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请用“/”给划线句子划出层次。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有仙则(      )         惟吾德馨(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      下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文阅读:19分
两小儿辩日
《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解释下列加点词。6分
⑴两小儿辩斗()⑵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⑶及其日中如探汤()⑷孔子不能决也()
⑸孰为汝多知乎()()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⑵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2分
答:
“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3分
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4分
答:

课外文言文阅读与探究【本题满分8分】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作者王守仁)
【注释】①踵:到,走到。②缪:“谬”,错误,荒谬。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2分)
①适使其仆履于肆() ②逾年而事()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古镜》(宋)沈 括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注释]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收人而今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
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
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

阅读《醉翁亭记》一文,完成小题。(15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2分)

A.环滁/ 皆山也 B.而乐/ 亦无穷也
C.负者/ 歌于途 D.太守归而/ 宾客从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名:________________
(2)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晦:_____________
(3)行者休树 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临溪而 渔:__________________
用现代汉浯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文中描写春夏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被贬滁州知州,自号“醉翁”。细读文章,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3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1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柳宗元《小石潭记》)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得西山后八日,寻(沿着)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姆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高耸仰卧),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qīn 高耸) 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柳宗元《钴姆潭西小丘记》)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潭中鱼百许头。() ②佁然不动。()
土而出()④若牛马之饮溪()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用自己的话概括【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摘录这两段文字中你最欣赏的描绘景物的句子,并作一些点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