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民生问题是近代以来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
观察下列四幅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世纪20~30年代初的美国社会现象

图1 美国繁荣时期的汽车长龙

图2 美国人被迫廉价出售私人汽车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变化

图3 过去购物要凭票抢购

图4 今日商品任挑选
请回答:
(1) 从图1到图2的转变,反映当时美国发生这一事件的根本原因。为应对这一事件,美国政府采取什么对策?其实质是什么?
(2) 图3、图4分别反映了中国实行的怎样的经济体制?发生这种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3)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上述案例中借鉴什么经验或教训?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全世界最富有的五分之一人口与最穷的五分之一人口之间的收入差距从1960年的30﹕1,扩大到1997年的74﹕1。在经济全球化中蛋糕是做大了,但是绝大部分被发达国家拿走了。
---- 摘自《干部群众关心国家的25个理论问题》(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写)
材料二:经济全球化在迅速发展,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在这方面,跨国公司起着主要作用。跨国公司不仅跨国,而且跨集团,力图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它们控制着国际直接投资的百分之九十,世界生产的百分之四十,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二和技术转让的三分之一。西方国家的政府特别是迅速发展的跨国公司,成了西方垄断资本推行经济霸权主义的主要工具。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仅从投资、对外债务和对外贸易三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量就在240亿美元左右。及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每年榨取的垄断利润至少为2500亿至3000亿美元,几乎等于全部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左右。正是这一源源不断增加的海外利润,支撑了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保持了这些国家近几十年的社会稳定。
----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饥饿的女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所起的作用。
(3)材料三中的照片摄于1993年的非洲。照片中,一个饥饿的女孩奄奄一息,身后站立着凶猛的秃鹰,等待下一秒钟即可享用的猎物。根据照片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可能产生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叶,一位外国人在中国的见闻如下:道光皇帝驾崩不久,我们正好
离开北京外游,一天,我们在一家客栈喝茶时,碰到有几个中国公民在座,于是试图引起一点政治讨论。我们谈到皇帝驾崩这件必会令所有人感兴趣的大事,对于当时还未公布谁是皇帝的继承人,我们表示忧虑……我们提出各种假设,希望刺激在场的良好公民发表他们的看法。可是他们似乎充耳不闻……当这种冷漠的态度确实开始惹恼我们时,在这群高尚的中国人当中,有一个从他的坐椅走过来,嘲讽地说“官员领受朝廷俸禄,自当处理国家大事。那就让他们食君之禄吧,事不关己,己不劳心!若涉足政治无利可图,我们岂不成了大傻瓜?”其余的人喊道:“言之有理!……”
材料二:开放带来了文化的传播。1906年,450部英文原版《大英百科全书》首次大规模在中国发行,每部数百两银,极为昂贵,但销路极好,购买者“均系各衙门、各官员、各学堂并各银行、各洋行司事。”尽管如此,尚不能与日本相比,同年,《大英百科全书》共在日本销去5500本。
材料三:这五十年来中国具体的政治,诚然可以说只有退化并无进化;但从国民自觉
的方面看来,那意识确是一日比一日鲜明,而且一日比一日大。自觉,觉些什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一种是民族建国精神;第二种是民主的精神。这两种精神从前并不是没有;但那意识常在睡眠状态之中,朦朦胧胧的:到了近五十年----实则是三十年-----却很鲜明的表现出来了……在最近三十年间我们国民所做的事业,第一是将外族统治的政治根本铲除,第二是将君主专制的政治永远消灭,而这两宗事业并非无意识的偶然凑合。……
---- 1922年梁启超为《申报》五十年周报写的一段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这位外国人认为当时的中国人对政治持什么态度?请从材料中找出证据加以说明。
(2)这位外国人关于对当时中国人的政治态度的认识是否准确?请简单陈述理由
(3)请简要评述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4)材料三中梁启超对中国的政治发展持什么看法?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总结20世纪中国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请回答:
(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分别是指什么?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分别举例说明。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计30分)
材料一《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材料二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三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材料四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材料五鉴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的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这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到只要我们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待,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1)上述材料中的“秦王”指谁?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秦王”的哪一功绩?
(2)请分别写出秦朝、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这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
(3)“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
“倭人”“割台湾”是哪一不平等条约的规定? 举出当时台湾军民在反割台斗争中的两支主要力量。
(4)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1949年台湾和大陆因内战而分离。1962年,台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临终前写下《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这首被温家宝总理称为“震憾中华民族”的悲歌,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5)材料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为结束海峡两岸分离状况,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该方针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6)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材料一西德领导人阿登纳指出:“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一一《阿登纳回忆录》第3卷:上海人民出版,1973.1
材料二英国的麦克米伦就舒曼计划发表评论说,“对于大多数欧洲人来说,舒曼建议最有影响的是政治方面,它不是纯粹的经济和工业概念,而是对新欧洲建设具有革命性的设计。煤钢共同体的创立使法德之间的战争,在争夺物质资源上成为不可能”
一一赵怀普《欧洲一体化经验及时代精神》
材料三第A条通过本条约,缔约国各方在它们之间建立一个欧洲联盟,本文以后称为“联盟”。……
第B条联盟确立下列目标:
——通过加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和建立经济和货币联盟,包括最终引入本条约规定的单一货币,特别是通过建立一个没有内部疆界的区域,促进经济和社会平衡和持续的进步。
——特别通过实行一项可能在一定时间后导致共同防务的其中包括最终实现共同防务政策的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表明其同一性:
——通过联盟公民身份的引入,加强对其成员国国民之权力和利益的保护;
——发展在司法和国内事务的紧密合作关系;……
材料四德国的统一于1990年底快速完成,欧洲不再是只在西方进行共同建设的分裂的大陆。苏联的消失产生了新的形势。西欧人士在冷战后的最初时刻感到无比兴奋。他们必然想到加速统一的进程,以便把东欧也纳入扩大的共同体之内。
一一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因素。
(2)简要概括20世纪50至60年代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3)指出材料三条约的名称。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一体化组织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根据材料四指出促使90年代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因素。概括欧洲一体化进程对欧洲和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