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正是中国古代文明,即那些传教士花费毕生精力,在努力教化中国人的过程中传播过去的文明,曾经成为打碎欧洲中世纪文明的有力武器。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
材料二 在公元元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占到世界总量的26.2%,仅次于印度,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公元1500年,中国超过印度,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公元1700年,中国的GDP占到世界总量的22.3%,而欧洲占24.9%,中国的GDP大致与整个欧洲相当。公元1820年,中国的GDP占到世界总量的32.9%,远高于欧洲、美国和日本的总和。1870年,中国的GDP滑落到世界总量的17.2%。
——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三 在17、18世纪,中国人在欧洲人心目中,是天才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是有高度文明的民族。但殖民主义者侵入中国以后,中国的许多弱点都暴露出来了。首先是中国因为不强,在信奉优胜劣败的欧洲人眼中,中国不行了……久而久之,欧洲人忘记了他们曾经有一段崇拜中国文化的历史. 而我们中国人也忘记了自己过去在欧洲人心目中的地位。
——季羡林为《中国纪行》所作的序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列举三项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文明"曾经成为打碎欧洲中世纪文明的有力武器"。(3分)
(2)古代中国的GDP一直位居世界前列的原因有哪些?试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作简要分析。(4分)
(3)材料三说"殖民主义者侵入中国以后,中国的许多弱点都暴露出来了。"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的许多弱点"造成中国国力不强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2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 第三次科技革命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中韩关系发展大事年表

阶段
事件
第一阶段
(1945年至1978年)
新中国与朝鲜相互承认,韩国则与流亡台湾的国民政府继续保持“外交”关系;1 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韩两国被卷入战争,身不由己地血战三年,留下了历史创伤。
第二阶段
(1978年至2003年)
1978年,中韩开始间接贸易;1982年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等事件意外拉近了中韩关系;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1997年中韩贸易额达240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了3.8倍;1997年中韩歌会打开了“韩流”进入中国的闸门;改革开放的中国给韩国提供了发展机遇,大量韩国人来中国经商、留学或定居。
第三阶段
(2003年至今)
2003年中韩宣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4年11月10日,习近平和朴槿惠共同确认中韩自贸区结束实质性谈判,为中韩自贸区谈判加速注入了新动力。


——摘编自宋成有《中韩关系史》
(1)根据材料,概括中韩关系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韩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第二条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
第四条下列事务属于帝国的监督与立法权范围之内……制定关于迁徙的自由、归化与居住自由、公民权、护照,包括保险在内的法规;关于全部民事、刑事与诉讼法之统一立法。
第五条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
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除非联邦的领土或其海岸已遭受攻击……
第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二十条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第三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对皇帝任命的宰相行使预算审核、行政建议诸权利。
第六十三条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组成为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
——摘自《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1)根据材料,概括《德意志帝国宪法》体现的民主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德意志帝国宪法》。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改革时间
汉武帝币制改革
第一次(前140年)
汉武帝鉴于货币不一,长安铜产不足,下诏厌“四铢半两”,改铸重量较轻的“三铢”币,然钱贱物贵遂废。
第二次(前136年)
因“大兴兵伐匈奴,山东水旱,贫民流徙,衣食皆仰给于官府……
商贾多积货逐利,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武帝罢废“三铢”, 大量铸“半两”币以解燃眉之急,引发民间私铸、盗铸风潮再起,货币真假难辨,物价腾涨,社会经济再度陷入混乱。
第三次(前127年)
始造币值昂贵的白金币和以白鹿皮为质的皮币,新铸“三铢”投入流通。白金币值昂贵,皮币流通不便,新“三铢”郡国私铸,弊端难除。
第四次(前115年)
下诏“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五铢钱。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入三冒。”又令“索天下商贾征重赋……”五铢钱为专司铸造,币质上乘,式样划一,不易被盗磨。至此,汉武帝币制改革终获成功。


——摘编自周艳常《试论汉武帝时期的币制改革》
(1)根据材料,比较汉武帝前三次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第四次币制改革的影响。

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西方产生,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以15、16世纪到20世纪初的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为例,如果离开了“现代化”这个灵魂,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和现象就像无机、无序、无理的碎片,………我们紧扣紧扣“现代化”这个灵魂,在宏观整体层面梳理了应该关注的三个维度:
内涵: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现代化
辐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国际政治格局
进程:①孕育期(15-16世纪)②降生期(17-19世纪早期)
③拓展期(19世纪中期前后)④跃升期(19、20世纪之交)
----摘自《历史教学》中《灵魂的追问》一文
以材料中“现代化进程”为例,任选2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构想,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外交战略和中国国家战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唐朝政府在广州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唐代中叶以后,海上丝路取代陆上丝路而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两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中国出口到西方各国的商品种类增多,尤其是茶叶、瓷器在出口商品中跃居到第一、第二位。但是17世纪中期以后丝绸之路海外贸易呈现萎缩趋势,海路上的中国商船逐渐减少,而此时欧洲商船则日益活跃。
——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变化,并分析上述变化的原因。(10分)
材料二世界经济全球化主要指各国经济高度开放并与国际市场联为一体,具体包括全球范围内的资金流动、人才流动和技术转移;经济全球化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并且改变其思维方式。

材料三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四省区市(重庆、四川、云南、广西)。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节选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重要演讲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末以来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的重要步骤;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试分析我国现在倡导建设“一带一路”的有利条件。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