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差异是区域合作的基础与前提。
材料一:我国部分省区示意图
材料二:工业结构关系是指在一个经济区域内各地区工业之间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根据这种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工业结构关系可分为两种类型:互补型工业关系和竞争型工业关系。下表为上图中B区域内9省区之间的工业结构相关系数表。
(注:S为某两省区工业结构的相关系数,数值越大,结构越相似,竞争越激烈)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A、B两经济区(带)的形成与划分均与 有密切关系。
(2)A区域面积广阔,对甲地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能为甲地工业提
供 和 。
(3)B区域是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的区域合作组织,人们习惯称其为“ ” (含
港、澳)。列举B区域主要农业地域类型至少两种: 和
(4)结合材料二表格分析,与广东省存在强互补关系的省份有: 、 ;与
海南省存在强竞争关系的省份有: 、 。(均只答简称)
(5)甲地区附近有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试分析该工业基地的区位条件。
读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线路图(右图),回答21~22题。
我国建设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目的的是
| A.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问题 |
| B.连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已发展航运 |
| C.利用流域间落差发电 |
| D.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
东线工程与中、西线工程相比的最大优点是
| A.有京杭运河可以利用,工程量较小 |
| B.全程可以自流 |
| C.水量大水质好 |
| D.可以大大促进供水地区的经济发展 |
南方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也是
| A.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
| B.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 |
| C.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
| D.森林与草原的分界线 |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大量迁入内地。据此完成16~17题。这种产业迁移
| A.是第三产业的迁移 | B.是技术指向型产业的迁移 |
| C.阻碍了迁入地的城市化进程 | D.可能对迁入地的环境造成污染 |
香港制造企业迁移的原因有
①香港地价较高②内地服务业发达
③内地工资水平较低④香港人口数量剧减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读我国经济格局模式图,回答14~15题。
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① M城市代表上海
② d包括京广、兰新等铁路
③ N城市代表武汉
④ c可能是长江,也可能是黄河
| A.②③ | B.①③ | C.①② | D.①④ |
关于我国经济格局模式的正确叙述是
① b经济带的发展只是因为劳动力资源丰富
② 经济最发达的是b经济带
③ d经济带矿产资源、能源丰富
④ a经济带技术指向型工业发达
| A.①② | B.②④ | C.③④ | D.①③ |
读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图,完成11~13题。
能正确反映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产业结构的排序是
| A.①②③ | B.②③① | C.①③② | D.③②① |
目前,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特点是
| A.东部地带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优,二、三产业比重较大 |
| B.中部地带的产业结构较优,一、二、三产业比例均衡 |
| C.西部地带的产业结构最优,一、二、三产业均在27%~41%之间 |
| D.西部地带第三产业比重较大,生产力水平较高 |
三个地带比较
| A.①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小,说明其第一产业发展落后 |
| B.随着我国西部地区的开发,③地带的第一产业比重将会大幅度地提高 |
| C.三个地带中第三产业有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
| D.随着经济的发展,三个地带的第二产业比重将会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会有所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