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小题。
【甲】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节选自陈寿《隆中对》)
【乙】诏曰:“贤才,国之宝也。古圣王劳于求贤,若高宗之于傅说①,文王之于吕尚②。彼二君者,岂其智不足哉?顾③皇皇④于版筑鼓刀之徒⑤者,盖贤才不备,不足以为治。鸿鹄之能远举者,为其有羽翼也;蛟龙之能腾跃者,为其有鳞鬣也;人君之能致治者,为其有贤人而为之辅也。                      (选自清·夏燮 《明通鉴》 )
[注释] ① 傅说(yuè):殷人,传说傅说原在傅岩之野服刑筑墙,被殷高宗武丁发现任用为相,政绩卓著,殷出现中兴局面。② 吕尚:周初人.,相传钓于渭水之滨,周文王出猎相遇,同载而归,立为师,后辅佐武王灭殷,建立周朝。③顾:副词,却。④ 皇皇:同“惶惶”,匆匆忙忙、急切的样子。⑤版筑鼓刀之徒:筑墙和杀猪的人
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由是先主遂               (2)然志犹未
(3)高祖 之以成帝业             (4)则命一上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君之能致治者,为其有贤人而为之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在隆中提出的对策分析中特别强调了怎么?举例说明。
答:
刘备身为“帝室之胄”却能“三顾茅庐”,终成霸业。结合甲、乙两段材料,说说你对此有何评价。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合江亭记

吕大防

沱江自岷而别,张若、李冰之守蜀,始作堋以揵水,而阔。沟以导之,大溉蜀郡、广之田,而蜀已富饶。今成都二水,皆江沱支流,来自西北而汇于府之东南,乃所谓二江双流者也。沱旧循南隍,与江并流以东。

唐人髙骈始凿新渠,缭出府城之北,然犹合于旧渚。渚者,合江故亭。唐人宴饯之地,名士题诗往往在焉。从茀不治,余始命葺之,以为船官治事之所。俯而观水,沧波修阔,渺然数里之远,东山翠麓,与烟林篁竹列峙。于其前。鸣瀬抑扬,鸥鸟上下。商舟渔艇,错落游衍。春朝秋夕置酒其上,亦一府之佳观也

既而主吏请记其事,余以为蜀田仰成官渎,不为塘埭以居水,故陂湖汉漾之胜。比他方为少。倘能悉知潴水之利,则蒲鱼菱芡之饶,固不减于蹲鸱之助。古之人多因事以为饰,俾其得地之利,又从而有观游之乐,岂不美哉?兹或可书以视后,盖因合江而发之。

【注】①揵:遏制、堵塞。②渎:沟渠。③埭:堵水的土堤。④陂、潢:积水的池塘。⑤蹲鸱:植物名,俗称芋头。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沱江自岷而别

别:离开

B.而阔沟以导之

阔:使……宽阔

C.与烟林篁竹列峙于其前

峙:耸立

D.故陂湖汉漾之胜比他方为少

胜:美景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春朝秋夕置酒其上,亦一府之佳观也。

②兹或可书以视后,盖因合江而发之。

(3)本文于《岳阳楼记》同是因重修名胜而写,所绘之景也有相似之处,两文的写作意图是否相似?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下列各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 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棹数小舟

棹:划船

B. 不亦颠乎

颠:通“癫”,疯狂

C. 渐激渐深

激:猛烈

D. 转转不已

已:停止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求石兽于水中

能谤讥于市朝

B. 乃石性坚重

乃不知有汉

C. 至石之半

怅恨久之

D. 如其言

其如土石何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A.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 带着离开的呢?

B.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 带着离开的呢?

C.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 带着前往呢?

D.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 带着前往的呢?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 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 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 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 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请用“/”标示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只标示一处)。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舜发于吠亩之中   

②人则无法家拂土   

③创业与守成孰难   

(3)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知守成之难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

C、国恒亡

今亡亦死

D、征与吾共安天下

安求其能千里也

(4)翻译文中划线语句。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5)【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甲】文中孟子的思想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甲)

蔡璘,字勉旃,吴县人。重诺责,敦风义。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而致之。

(乙)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选自《韩非子•外出储说左上》)

(1)下列各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归之曾子

之妻之市

B.而翁知我

子而不信其母

C.有友某以千金寄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D.蔡召其子至

其子随之而泣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且父未尝语我也

  

②顾反为女杀彘

  

③卒辇而致之

  

④是教子欺也

  

(3)上面两则短文表达的共同主题是什么?其中(甲)文最能体现主题的句子是哪一句?

(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

②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5)在今天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你是否赞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的做法?并简述理由。

名著导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2)题。

唐僧见他言言语语,越添恼怒,滚鞍下马来,叫沙僧包袱内取出纸笔,即于涧下取水,写了一纸贬书,递于行者道:“猴头,执此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与你相见,我就堕了阿鼻地狱!”

行者连忙接了贬书道:“师父,不消发誓,老孙去罢。”他将书摺了,留在袖中,却又软款唐僧道:“师父,我也是跟你一场,又蒙菩萨指教,今日半途而废,不曾成得功果,你请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唐僧转回身不睬,口里唧唧哝哝的道:“我是个好和尚,不受你歹人的礼!”大圣见他不睬,又使个身外法,把脑后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气,叫“变”!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那长老左右躲不脱,好道也受了一拜。

大圣跳起来,把身一抖,收上毫毛,却又吩咐沙僧道:“贤弟,你是个好人,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言语,途中更要仔细。倘一时有妖精拿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闻我的手段,不敢伤我师父。”唐僧道:“我是个好和尚,不题你这歹人的名字,你回去罢。”那大圣见长老三番两覆,不肯转意回心,没奈何才去。

【相关链接】

郭沫若在观看京剧《三打白骨精》后写了下边的诗句:“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1)在下边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选段摘选自《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尸魔三戏唐三藏”指的是  ,“圣僧恨逐美猴王”指的是  

(2)仔细阅读选文,结合第二十七回,简略分析郭沫若为什么对唐僧作出这样的评价?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