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郭沫若为纪念一位著名词人所作的楹联。这位词人是
| A.苏轼 | B.陆游 | C.李清照 | D.辛弃疾 |
2009年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针对日益严重的国内经济危机,签署了经济刺激计
划。在70多年前,美国曾施行了类似的政策,史称
| A.马歇尔计划 | B.布什计划 | C.里根计划 | D.罗斯福新政 |
温家宝总理强调:我们要走一条和一些大国不一样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和平崛起的道路。这是中国在总结人类社会发展史,尤其是近代以来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时作出的理性选择。以下各国的近现代的历史最能为我国和平崛起提供正面经验的是:
| A.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
| B.日本在近代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
| C.20世纪40年代以来美国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 |
| D.二战结束后德国的重新崛起 |
列宁在1920年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著名公式;结合时代背景,对此公式合理的理解是
| A.展望了苏联将在20世纪30年代建成社会主义 |
| B.强调了现代化经济建设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 |
| C.新经济政策推动了苏俄电气化的发展 |
| D.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有充分的优越性 |
1897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的话:“俾斯麦老早就承认,在欧洲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彼此敌对的两大势力,……英国与德国,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都彼此竞争。……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撕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从事战争吗?”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英国和德国的矛盾成为世界最主要的矛盾 |
| B.欧洲矛盾重重使战争成为一种常态的现象 |
| C.因为经济利益的冲突使英德矛盾变得尖锐 |
| D.德国与英国不值得为商业利益而进行战争 |
《大国崛起》中引用陈晓律先生的一段话:“……变革的压力来自外部,而不是本国自身
发展的必然结果;变革是由精英阶层推动的,自上而下进行的;在变革当中,国家政权起到
了异乎寻常的作用。而建立一个愿意推动变革的强大的政权是实现现代化的主要任务”。上述内容阐述的历史符合近代的:
| A.俄国 | B.德国 | C.意大利 | D.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