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人最初的觉醒是在外部条件的刺激下出现的 | B.最初觉醒是指明清启蒙思想 |
| C.最初的觉醒的是为了学习西方人权自由思想 | D.中国世俗理性觉醒较晚 |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引自《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
|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
|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 C.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
|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
下表所示为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进士科与明经科相比
| 初试 |
二试 |
三试 |
|
| 明经 |
选《札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 《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
答时务策三道 |
| 进士 |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 每经帖十条 |
作诗.赋.文各一篇 |
作时务策五道 |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注:经贴即把经文贴去几字,令其填补,类似于今天语文考试中填空题。
A.更为重视对考生经义记忆和解读能力的考查
B.弱化考生对儒家经书学习的倾向较为明显
C.对考生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要求较高
D.成为当时录取考生数量最多的一种考试科目
“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这反映出唐代
| A.宰相有职无权 |
| B.皇权至高无上 |
| C.三省六部制不成熟 |
| D.尚书省地位下降 |
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
| A.丞相 | B.太尉 |
| C.御史大夫 | D.郡守 |
唐代吴兢所撰《贞观政要•论封建》记载:“贞观十一年,太宗以周封子弟,八百余年,秦罢诸侯,二世而灭……封建亲贤,当是子孙长久之道”,对这则史料评述正确的是
| A.唐太宗认为实行分封制是西周统治长久的原因之一 |
| B.唐太宗认为秦帝王暴政是秦亡的重要原因 |
| C.唐太宗对实行分封制持批评态度 |
| D.唐太宗所论“封建”指的是郡县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