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着,徒以有先生也。”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划线词(4分)
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 )以五百里之地易早安陵 易:( )
岂直五百里哉 直:( ) 长跪而谢之 谢:( )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简析划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2分)
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分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句话,写出该句话的“潜台词”。(2分)
阅读《师说》(节选),完成问题。(共9分)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一致的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十年春,齐师伐我。 |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先帝创业未办而中道崩殂 |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不求闻达于诸侯 |
D.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苟富贵,勿相忘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翻译: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翻译:第②段文字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试就文段中对比的具体内容加以简要概括说明。
君不自诈
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①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②,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佯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小数③接其臣下者,常窃耻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草泽:边野荒地,泛指社会下层。
③权谲(jué)小数:权术和诡诈的小计谋。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主要义项,为下面句中划线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不能的知其人()
A.必定,一定 B.目的,目标 C.确实,确切 D.鲜明、明亮的样子
②以权谲小数接其臣下者()
A.接触,对待 B.连接,连续 C.承接,收受 D.接待,迎接下面选项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佞臣为谁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
B.或佯怒以试之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
C.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义不杀少而杀众(《公输》) |
D.畏威顺旨者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
对文中画线句子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主自己做假使诈,凭什么要求臣下正直呢! |
B.君主自己是奸诈之徒,为什么还要责怪臣下的耿直呢! |
C.君主自己说假话,指责臣下是不值得的! |
D.君主自然要假装,怎么可以直接责备臣下呢! |
唐太宗开创贞观盛世,被称为英明的君主。从这则短文看,唐太宗的英明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池非不深也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与例句加点字用法不同的是()。
例句:亲戚畔之
A.同舍生皆被绮绣 | B.欲信大义于天下 |
C.故人不独亲其亲 |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原文: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文: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
阅读下面文段后按要求答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解释文段中的词。(4分)
之蹴辩已翻译划线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个句子。(2分)
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
重论述了“”比“”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3分)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10分)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解释划线的词语。 (4分)
(1)未几,高垣睥睨 末几:_____
(2)惟危楼一座危:_____
(3)窗扉皆洞开洞:_____
(4)或凭或立凭:_____翻译下列句子。 (3分)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本文以什么为顺序描写了山市的变化?山市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