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陈太丘与友期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一处)
(1)君 与 家 君 期 日 中。        (2)元 方 入 门 不 顾。
解释下列加线词的含义
(1)陈太丘与友 期 :           (2)期日中        日中: 
(3)君在       不:            (4)元方入门不  顾:
翻译下列句子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文中机智的元方斥责“友人”无信,令我们不由得想起《论语十则》中的一句话
                                                                                  
本文中人物值得你学习的是些什么品质呢?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各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 惟吾德()(2)无案牍之形()
(3濯清涟而不() (4) 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翻译下列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甲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的题。
三峡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山献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门通一线,怪石插流横。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清代何明礼)
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沿阻绝(2)引凄异
翻译下面句子。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试以第三段为例分析本文在语言方面的特点和作用。
语段(二)的“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与语段(一)中的哪个句子有异曲同工之妙?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不见月( )②夏水陵( )
③乘御风()④引凄异(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它和本文之间有哪些联系。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描写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拔,清幽壮丽,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B.本文第二段写水,主要突出“夏水”,写出三峡的奔放美。
C.本文写秋季景色,着“寒”“肃”“凄”“哀”几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表现出来。
D.本文第一段写山,先写山的遮天蔽日,再写其连绵不断。

阅读《三峡》一文,完成后面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隐天日()⑵ 湍绿潭()
引凄异()⑷沿阻绝()
以下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不疾也钱覆其口 B.哀转久沿溯阻
C.三峡七百里中为其名 D.春冬时前时

翻译句子
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和郦道元的《三峡》中都引用了猿猴的叫声来表现作者当时的心境,请简析二者感情色彩是否相同?

课内文言文阅读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天墙坏()(2)马无故而入胡()
(3)人皆之()(4)此独以之故()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暮而果大亡其财。
(2)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智子疑邻”的根本原因是()

A.因为坏墙正与“邻父”家紧邻,只可能是他偷的。
B.因为儿子这么说是一种高明的预见,“邻父”则是贼喊捉贼。
C.持相同看法的两人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
D.因为别人不知道他家的围墙坏了,只有儿子和“邻父”知道。

对两则寓言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智子疑邻》通过“其子”与“邻人之父”提出相同意见却有不同结果和遭遇的对比,围绕“雨”展开情节,表现中心。
B.《塞翁失马》紧扣“失马”“得马”这一主线,通过四次转变,两对比较,寓意内蕴于故事中。
C.《智子疑邻》告诉人们听取意见应该听正确的,不要因亲疏而有所偏废,要尊重事实的道理。
D.《塞翁失马》告诉人们:一时受到损失,说不定反而因祸得福。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不可将世上的事物一概而论,要辩证地看待事物。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