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真州有逸人曰帆山子,姓员,名燉,字周南。帆山子,其别号也。性逋宕不羁。读经书悉通晓,卒不为先儒所囿。尝曰:“汉儒泥器而忘道,宋儒舍情以言性,皆误也。或下一令曰:途遇被妹①,平视者笞,受笞者必多;又下一令曰:归家能殴兄妹者赏,受赏者必少。何也?一情中所有,一情中所无也。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顺人情以设教。”其持论快彻,大率类是。
身短而髯,圆面。终身布衣,家无担石,气象充充然,不类贫者。逡巡有耻,遇人无机心。假馆某某家,偶有不可于意,色斯举矣。居常不系袜,或戴道士冠,挂尘尾。几上罗列图书、珮环。椭狡②零星,手自摹拭。见美男子则惵然③意下,目往而足欲随,或尤之,笑曰:“吾何与哉?《易》称‘见金夫④,不有躬’,圣人诏我矣。”其风趣如此。
论曰:庄子有“人貌而天”之说,帆山子真气盎然,盖纯乎天者也。年七十四而终。闻临终预知死期,奉其祖父木主埋先人垅中,而以所玩器物尽贻朋好,拱手而逝。自称无方之民。其信然矣。其挚友江吟香素敦风义,有友五人,哀其无后,每逢寒食,辄具鸡黍纸钱。设位,祀之于江上之延生佛舍。帆山,其一也。
(选自《袁枚全集》,有删改)
【注】①被妹:美貌女子。 ②椭狡:小器物。③惵然:不安的样子。④金夫:有钱有势的男子。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其持论快彻(透彻) | B.汉儒泥器而忘道(用泥做的) |
| C.江吟香素敦风义(重视) | D.圣人诏我矣(教导)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目往而足欲随峨冠而多髯者 |
| B.偶有不可于意皆以美于徐公 |
| C.以所玩器物尽贻朋好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
| D.卒不为先儒所囿贤能为之用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顺人情以设教。
②哀其无后,每逢寒食,辄具鸡黍纸钱。文中的帆山子是怎样一个人?根据文意,试作评析。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选贤与 能
②货恶 其弃于地也
③故 外户而不闭
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二)与王介甫第一书 ①
【宋】曾巩
近托彦弼、黄九各奉书,当致矣。巩至金陵后,自宣化渡江来滁上,见欧阳先生,住且二十日。今从泗上出,及舟船侍从以西。欧公悉见足下之文,爱叹诵写,不胜其勤。 间以王回文示之亦以书来言此人文字可惊 世 所无有。盖古之学者有或气力不足动人, 使如此文字, 不 光耀于 世 ,吾徒可耻也。其重之如此。又尝编《文林》者,悉时人之文佳者,此文与足下文多编入矣。至此论人事甚重,恨不与足下共讲评之,其恨无量,虽欧公亦然也。 欧公甚欲一见足下,能作一来计否?胸中事万万,非面不可道。
巩此行至春,方应得至京师也。时乞寓书慰区区 ②,疾病尚如黄九见时,未知竟何如也。心中有与足下论者,想虽未相见,足下之心潜 ③有同者矣。欧公更欲足下少开廓 ④其文,勿用造语及摸拟前人,请相度示及。欧云: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余俟到京作书去,不宣。
(选自《曾巩集•卷十六》,略有删改)
【注释】①王介甫:即王安石。下文中的王回是其好友。②区区:自称的谦词。③潜:藏。④开廓:开阔,扩大。⑤相(xiàng)度示及:意思是选择适度,表达思想就行。
(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间 以 王 回 文 示 之 亦 以 书 来 言 此 人 文 字 可 惊 世 所 无 有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住 且二十日
②及舟船侍从以 西
③恨不与足下共讲评之
④虽欧公亦 然也
⑤欧公更欲足下 少开廓其文
⑥余 俟到京作书去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①使如此文字,不光耀于世,吾徒可耻也。
②欧公甚欲一见足下,能作一来计否?
(4)信中提到了欧公(欧阳修)的作文之道,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5)曾巩写这封信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加以推断。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愚溪诗序
【唐】柳宗元
灌水①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其尤绝者家焉。今予家②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③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④,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节选自《古文观止》,略改动)
【注释】①灌水:水名;后文“潇水”也是水名。②家:安家。③龂龂(yín yín):形容争辩的样子。④见……于:古代汉语表示被动的一种格式。见辱于愚:被愚这个名称污辱。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灌水之阳,有溪焉 |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
|
B.故更之为愚溪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
C.皆山水之奇者 |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
D.大舟不可入也 |
潭中鱼可百许头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3)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
(4)“是溪”“名莫能定”的原因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5)作者文中说自己“愚”,他的“愚”和《愚公移山》中愚公的“愚”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夏翁,江阴巨族。尝舟行过市桥,一人担粪,倾入其舟,溅及翁衣。其人旧识也,僮辈怒,欲殴之。翁曰:“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因好语遣之。及归,阅债籍,此人乃负三十金无偿,欲因以求死。翁为之折券①。
长洲尤翁开钱典②.岁底,闻外哄声,出视,则邻人也。司典者前诉曰:“某将衣质钱,今空手来取,反出詈③语,有是理乎!”其人悍然不逊,翁徐谕之曰:“我知汝意,不过为过新年计耳。此小事,何以争为?”命检原质,得衣帷四五事④,翁指絮衣曰:“此御寒不可少。”又指道袍曰:“与汝为拜年用,他物非所急,自可留也。”其人得二件,默然而去。是夜竟死于他家,涉讼经年。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或问尤翁:“何以预知而忍乏?”翁曰:“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人服其识。
(冯梦龙《智囊•知微》)
【注】①折券:撕毁债券,不再索取,即免债的意思。②钱典:当铺。③詈(lì)语:骂人的话。④事:量词。件,样。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尝舟行过市桥(乘船)
B.因好语遣之(打发)
C.某将衣质钱(抵押)
D.反出詈语(返回)
(2)对文中括号内画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A.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B.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C.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D.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
②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
(4)夏翁、尤翁各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其言行分析。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常为名大夫。世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注】:常为名大夫:多人成为齐国著名的大夫。多:这里有称赞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人 恒过
②而后 作
③鲍叔终善 遇之
④ 及小白立为桓公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九合诸侯壹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3)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管仲既用,任政于齐,桓公以霸。
(4)【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5)【甲】文告诉我们"磨难造就人才",【乙】文中的管仲经历了哪些磨难?管仲的成功,还借助于哪些外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