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
下列各项不属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征的是()
A.技术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世界 | B.分工日益明显,但始终与农业发展紧密结合 |
C.官营手工业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 D.部门不断增加,主要以冶金、纺织、陶瓷为主 |
战国以后的土地私有制与西周时期的井田制相比,最主要的不同之处是()
A.土地的占有关系不固定 | B.耕种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
C.土地兼并现象不断加重 | D.名义上为私有而实际上为国有 |
下列是《通典》天宝八年(749年)统计的河北道、河南道(唐玄宗时按山河地形,分全国为十五道)各仓所储粮食量表(注:各仓储粮大致反映当地粮食产量)。从表中能反映出的信息是()
正仓、义仓、常平仓储粮总数(单位:石) |
|
全国 |
109 906 064 |
河北道 |
21 029 924 |
河南道 |
22 467 641 |
(唐朝时,正仓储州县粮食,义仓备灾荒时的不足,常平仓均粮价的贵贱。)
A.河南、河北两道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 B.河南、河北两道是国家重要产粮区 |
C.河南、河北两道负责储备灾荒粮食 | D.两道受安史之乱影响粮食储备不足 |
据《齐民要术》记载,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补农书》也曾提到,明末清初浙江嘉兴、湖州地区水稻最高产量可达4-5石(合今每市亩910-1125斤),比二十世纪末美国加州的产量还高。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
A.铁犁牛耕技术非常发达 | B.水利灌溉技术领先于世界 |
C.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 D.耕作者的辛勤劳动与智慧 |
6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形势呈现出 ( )
①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②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③新旧格局交替的局面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