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一处)
(1)君 与 家 君 期 日 中。 (2)元 方 入 门 不 顾。解释下列加线词的含义
(1)陈太丘与友期 期 : (2)期日中 日中:
(3)君在不 不: (4)元方入门不顾 顾: 翻译下列句子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文中机智的元方斥责“友人”无信,令我们不由得想起《论语十则》中的一句话
本文中人物值得你学习的是些什么品质呢?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后面的题目。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解释划线词语。(3分)
(1)又何间焉()(2) 小大之狱()
(3)神弗福也()(4)小惠未偏()
(5)肉食者鄙()(6)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下列四项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何以战 /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 B.小大之狱 /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C.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D.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翻译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曹刿:
鲁庄公: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马说》,完成下面问题。(共18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解释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④执策而临之()翻译下列句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食之不能尽其才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一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为喻,抨击了当时的“食马者” “不知马”的错误行为。但韩愈并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选文的第二段,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马说》一文的标点是现代人加上去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结束。请你细读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食马者“不知马”主要是不能了解千里马的需求?请选用文中词语,仿照所示答案,分别用两个字加以说明,填写在下面空格内。
、、
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渴望?
列子学射中①矣,请于关尹子②。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③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学之。三年,又以报④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 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注释】①中:打着。②请于关尹子:向关尹子请教。③弗:不。④报:报告。
(节选自《列子·说符》)给划线字注音。
列子学射中矣( ) 又以报关尹子(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守而勿失也( )退而学之( )翻译下列句子。
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
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歆辄难之( )( ) 宁可以急相弃邪( ) 携拯如初(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幸尚宽( )
王欲舍所携人( ) 既已纳其自托( )下列划线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 )
A宁可以急相弃邪是以谓之“文”也
B王欲舍所携人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C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传一乡秀才观之
D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歆辄难之翻译下列句子。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乙)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白帝城)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献出)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侍奉)之如父。”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选文(乙)具体说明了选文(甲)中的哪一句话(用原文回答)?并简要概括选文(乙)的内容。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4分)
①夙夜忧叹()②庶竭驽钝()
③属以后事()④若嗣子可辅()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②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读了这两段文字,联系你所了解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评价。
(只谈一点即可)(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