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汉人胡食画像砖
请回答:
⑴图中所示的景象出现于北魏时期,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图中哪一现象能体现民族融合?
⑵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⑶你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商鞅变法相比,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通过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思考改革成功需要什么条件。
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是几千年来文明沉淀的精华,从古至今,法律制度的发展完善,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缩影,读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5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第3、第8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摘编自《十二铜表法》
(1)材料一的出现,在当时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你是如何看待它的?
(2)图二体现了什么政治特点?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有何影响?
(3)图三先进性表现在哪里?它的颁布有什么积极作用?
(4)上述三幅图片所体现法律制度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材料二: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如:无线电通讯技术、核武器、洲际运载火箭、计算机网络等)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主导之下”。
材料三:“有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江时学《发展中国家怎么办-拉美国家的实践》
材料四: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评价材料三的观点。
(2)我国应怎样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新中国建立后,在外交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左图为某次国际会议的永恒瞬间。中国外交部部长乔冠华潇洒而豪放的大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为何乔冠华部长会如此开怀畅笑?你认为出现此永恒瞬间的国际国内政治因素有哪些?
(2)观察上右图,请给这幅图片取个名字,然后写一个简短的说明(应包含时间、人物、事件及影响)。
(3)列举建国以来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20世纪30年代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通过征收关税、制定进口限额等措施,政治家们希望使经济实现某种程度的自给自足,但……经济民族主义不可避免地取得了相反的结果。每一个新的旨在限制进口的措施都引起了利益受损的其他国家的抵制。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提高制成品关税的《斯穆特——霍利税法》后,许多国家政府立刻通过增加美国产品进口关税加以抵制,结果是国际贸易大幅下降。经济民族主义没有取得增加产量和收入的结果,结果恰恰相反:1929——1932年,世界产量降低了38%,贸易减少了66%以上。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 《新全球史》
材料二
年份 |
事件 |
1929年 |
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专门设立外国咨询局,负责引导引进技术工作;10月签订70个外国技术援助协议 |
1930年 |
联共(布)十六大通过:“进一步推广……聘请外国工程师、技师和熟练工人的做法”的决议 |
1931年 |
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3销往苏联 |
1932年 |
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工作外国专家近2000人,技术人员10000多人;共派遣2000多人次出国考察、学习,购买外国技术书刊 |
1933年 |
苏联和美国正式建交;苏联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与外国签订“技术援助协议”124个 |
——据《苏联经济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摘编
材料三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及地方单位及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而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
——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美国国会通过《斯穆特——霍利税法》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为何会出现与愿望相反的结果?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苏联是如何抓住经济危机的时机积极发展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努力产生的效果。
(3)结合20世纪30年代国内外形势,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其利弊。(6分)
国家结构与民族问题是政治中的重大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
——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材料二 “联邦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
——摘自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材料三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
吾国今日既曰五族共和矣;然曰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
——孙中山《<国民党恳亲大会纪念册>序》(1921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时期如何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联邦制有何积极影响?(6分)
(3)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民族国家观念的变化,并说明辛亥革命对现代国家转型的贡献。(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