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在户外聚会时,化学老师点燃了一支自制的蜡烛,同学们发现这支蜡烛不易被风吹灭,原来在蜡烛的棉芯里藏了两根相互缠绕的银白色金属丝。老师指出金属丝的成分可能是Mg、Al、Fe中的一种或两种。回校后,老师提供了Mg、Al、Fe三种已知金属和MgSO4、Al2(SO4)3、FeSO4、CuSO4四种盐溶液,以及未知金属的样品。指导同学们先进行了参照实验,之后探究未知金属的成分。

(1)三种已知金属的参照实验

试剂
Mg
Al
Fe
MgSO4溶液
有气泡产生。
 “▲”
 “▲”
Al2(SO4)3溶液
有大量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金属表面有白色固体附着。
 “▲”
 “▲”
FeSO4溶液
有大量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金属表面有灰黑色固体附着。
试管底部有灰黑色固体析出。
 “▲”
CuSO4溶液
有大量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金属表面有红色固体附着。
一段时间后金属表面有红色固体附着。
一段时间后金属表面有红色固体附着。

用“▲”标记的实验有相同的现象,“▲”处应记录的是         ;表中的“灰黑色固体”的成分为_________。Al与CuSO4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未知金属成分的探究
该小组同学将两根未知金属丝分开,如图所示放入CuSO4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如下:

试剂
两根未知金属丝
 
CuSO4溶液
一根金属丝上有大量气泡产生,另一根金属丝上没有气泡;一段时间后,两根金属丝表面都有红色固体附着。

       
通过与参照实验对比,可以获得的结论是:两种金属丝的成分不同,有气泡冒出的金属丝成分是        。用老师提供的试剂再进行一个实验,就能证明另外一种金属丝的成分,实验方案为      
(3)实验反思
同学们在反思实验原理时,提出还可将另一种金属直接放入稀硫酸或稀盐酸中,有的同学认为可以通过“金属产生气泡的快慢”这一现象进行判断,有的同学认为这种判断依据不够合理,理由是        。但是“将另一种金属直接放入稀硫酸或稀盐酸中”还是可以判断出金属的成分,依据的现象是       

科目 化学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同学们利用硫酸、硝酸钡、氢氧化钠、碳酸钾四种物质的溶液进行探究学习.
【实验探究】如图所示, A , B , C , D 四组同学分别进行了下列实验,请写出 D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结论】完成实验后,四组同学将废液倒入同一个烧杯中,再将废液过滤,得到无色溶液和白色沉淀。向无色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为红色。由此判断,产生的白色沉淀是,废液中一定不含有的离子是
【实验拓展】为验证该溶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是否存在,设计如下实验方案进行验证.

溶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可能含有 向滤液中滴加 产生白色沉淀
含有该离子

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A中反应开始时,弹簧夹C处于打开状态,一段时间后,关闭C,装置A中仍在反应。过一会儿,观察到装置B中出现白色沉淀,该沉淀的化学式为.小组同学探究反应后装置B中的溶液的溶质成分。
【提出问题】反应后装置B溶液的溶质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1: N a C l H C l
猜想2: N a C l C a C l 2
猜想3: N a C l N a O H
猜想4: N a C l N a O H N a 2 C O 3
【交流讨论】经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猜想一定不合理.理由是
【实验探究】将反应后装置B中所得混合物过滤,取少量滤液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1:向滤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则猜想不正确。
实验2:(填写下表)

实验操作
先向滤液中加入过量 B a N O 3 2 溶液
然后再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猜想4正确

【反思评价】实验结束后,同学们经过交流与讨论后认为:
探究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成分时,不仅要考虑生成物还要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

研究性学习在实验室进行了化学实验,向一盛有镁和铜混合物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观察到烧杯中有固体剩余,对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1)写出上述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对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猜想,请你再补充一种猜想.
【猜想】小光猜想:溶质为氯化镁;
小红猜想:溶质为氯化铜和氯化镁;
你的猜想:溶质为
(3)【讨论】你认为的猜想不合理,理由是
(4)【实验】若你的猜想正确,设计一种实验方案证明你的猜想并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反应后溶液:

你的猜想正确

(5)【应用】如果你的猜想正确,把该废液倒入铁质下水管道可能造成的一条危害

酸溶液和碱溶液混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某班级同学开展如图1所示相关的实验。下面是两个小组的实验记录与分析.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甲组同学往一定体积10%的氢氧化钠溶液样品中滴加10%的盐酸(室温下),反应中溶液温度的变化记录如下:

加入盐酸的体积 ( V ) / m l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溶液温度上升 ( t ) / C ° 5.6
9.8
12.1
16.3
18.5
17.1
15.2
14.6
13.5
12.6

根据上表数据分析:
①当加入盐酸体积为 m l 时,表明 N a O H H C l 恰好完全反应.此判断的依据是
②当加入6 m l 盐酸时,烧杯中溶液仍然呈红色,该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酚酞和
③教材指出:酸与碱中和反应的结果是酸和碱各自的特性都消失.图2描述的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微观实质,请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甲、乙处应填入的化学符号依次是
(2)请你参与完成乙组同学的实验记录与分析.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分析与结论
步骤一:往装有氢氧化钠溶液样品的试管中先滴加2~3滴的酚酞试液,再逐滴加入稀盐酸
现象一:有气泡产生
现象二:
1.该氢氧化钠溶液样品已变质
2.溶液碱性消失
步骤二:取步骤一反应后的溶液,然后逐滴加入该氢氧化钠溶液样品
现象一:有气泡产生
现象二:溶液开始不变色,后逐渐变成红色
1.产生"气泡"这一现象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所取的步骤一反应后的溶液 p H 7(填"<"、"="或">")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探究稀盐酸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图一所示的三个实验。

(1)写出 A 试管中的反应现象
(2)写出 B 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将 B , C 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同时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如图二所示),观察到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同学们将烧杯内的物质进行过滤,对所得滤液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
甲同学猜想: N a C l
乙同学猜想: N a C l C a C l 2
丙同学猜想: N a C l C a C l 2 H C l
你的猜想:
【交流讨论】
你认为同学的猜想一定不正确,理由是
【设计实验】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正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
猜想成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