增大,怀柔、平谷、昌平等应急水源地也将逐渐减少开采量。当然,开源节流才是控制用水总量的重要手段。例如,北京已在全市修建了1000余处集雨工程,通过集纳雨水的方式回补地下水,扩大再生水的使用比例。
(摘自2015年9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相关链接】
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水系丰富的水资源,通过引水工程调到水资源短缺的华北和西北地区。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巨大,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东线工程位于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至华北地区。中线工程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的20多座大中城市;西线工程在青藏高原上,由长江上游向黄河上游补水,西线工程还没有开工建设。
(1)如果把“北京市地下水埋深为26.55米”这一句中的“26.55米”标注在图1上,那应该标注在哪里?
A.A处 B.D处 C.H处
(2)根据表1及相关文字,下边哪一项说法不恰当?
A.城六区自备井数量比城镇少,因而城六区地下水开采量少。
B.城镇和城六区自备井总量很多,表明北京地下水超采严重。
C.从自备井分布位置与数量看,北京已形成大面积超采局面。
D.从自备井数量与布局看,北京地下水开采需求将越来越大。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改为括号内的词语,哪一句改变了原意?
A.多年来,北京不得不(只能够)超采地下水。
B.从1999年开始大幅(急剧)下降,到去年降至近26米。
C.地下水位下降会引起(造成)地面下降。
D.连续15年,平均一年下降近(接近)一米。
(4)从图2看,流入北京市的南水主要走的是哪一条调水线?它的起点是哪里?
(5)北京严重超采地下水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北京地下水位上升的因素又有哪些?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魔 季
张晓风
①我沿着草坡往山上走,春草已经长得很浓了。唉,春天老是这样的,一开头,总惯于把自己藏在峭寒和细雨的后面。等真正一揭了纱,却又谦逊地为我们延来了长夏。
②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绒绒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相思树是墨绿的,荷叶桐是浅绿的,新生的竹子是翠绿的,刚冒尖儿的小草是:黄绿的。还有那些老树的苍绿,以及藤萝植物的嫩绿,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一山。我慢慢走着,绿在我里,我在绿里。
③那边,清澈的山涧流着,许多浅紫、嫩黄的花瓣上下飘浮,像什么呢?我似乎曾经想画过这样一张画﹣﹣只是,我为什么如此想画呢?是不是因为我的心底也正流着这样一带涧水呢?
④我们已把窗外的世界遗忘得太久了,我们总喜欢过着四面混凝土的生活。我们久已不能想象那些溪畔草地上执竿的牧羊人,以及他们仅避风雨的帐棚。我们同样也久已不能想象那些在垄亩间荷锄的庄稼人,以及他们只足容膝的茅屋。我们不知道脚心触到青草时的恬适,我们不晓得鼻腔遇到花香时的兴奋。真的,我们是怎么会疾驰得那么厉害的!
⑤忽然,走来一个小女孩。如果不是我曾看过她,在这样薄雾未散尽、阳光诡谲闪烁的时分,我真要把她当作,一个小精灵呢!她慢慢地走着,好一个小山居者,连步履也都出奇地舒缓了。她有一种天生的属于山野的纯朴气质,使我不自已地。想逗她说几句话。
⑥“你怎么不上学呢?凯凯。”
⑦“老师说,今天不上学。”她慢条斯理地说,“老师说,今天是春天,不用上学。”
⑧啊,春天!噢!我想她说的该是春假,但这又是多么美的语误啊!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的。去念一册册的山,一行行的水。去速记风的演讲,又数骤云的变化。春天春天,春天来的时候我们真该学一学鸟儿,站在最高的枝柯上,抖开翅膀来,晒晒我们潮湿已久的羽毛。
⑨那小小的红衣山居者好奇地望着我,稍微带着一些打趣的神情。
⑩我想跟她说些话,却又不知道该讲些什么。终于没有说﹣﹣我想所有我能教她的,大概春天都已经教过她了。
⑪慢慢地,她俯下身去,探手入溪。花瓣便从她的指间闲散地流开去,她的颊边忽然漾开一种奇异的微笑,简单的、欢欣的、却又是不可捉摸的笑。我又忍不住叫了她一声﹣﹣我实在仍然怀疑她是笔记小说里的青衣小童。我轻轻地摸着她头上的蝴蝶结。
⑫“凯凯。”
⑬“嗯?”
⑭“你在干什么?”
⑮“我?”她踌躇了一下,茫然地说,“我没干什么呀!”
⑯多色的花瓣仍然在多声的涧水中淌过,在她肥肥白白的小手旁边乱旋。忽然,她把手一握,小拳头里握着几片花瓣。她高兴地站起身来,将花瓣往小红裙里一兜,便哼着不成腔的调儿走开了。
⑰我的心像是被什么击了一下,她是谁呢?是小凯凯吗?还是春花的精灵呢?抑或,是多年前那个我自己的重现呢?在江南的那个环山的小城里,不也住过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吗?在春天的时候她不是也爱坐在矮矮的断墙上,望着远远的蓝天而沉思吗?她不是也爱去采花吗?爬在树上,弄得满头满脸的都是乱扑扑的桃花瓣儿。等回到家,又总被母亲从衣领里抖出一大把柔柔嫩嫩的粉红。啊,那个孩子呢?那个躺在小溪边打滚,直揉得小裙子上全是草汁的孩子呢?她隐藏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⑱啊,春天多叫入迷惘啊!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谁负责管理这最初的一季呢?他想来应该是一种神奇的艺术家了,当他的神笔一挥,整个地球便美妙地缩小了,缩成了一束花球,缩成了一方小小的音乐匣子。他把光与色给了世界,把爱与笑给了人类。啊,春天,这样的魔季!
(选自《张晓风自选集》,有删改)
(1)阅读全文,概括文中实写的两幅主要画面。
(2)请为第②节中加点词写一段赏析性批注。
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绒绒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
批注:
(3)结合语境,理解第⑧节画线句的深刻含意。
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的。
(4)文章标题为“魔季”,为什么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一个小女孩?
(5)第⑰节用了十个问号,可是读起来一点也不显得单调,反而别有韵味。仔细阅读这节文字,说说这样表达的作用,并分析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A】记者专访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秘书长杨宇光(节选)
记者: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天舟一号。
杨宇光:天舟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艘货运飞船,采用两舱构型,由货物舱和推进舱组成。它总长10.6米,舱体最大直径3.35米,起飞重量约13吨,物资上行能力约6吨,推进剂补加能力约为2吨,具备独立飞行3个月的能力……其有效载荷比例在目前所有的货运飞船中是最高的。
【B】消息《天舟天宫顺利对接》(节选)
本报北京4月22日电4月22日12时23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顺利完成自动交会对接。据了解,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天舟一号,它的上行载货比、货物运输、推进剂补加等综合能力比肩甚至优于国际现役货运飞船,快递货物经济实惠。此次与天官二号进入组合体飞行阶段,将按计划开展推进剂在轨补加,以及空间应用和航天技术等领域的多项实(试)验。
【C】天舟一号瘦身记
①我是太空“快递小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最近我承接了一项艰巨又光荣的任务,把货物送到“客户”﹣﹣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手中。
②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运送更多的货物给它。但我的“车”﹣﹣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是固定的,若想运更多货物,我必须在保证足够强壮的同时,尽可能减肥。
③减过肥的人都知道,腰部的赘肉是很难减下去的。而我的腰部是一个个连接框,为了将我高大的身躯牢固连接,这些连接框原先做得很厚实,显得臃肿。因此,教练决定第一步就要帮我减腰部赘肉。
④经过多次试验,教练将我的腰部设计成镂空形式,保留结构受力部分,去除非受力部分的“肉肉”,将腰部的重量降低到原来的50%左右,丝毫没有影响腰部的结实程度。
⑤我的教练十分严格,不仅不放过肉眼可见的腰部赘肉,连肉眼几乎无法分辨的“皮下脂肪”也不放过。我的外部是一种壁板结构,壁板连接完成后,组成的密封空间就是装货物的肚子了。虽然壁板厚度只有不到3毫米,但是在教练看来,依然有减重的空间。他们严格控制加工温度、切削速度等参数,尽量使壁板厚度贴近设计人员给出的公差下限。通过去除“皮下脂肪”,尽可能让壁板变薄。由于壁板面积很大,即使去除A4纸那样薄的一层“脂肪”,整舱的重量也会下降很多。这不,我的体重因此又减少了30千克左右。
⑥为了装更多的货物,设计人员用货架将我的肚子分成了许多区域。我的教练连这些货架也没放过,他们选用了轻质高强度材料组成货架。“货架面板”﹣﹣仪器板,使用的是铝合金蜂窝板;“货架框架”﹣﹣立梁,使用的是碳纤维材料。每一项改进都运用了先进而复杂的制造工艺。为此,研制人员采用了“无应力”装配的方式,保证了货架装配误差不超过2毫米。这些“锻炼”让我的肌肉又轻又强壮,我的瘦身计划圆满完成。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阅读材料【B】,说说天舟一号要完成哪些任务。
(2)材料【A】【C】都介绍了天舟一号,它们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阅读材料【C】,回答下面问题。
①有人认为第⑤节画线句多余,应删去。你赞同吗?请简述理由。
②科研人员采用哪些方法为“快递小哥”“瘦身”?
(4)阅读三则材料,谈谈你从中领悟到的科学精神。
按要求修改下面的习作片段。
学校,礼堂,一场精彩的辩论赛正在进行。
围绕“未来智能机器人会取代人类诗人”这一辩题,正方率先发言:“以后人类诗人经被机器人诗人所取代。机器人‘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已经出版了。(甲)这说明机器人通过学习,可以迅速地掌握写作诗歌的能力,创作出大量和辙押韵的诗歌。”
“不可能!机器人诗人是不可能取代人类诗人的!机器人写诗,不是创作,只是套用和拼凑已有的诗歌(乙) ”
双方队员唇枪舌剑,我完全被吸引了。是呀,人类会被机器人取代吗?我陷入了沉思……
(1)文中(甲)句有两处错误,请分别改正。
改成 ; 改成
(2)文中(乙)处需要补写一句,最恰当的是
A.这就像条件反射一样,训练多了也就会了。
B.这就像鹦鹉学舌一样,说得再好,也就是模仿。
C.这就像熟能生巧一样,只有多加练习才能写得好。
D.这就像邯郸学步一样,一味地模仿,以致四不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