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所示之中俄边界的形成是在
A.16世纪后期 | B.17世纪后期 |
C.19世纪中期 | D.19世纪末期 |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
唐高宗时,弘文馆直学士刘之、著作郎元万顷等翰林院待诏(官名),入禁中撰书,时奉诏草制,密令参决,参预机要;因常于皇宫北门进殿,故时称北门学士。由此可见,北门学士实际上
A.掌握中书省的最高职权 |
B.属于门下省的最高长官 |
C.成为尚书省的最高官员 |
D.分割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
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
A.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 | B.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 |
C.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 | D.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 |
《文献通考》卷53《职官考七》云:“……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旧制,但闻风弹事,提纲而已。”材料中所说的能“闻风弹事”(即举报人可以根据传闻进行举报,不必拿出真凭实据,也不署名)“弹纠不法”的机构或官职应该是
A.宰相 | B.御史台 | C.参知政事 | D.中书省 |
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表明春秋时
A.以郡统县体制的出现 | B.贵族体制受到冲击 |
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 | D.血缘政治隶属关系得到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