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题。
松树赞
①当我们在寒冷的冬天驱车前行时,总能看见宽广的道路两旁有许多树木,而它们都被盖了一层洁白的雪花,像穿了一件白色的大衣。叶子早飘落了精光,是洁白的天堂。你要是刚来我们北方,一定会被这银妆素裹的北方特有的景色迷住,然而在北方生活了一辈子的我,早已习以为常。看惯了这单调的白色,难免会使自己的眼睛有些疲倦和忧伤。
②正当你萎靡不振的时候,在你的眼前,突然,出现一抹的新绿,你会热血沸腾,它点缀这北方的大地。而这新绿就是--松树。它不畏严寒,不畏酷暑,根扎得很深很深,盘结在岩石的缝隙中,四季常青,总能给人带来生命的颜色,带来希望的绿。
③人生,也许是短暂的辉煌,也许是永恒的璀璨。倘若栽下的是昙花籽,那么,你精心培养、细心护理,为开放费尽心思,或者可以欣赏到昙花一现;倘若撒下的是松树的种子,那么,也许在你不经意之中,它已经抽枝发芽,但是要过几十年,你才能一览它参天的姿态。
④如果有人问,你喜欢昙花还是松树,你也许立即就会回答:昙花,即使你从来未见过盛开的昙花之美。可是,你可曾想过,“昙花一现”的美丽背后,又有着多少伤感吗?这美,只有短短的几秒钟。凋零的、曾经美丽过的她,只能像普通的谢了的花一般,被丢弃在垃圾堆里。
⑤松树则不同!它虽没有婀娜的身段,没有芬芳远播的本领,但是,它刚毅不阿,没有“力拔山河”的神力决不能使它动摇一星半点;它长青不衰,再过百千年,它依旧会傲然挺立在你的眼前。风霜,不会使它苍老,只能使它更成熟;岁月,不会使它弯腰,只能使它更坚强。
  ⑥昙花一现的人生,或许能够享受到刹那的快乐;这松树长青的人生,或许大半是苦涩的。但昙花一现,换来的是余生的苦涩;而松树长青,换来的却是永驻的快乐。
⑦有人苦心经营,心计算尽,为了一叠叠印有“人头像”的钞票而不择手段。也许,他们能够享受到短暂的“快乐”,但终究只能在幽幽的叹息声中,在懊悔与遗憾中走完人生的旅途;而有的人,虽然会被别人误解为“大拙大愚”,只有一股“犟劲”,但其实他们拥有着坚韧不拔的勇气和力量,虽然默默无闻地工作着而别人一无所知,但却为他永恒的快乐铺好了坚实的路基;虽然仍是过着平淡的生活,但最后,却能在世人的赞许声中含笑走进美好的天堂……
  ⑧松树,之所以能够历经沧桑而巍然挺立,之所以能够长青而不衰,之所以受到人们千世的赞颂,是因为他对生命的态度不是亵渎,他不会为换取刹那的快感而舍弃名节。更不会为求名逐利而抛开一切尊严。它,永远是自重的、高傲的挺立着,犹如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
⑨我赞美松树,更赞美如松树长青的人生。我爱松树,更爱像松树一样刚毅坚强的人!
  ⑩人生如树,一个懂得爱,懂得珍惜的人,他的生命之树不一定茂盛,但一定是青翠的。
第一段作者说雪景“单调”,甚至让人产生“疲倦和忧伤”和第二段又写作者因此“萎靡不振”,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写昙花的目的是什么?昙花人生与松树人生有什么不同?作者又把昙花和松树各比作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全文,揣摩第⑩段划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人笔下的花木皆有生命,皆有品格。请再写出两种花木(除松树、昙花以外)及相对应的品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5G,可不只是快

①有这样一个通俗的对比:4G时代下载一部2GB大小的高清电影需要5.3分钟,5G时代,将缩减至6.4秒甚至更快。但实际上,5G不仅仅是快。伴随着5G技术的发展,人类有可能进入万物互联的超级全连接时代。

②据专家介绍,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的简称,被称为“面向2020年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从连接人到连接物的万物互联的关键技术。

③5G与3G、4G研究的一个重要区别,被认为是第一次将用户体验作为研究的重要核心。5G时代,重要的不再是速度,而是提供更多的应用和服务体验。5G时代,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都将连成一体。无处不在的实时视频分享、随时随地云接入、虚拟现实、3D息影等都将成为现实。手表、眼镜、牙刷、球鞋、自行车等个人物品,城市的停车位、垃圾箱、广告位、路灯等基础设施,都可以连成一体。工厂里的转运箱、叉车、机器人都将连接到移动网络,从自动化走向信息化和智能化。5G将加速许多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实现物联网、自动化、交通运输和大数据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④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智能驾驶,是业界普遍认同的5G时代关键应用。当前一些应用,比如无人驾驶汽车需要的高可靠性、低时延,4G没法满足,5G的出现将给无人驾驶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延迟低于1毫秒峰值传输速率高达10G bps(比特每秒),在5G时代能够成为现实。超低延迟和大数据文件的高速传输让5G能够像第六感一样近乎实时地获取与周围环境的信息。汽车将可使用基于云的人工智能和数据,与路上其他汽车以及包括路灯在内的交通基础设施进行实时“沟通”。

⑤“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也将随着5G的到来成为现实。专家认为,当前,全球物联网设备数是70亿,预计到2022年大约有290亿台联网终端,其中约有180亿物联网终端。这一巨大的变化将会影响人们对网络的使用方式以及网络的建设方式,并对行业产生更深刻的影响。

⑥在明确5G作为全球信息通信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后,我国已全面启动5G技术研发试验。

⑦对5G来说,全球统一的标准至关重要。5G的统一标准,需要欧洲、亚洲、美洲等全球各区域和国家的开放合作。不要坐等5G到来,而应该尽早在基础设施、运营能力及生态建设三方面做好准备,以抓住5G带来的机会。

(1)选文第①段画线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选文第⑤段中加点词语“大约”能否删去?为什么?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说明对象是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

B.5G不仅能带来更快的传输速度,而且会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应用和服务体验。

C.本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D.5G时代会对各行业产生深刻的影响,但不会影响网络的建设方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菜农

崔杰

①我静静地看着他,他静静地看着书。

②喧闹的菜市场中,充斥于耳的是菜贩的叫卖、家禽的叫唤;挤挤蹭蹭的是来来往往运送菜蔬的商贩、挎着菜篮且走且看的主妇……而他,一名年轻的菜农,却在一片喧闹中、一堆蔬菜前埋着头安静地看着摊开于膝头的一本厚厚的书。只有在有人跟他买菜时,他才会走出书外,招呼来人。

③看他一张黝黑的面庞,一副健硕的臂膀,一双粗糙的大手﹣﹣完全就是一副典型的农民模样。若是硬要找出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便是他那身整洁的衣裳﹣﹣为他增添了几分读书人的精致。他专注地盯着膝上的书,有如圣徒阅读《圣经》,双唇翕动,似在默诵。我俯身看了看书名:嗬,一本《陶渊明集》!一位菜农,你不看致富指南,不看通俗小说,竟然看起了古诗文?是精神出了问题,还是在虚伪扮酷?

④一连几天,我的脑海里都徘徊着他在菜摊前埋头读书的神态,而每次想到这一画面,都会被我不无讥讽地贴上“虚伪”的标签。

⑤直到我们又一次相遇﹣﹣

⑥那天,我散步经过一个公园的广场。广场上一片喧闹,那是广场舞的常客在挥霍着他们剩余的精力。这时,我在广场边看到了一个与画面很不协调的身影:他一手拎着一只水桶,一手提着一只拖把,正走向广场一角的一小块空地﹣﹣巧了,原来就是那个“虚伪”的人!他又要干什么?

⑦我好奇地观察着:他放下沉重的水桶,沾湿了拖把,水淋淋地拎出,地上留下了一摊水渍。只见他单手握住拖把柄,在地面上挥动起来。他臂膀上的肌肉块块绽出,拖把在地面嗖嗖游走,干热的地面上留下了一行龙飞凤舞的水痕。我走上前去,地面上“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几行大字还未风干﹣﹣我这才明白,原来他在练字!地面上的字,个个遒劲有力,恢宏大气。在这样的地方欣赏到这样的“墨宝”,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双眼!

⑧回到家,我依然心境难平。我愧疚地收起了那枚“虚伪”的标签,找出一份我珍藏已久的西安碑林的拓本,准备明天送给他﹣﹣就算是表达我的歉意。

⑨第二天我去了菜市场。菜市场一如往日一样地喧闹,他也如往日一样在看书,自顾自地默诵着。他左右的商贩,玩手机的,拉家常的,东张两望的……,而他则如一泓清泉,静静地流淌在山林深处。难得啊!能有这样一个人,在充斥着利益与欲望的世间,坚守着心中的一份宁静!当我恭敬地把拓本递给他时,他一脸的憨笑,犹如春日的暖阳,明媚了整个世界……

⑩他执意要回送我些什么,便随他来到他的出租屋。路上他告诉我,他是个孤儿,在郊区租了块地,种菜卖菜维持生计,而书法给了他别样的生活。他住的屋子,只有一张床铺、一套桌椅;墙上贴满了他的书法,床头满是书籍和字帖。屋角处堆放着一堆奖牌、奖杯、获奖证书﹣﹣这一定是他的奖品了。

⑪屋外,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屋内,他铺开宣纸研起墨来。我环视左右,一下子明白过来:他种菜卖菜,为的是生存;他读书练字,才是真正的生活。他读古诗古文,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更是为了培养自己“心远地自偏”的定力。

⑫他送我的是一幅书法,上面是充满神韵的十个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选自2017年2期《意林》,有改动)

(1)“我”见到年轻菜农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请结合选文,补写方框中的内容。

误解、讥讽﹣﹣  ﹣﹣愧疚、歉意﹣﹣  ﹣﹣理解、赞美

(2)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文第⑨段中画线句子。

而他则如一泓清泉,静静地流淌在山林深处。

(3)选文第⑩段加点词语“一堆”有什么表达效果?

屋角处堆放着一堆奖牌、奖杯、获奖证书。﹣﹣这一定是他的奖品了。

(4)选文第⑪⑫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5)结合选文内容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何故怨芭蕉

①不久前,一篇回忆1999年跨年夜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被疯狂转发。引发了一大批网友对穿越回1999年的狂想和对自己的吐槽:如果回到那个时候,我一定不会选择来北京吸霾;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死也不会再干这个职业……

②假如穿越回过去,你会改变当初的哪些选择?这似乎永远是一个让人有无限倾诉欲的话题。渴望穿越回去,其实背后常常隐含着这样一种怨念:为什么我当初没有选择一条更舒服的道路?如果那时作出了另外的选择,我的人生肯定会更美好……

③人生其实就是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无数个大大小小的选择,汇聚成了人生路。但作出选择的过程往往并不容易,有时候甚至很艰难,以至于不少人自称患了“选择恐惧症”,害怕一旦作出不利的选择,将会引发一连串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还有的人每每作出了决定,事后也总是心怀怨念,患得患失,抱怨自己选了一条难走的路。

④的确,选择总是困难的,决定一个人在某个时刻作出选择的因素多种多样,经验阅历、学识眼界,甚至是一时的心情好坏,都有可能让我们作出不同的选择。如果真的不慎选择了一条走起来不那么称心的路,该如何自处呢?我以为,我们既然作出了选择,就要鼓足勇气走下去。

⑤清代蒋坦在《秋灯琐忆》中曾记载了这么一件趣事:蒋坦在院子里种了几棵芭蕉,叶大成荫,推窗看去满眼苍翠。某日晚,秋雨渐沥,雨打芭蕉,点点滴滴,一时让蒋坦感到心烦意乱,于是随手在芭蕉叶上题道:“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第二天起床一看,发现题字后被其夫人加了两句:“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蒋坦看后大为感慨,茅塞顿开。

⑥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始料未及的事情发生,正如同种芭蕉,种它的时候图它在夏天宜观赏、可乘凉,但却未能料到它在秋雨时节萧萧瑟瑟、扰人心绪。人生也是一样,有时候我们欣喜地作出某个决定,结果却眼睁睁看着它变成了一场闹剧;有时候我们明明选择了一场喜剧,结果看着看着却发现它变成了悲剧,这些都是常有的事。但这是否说明我们这段人生之路就白走了呢?其实未必。明智的选择固然让人喜悦,但不那么明智的选择也能让人成长。

⑦有哲学象把人生分为三重境界:第一重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在我们幼年的时候,往往局限于第一重境界,看到事物的表象,形成我们对世界的初步认识;及至年长,好奇心开始驱使我们探索这个世界,在我们窥得一点点真相后,往往会产生批判和怀疑,并在此中反复徘徊,陷入不解。如果能到达第一三重境界,那就真正抵达了世界的本质,纵然看到了不那么美好的真相,仍然能够返璞归真、从心所欲不逾矩。

⑧成长过程中的大多数人,都应该处于“看山不是山”的半途中,看不清楚、想不明白,并为此着急懊恼。着急于结果未达到自己预期,懊培于生活之路坎坷不平。其实,漫长的人生岁月中,选择也罢,不选择也罢,或者无论怎么选择,总有一种境遇不能为我们自己所左右。与其让自己懊恼、委屈、暴燥、不安,不如把人生的镜头再拉长一点,回过头来再看,也许会发现这些经历是这么有趣而丰富。就如同秋雨打芭蕉,在心烦意乱的时刻或许觉得它扰人心绪,但心请平静下来再看,它未尝不是一种诗意之境。

⑨其实,人生路上一次次的选择,未尝不是一次次必须经历的自己认清自己的过程。我们既然作出了选择,就要鼓足勇气走下去。在一次次选择中学习判断是非,磨炼意志,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阜竞,人生没有白走的路,跨出去的每一步,都算数。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结合选文第④段,说说一个人怎样才能作出明智的选择。

(3)选文⑤⑥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选文第⑧段画线句对你的启示。

(5)选出下列名言中最适合充当选文道理论据的一项  

A.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汪国真

B.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甫

C.人生就是一次无法重复的选择。﹣﹣苏格拉底

D.只有没有智慧的人,才会迟凝于好坏二者间的选择。﹣﹣莎士比亚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飞行汽车就要来了

①令人头疼的交通堵塞,在很多国家都不是什么新鲜事。碰到拥堵,人们总是会想,如果能给汽车插上翅膀飞过去该多好!现在,梦想中的飞行汽车很快就要上路了。据英国媒体报道,荷兰PAL﹣V公司日前接受了全球首批90辆商用飞行车订单,计划于明年底交付使用,这标志着飞行汽车将开始进入实用领域。

②这款名为“自由”的飞行车可谓创新力十足,而且完全符合现行的安全标准。第一批飞行车被称为“先锋版”,不仅外现独特、内饰舒适,而且技术含量颇高:车身由碳纤维、钛和铝材料制成,重量仅为680公斤,而一般的轿车重量大都在1000公斤以上。在陆地行驶模式下,这款汽车的最高时速可达160公里,一箱油可以跑1315公里;而在飞行模式下,最高时速可达180公里,一箱油的续航里程为500公里左右。这款两座产品从三轮摩托车型的道路模式转变为自转旋翼机模式,只需要10分钟。230马力的四缸引擎动力强大,百公里加速时间不到8秒。引擎既是汽车的驱动装置,也可摇身一变成为“飞行器”的后置推进器。

③其实不单荷兰,世界上有不少公司都在研发飞行车。早在2009年,世界首辆飞行汽车就在美国实现了首飞,而荷兰的这款“自由”飞行汽车算得上是第一款真正走入人们生活的两栖车。不过,眼下这款飞行汽车仍存在局限和短板。一是价格太贵。目前在售的“先锋版”价格近60万美元,令一般消费者望而却步,随后将生产的最低配置型汽车也要卖到40万美元。二是对驾驶的要求较高。飞行汽车结合了汽车和自转旋翼机的特点,因此要驾驶这款飞行车,必须得同时拥有驾照和运动飞行员执照,这势必会限制人群的适用范围。三是安全性还有待欧洲航空安全局的检验和认证。尽管如此,这仍称得上是汽车形态方面一个质的飞跃,为未来的出行方式打开了新的疆域。

④人类的变通工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国是最早造率的国家之一,很早就有夤帝造车的记载,在机械动力驱动车的时代来临后,西方的造车技术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如今,交通领域正在经历着史上最大规模的变革:从磁悬浮列车到超级高铁(胶囊高铁),从电动汽车到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的创新不断挑战人类的想象空间。从动力方面看,燃油汽车已呈现被新能源汽车取代之态;从空间上看;单轨索道、空中汽车已然跳脱了拥挤的路面,开始向空中延伸。

⑤当科技的进步遇上人们的现实需求,总会碰撞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火花。20世纪40年代,当汽车、航空技术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之后,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曾大胆预言:飞行汽车早晚会出现,今天,福特的预言很快将得以实现。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②③段的主要内容。

(2)选文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选文内容,说说飞行汽车在生活中应用、推广存在哪些困难。

(4)选文第④段加点词语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5)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A.世界首辆飞行汽车于2009年实现首飞,标志着飞行车已进入实用领域。

B.世界上不少公司都在研发的飞行车是一款四缸引擎的两座三轮摩托车。

C.目前在售的“先锋版”价值60万美元,远超出普通百姓的承受能力。

D.如今,人类的交通工具在动力方面和运行空间方面正经历着巨大变革。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绿雁

①他是一位乡村邮递员,衔着我的好消息,经十三公里乡村机耕道向我扑来的绿雁。我叫他吴老师,他叫我小罗。自从我开始热衷于把稿件拜寄给远方,美美的期待就鹄望于每一天,思绪随着昊老师的来去而起落如潮。

②我多么欢喜看到邮车轮毂翻飞的样子,多么欢喜听到“报纸哦﹣﹣书信﹣﹣来了哦!”这叫卖似的吆喝时常激起我的喜悦,也曾落下无所得的黯然。这种情绪也辐射着吴老师,当我有信件的时候,他就会一脸笑容地向我走来,一边拂开额头上稀疏的白发,一边掏出信件,两手端举,奉在我手中,他不说过多的话,只是呵呵笑着。然后驾起他皮色斑驳,叮当嘶鸣的老铁马,举起的左手向后摇摇,是向我作别,更是策马奔驰……

③然而近年来,我总把这份期望重重地压在心底﹣﹣吴老师不利落了,来去不再准时、人们说他打零工摔断了三根肋骨,我询问原因,人们摆摆手,用嘴角抿着轻笑。每每想打个电话问问,问问他的身体,更问问我的信件,但终以叹息之声作罢。我知道我无法再期待这个报喜者,原本的喜悦一旦被时间长期过滤,也变得犹如嚼蜡。我甚至想过行使追究的权利,叫吴老师吃亏,叫这匹墨绿的驽马没过冬革吃,可是晓得个中情由的人又摇摆手,仍然用嘴角抿着轻笑。

④吴老师本是小村庄的代课老师,过着半工半农的营生,一干就是十年。四十岁的时候被聘请到乡镇工作,然而人算莫如天算,十五年后因文化、年龄等原因遭到清退,领了不过万元的一次性补偿金,走了,带走了委屈和无奈,回到邻居的冷言冷语之中。雪上加霜的是,吴老师有一个弱智多病的妻子,还有一双七十多岁的老丈母,膝下又没有子女。想到他这样的家境,我也便不再忍心追究了﹣﹣但凭他现在的情况,恐怕在这一行也干不久了。

⑤可是,希望的火苗行将熄灭之时,吴老师又来了。“小罗,你的信,好像是一本大大的书。”没有吴老师那熟悉的呵呵声陪衬,我觉得是在做梦。“小罗﹣﹣”这声音十分微弱,在我耳边徘徊,又忽隐忽现。他双手端举着一个信包。他头发花白而稀疏,他的头很小,整个就像一个倒扣的白色斗碗,颧骨尖耸,眼睛,这是斗碗上不可修补的缺口

⑥“吴老师﹣﹣”

⑦“小罗﹣﹣”

⑧有一瞬间,我几乎忘了那个我日夜挂惦的信包。现在我接住它﹣﹣

⑨“吴老师﹣﹣”

⑩“小罗﹣﹣”吴老师笑了起来,但那呵呵之声没有跟上来。

⑪从那以后,我几个月没收到信件了,直至那天,一辆崭新的四轮机动邮车大声武气驶进单位院坝,让我确认了:吴老师确实不会再来送信了。

⑫原来,为了贴补家用,吴老师当邮递员的同时,不顾劝阻,执意到小砖窑背砖,每趟背砖50块,往返2公里,1元钱。这种高强度的劳作,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也常常吃不消,而他瘦弱的身躯显然无法负荷。不几天,吴老师像一棵枯树一样折了,弄断了三根肋骨……

⑬现在,连邮递员工作的每月二百六十元补助金也泡汤了。

⑭我突然想到,那次吴老师送来那本大大的书,或许是他邮递生涯的最后一站了。我又想到,吴老师一定时时关注着我的每一次信件,充当着我的第二双眼睛,因为他说我是大文化人的时候,那浑浊的眼睛就像父亲一般温暖。

⑮万幸的是,不久又有消息,吴老师的双老已经被民政部门安置在了福利院,他的妻子虽然有病有痛,但能吃能笑,能跟在吴老师左右。而吴老师因为对弱病家人的不离不弃,受到特别嘉奖,被安排到福利院从事护理工作。

⑯今年3月,我因公去了一趟福利院,当我再次看到吴老师的时候,他已经把白发梳成了小偏分,干净而精神,腰杆也直了些,见了我,突然端直了双手,呵呵笑着说:“小罗,来接喜﹣﹣”我一愣,立正,接过了他手中并不存在的“信包”。我们都笑了。

⑰我们喝着茶聊着天,聊他的生活,聊我的写作。他很想表述些什么,可没能说出来,但我知道吴老师想说的话是:做文章就要像送信一样诚信,像照顾家人一样温暖

【注释】①眍䁖(kōu lou ):眼珠子深陷在跟眶里边。

(1)阅读选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理清有关吴老 师的故事情节。

吴老师时常给“我”送来有差稿件的信件→①  →②  →③  →在福利院,吴老师与“我”聊生活、聊写作。

(2)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文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然后驾起他皮色斑驳,叮当嘶鸣的老铁马,举起的左手向后摇摇,是向我作别,更是策马奔驰……

(3)理解选文第③段加点词语的含义。

我知道我无法再期待这个报喜者,原本的喜悦一旦被时间长期过滤,也变得犹如嚼蜡。

(4)选文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5)选文中的吴老师和“我”都是善良的人。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他们的善良分别表现在哪里。

(6)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A.选文第①段中“向我扦来的绿雁”指吴老师,第③段中“墨绿的驽马”指吴老师的邮车,两者都能传达出“我”当时的情感。

B.由选文第③段两次写“人们摆摆手,用嘴角抿着轻笑”,可以看出吴老师生活在别人的讥笑中,是一个孔乙己式的悲剧人物。

C.选文第④段是插叙,交代了吴老师的身份、家境和不幸遭遇,也解释了他“摔断三根肋骨”的原因。

D.选文第⑰段画线句,既写出吴老师对“我”的期望,也表达了“我”对吴老师的赞美,点明了主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