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祁连雪
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杨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冽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复列天南的一脉峦叠峰,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那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入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近照终于得偿,其欢愉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的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玲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祗,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取材于王充阁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作者在文章的开关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
作者曾说:“雪”是《祁连雪》的“文眼”,其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作者为什么说“观山如读史”?请简要分析。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并触及了当下现实,把河西走廊的精华所在与江南相提并论。
B.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压低”、“涂饰”了祁连山,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
C.河西走廊的过客对祁连山的形容之所以见仁见智,是因为雪岭常被一派空蒙笼罩,真相难以认清。
D作者在游历河西走廊的同时,也以恋人、挚友般的心态去贴近祁连山,试图体验祁连山的“心史”。
E.本文即从空间的视野描述祁连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从时间的角度传达一种绵长凝重的历史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枇杷
王以仁
又是初夏时节了,街上的水果店里,一处处都陈列着黄得可爱的枇杷,贪吃水果的我,每逢走到枇杷摊畔的时候,喉咙总要觉得痒起来的样子,但是两手向一空如洗的袋中按着时,又不免沉寂地叹了一口气,只能把口内的唾液倒咽下去,作个聊以过瘾。
迅速的光阴像凄迷的残梦似的永远不肯在人间留着一丝痕迹。到杭州的时间已足足有三个月了。杭州的日子似乎和别处有点不同,我总觉得它太短。情绪分歧的我怕是已经忘记了人间的岁月。若不是许多家人妇女的车前或轿后飘着几串纸钱,若不是随处荒芜满目的坟茔,有如许多摇动着的衣香裙影在那里深处纤纤的玉指展拜,若不是染成血色的杜鹃,衬贴在光华焕发的美女的髻旁,我差点忘却了那天的清明佳节。若不是湖滨有如许的善男信女,买来了整千整万的鱼虾在那边放生,若不是和妇人的嘴唇一般鲜红,和妇人的眼珠一般清润活动的樱桃,一篮篮的在街上叫卖,若不是那个无聊的男子故意把青梅子拿到我的面前来招呼我的生意,令我的口旁流下了两道酸味的唾涎,我也差不多忘记那天是立夏,催人老去的岁月,真是令人不堪回首呀!
如今又是换来了一种不同的情调了。在两眼开阖了几次的中间,清明和立夏都不声不响埋葬在残灰一般的光阴之下了。回想起来,孤山的梅花飞落的情形,仿佛如在目前,又仿佛如隔世的事情一样。只有令人齿酸的梅子,曾经伴过了朱红的樱桃,现在又在水果店内伴着橙黄的枇杷。可怜孤山上的树树梅花,只留一片青葱的绿叶了。
我对着几个黄色的枇杷,想起了一件儿时的旧事,那是不知是六岁还是七岁,我现在已经不大记得清楚。
我刚从书房中和我的堂兄携手回家,白发婆婆的祖母笑容满遮着她的脸孔,额上的皱纹也似乎露出了一种愉快的颜色,几颗残留在内的上下不相对的牙齿,露出在我的眼前。她一手牵着我的堂兄,一手牵着了我。我们两人绕在祖母的两旁,一步一跳地走进祖母的房内。
“你们晓得我有什么东西给你们吃?”贪吃的我真高兴得跳起来了。我的堂兄只比我大得三岁,却已经有些老成持重的模样,和我有些不同。
“是山楂糕吧?”因为我在两天以前,曾经看见一个同学吃着山楂糕,我心里觉得红得非常可爱,到那天还没有忘记,所以不期而然地说了出来。
“不是!”祖母摇着头,疏朗的白发在头上摆动。
“那么一定是糖霜孩了。”我接着说。我的祖母摇着头说我们都没有猜着。堂兄和我都呆呆地看着祖母出神。
“请你告诉我那东西的形状,祖母!”毕竟是年纪大一点的堂兄,想得比我周到得多多了。
“那东西的形状是圆的,而且是果子。”
“是梅子吧?一定是妙婆家里送来的梅子。”堂兄这样下注脚地说。我也觉得是梅子无疑了。我有些奇怪,为什么连每年都有人送来的梅子,想都想不到。祖母依然笑着摇头;我又觉得非常失望,堂兄也摸着他的耳朵在发呆。
“那么一定是杨梅了!欢庙人不是每年都有杨梅送来的吗?一定是杨梅了。”我高声的说。我以为的确是被我猜中了的,心中觉得格外的愉快,说话的声音非常洪大,似乎不是六七岁的孩子的声音。
“傻孩子,杨梅现在还没有开园呢!现在距离夏至还有一个月,哪里来的杨梅!我对你们说,是二姑娘家中送来的枇杷。连这一种水果都猜不到。”祖母微带笑的抚着我的左肩,随手到厨内去拿枇杷了。
我的喉咙像一只蚤在里面爬着一样,恨不得把这些枇杷一口吞在肚内,祖母却慢腾腾地说:“你们先把习字的簿子给我看,哪一个‘明珠圈’多一些,哪一个多吃几个枇杷。”
我急把我的写字簿子给我的祖母,祖母架上了一副纸框的老花眼镜,镜框系着两条青线,套在她干枯的耳旁,慈祥的眼光从境内窥着我的簿子;她看见我的加圈的要比没有加圈的多,脸上现出非常高兴得颜色。看过了我的簿子,她又去看我堂兄的簿子。她说堂兄簿子加圈的字比我的多,却引起了我的疑心。因为那天在书房的时候我明明数过了的,我的圈儿的确比他多得四个。平时他写字时总在大字的旁边写上了许多小字,那天却偷懒没有写上。我看见堂兄指点祖母看的地方,却写着累累如穿珠一般的小字。我就指破了他的伪处,对祖母说:
“这里不是,这里是前天写的;今天写的一张是没有小字添写上去的。”我就把那天写的一张寻出来给祖母看。若不是红笔在格子内记上了日子,我的堂兄差不多要和我拼命的样子。我却恋恋地依在祖母的旁边。祖母因为堂兄的伪计,罚他少吃两个枇杷。我拿十来个的枇杷,把书包丢在祖母的房内,三步并作两步的跳到母亲的房内,告诉她这枇杷的经过。母亲似怒似喜的说我未免多事,我却含着枇杷没有答应。
后来到书房去的时候,堂兄有好几天没有睬我,并且还约好了另外的几个同学和我作对。现在祖母已经死了九年了,我每看黄色的枇杷,总要想起白发慈祥的祖母。可是叫我到何处去寻求呢?呵!人生和光阴都是不可捉摸的残梦!都是无形无迹的一缕青烟!
一九二五年,五,二十一,杭州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 在两眼开阖了几次的中间,清明和立夏都不声不响埋葬在残灰一般的光阴之下了。
(2)人生和光阴都是不可捉摸的残梦!都是无形无迹的一缕青烟!作者笔下的老祖母生动形象,栩栩如生,认真阅读,看看作者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刻画老祖母这一形象的,并联系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
文章为什么不直接回忆祖母,而要插进第二第三自然段的描写?试做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把“幸福”当成公共政策标准
倪志良
民生倾斜不等于“幸福倾斜”,还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升民众幸福感受,让公共财政政策更有的放矢。经济学中有一种假设,认为“收入=效用=幸福”。其理论内涵为:理性经济人的一切行为都在追逐“效用最大化”。民众收入越高,可拥有和消费的商品组合也越多,由之获取的效用便更大,自然应当更幸福。
然而,这种貌似完美的逻辑,却被多国的发展实践无情击破。有调查显示,从1958年到1991年,日本的人均GDP增长了6倍,而平均的生活满意度却几乎未曾改变。1946年至1991年,美国人均收入从1.1万美元增至2.7万美元,幸福指标反而小幅缩水。据此,经济学家伊斯特林进一步验证出居民收入与幸福度的相关性并不显著,于1974年提出著名的“收入—幸福悖论”。
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2012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更达到24565元,较2001年的6860元大幅增长了258%。同时有相关调查显示,中国民众生活满意度从2002年的5.27升至2007年的5.82,之后又缓慢回落至2010年的5.58。尽管基于“自陈报告”的统计研究的信度与效度尚待优化,但民众的主观幸福并未与经济增长同步提速,确是事实。
民生幸福与经济增长的“二律背反”使得人们开始对“幸福经济学”产生了兴趣。诺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就曾指出,“不管经济学如何发展,她最终要回答的是人类如何才会幸福的问题”。但是,将幸福的“软概念”嵌入经济学的“硬体系”,并非易事。好比“天气”需借助温度、风力、颗粒物等多重客观指标给予表述,幸福也应由多元可观察、可测量的元素组成。
“幸福经济学”当依四个维度展开。一曰“利”。在现阶段,抛开物质条件片面谈主观幸福感是不现实的。收入与财富的积淀,依然是获取幸福的重要源泉。二曰“名”。同等收入条件下,个人获得社会认可与尊重的差别,是形成幸福感差距的关键因素。三曰“交往”。有人请“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用一个词描述积极心理学的主旨,得到的答案是“他人”。当更多的“时间”“精力”配置到家庭、朋友、社会公益等人际方面,就会体验到亲情、友情、爱心对幸福感至关重要。四曰“安康”。老子有问,“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这在当下仍是最需回答也是最难回答的问题。健康与安全的投入才会获得最为丰沛的幸福回报。
于个人而言,“找到幸福是一切行为的最后目的”。实现目的的关键,在于“修己”二字。将个人有限的时间与精力,恰当而有分寸地配置于“利”与“名”、“交往”与“安康”之中,方能把人生的物质理想融入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的伟业中,实现主观幸福感的效用最大化。
“修己”固然不可或缺,政府的公共财政政策又该如何“助幸”?英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明确提倡,不仅要把幸福作为个人选择的标准,而且应该作为衡量政府公共政策的唯一标准。近年来,各级政府财政支出日益“民生化”。而从“幸福经济学”的维度出发,“民生倾斜”不等于“幸福倾斜”,还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升民众幸福感受,让公共财政政策更有的放矢。
一方面,实证研究表明,相对收入差距对个人幸福的影响,远大于绝对收入值。因此,财税政策在刺激总体“利”增的基础上,更应强化转移支付功能,缩小分配差距的鸿沟。另一方面,财税支出必须加大教育与文化支出,为个人成“名”追梦、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创造更加自由、更加公平的舞台。出身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孩子们,只有享有基本均衡的受教育权,才会心静无扰,专注于梦想的追逐;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青年们,能够在激烈竞争中感悟到人际的和谐与情绪的积极,才会澎湃起更多、更高层次的幸福体验之旅。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6月25日)下列对“幸福经济学”的四个维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利”,说的是要想获得幸福,必须拥有足够的收入和财富,而不能撇开物质条件片面地谈幸福。 |
B.关于“名”,说的是一个人如果获得的社会认可和尊重越多,他(她)的幸福感就越强。 |
C.关于“交往”,说的是花费足够的“时间”“精力”在家庭、朋友、社会公益上,就能从亲情、友情和爱心中体会到个人的幸福感。 |
D.关于“安康”,说的是在健康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获得丰沛的回报,是获得幸福的重要条件。 |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经济学家伊斯特林于1974年提出“收入—幸福悖论”,这一理论很好地验证出居民收入与幸福度的相关性并不明显。 |
B.一个国家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民生幸福度的调查数据所形成的“自陈报告”,其可信度和效率程度还有待于提高。 |
C.实现个体幸福的关键在于“修己“,但如果将个人的物质理想融入到国家与民族的发展中去,就能更好地实现个人的幸福感。 |
D.出身和背景不同的孩子,只要享有一样的受教育权,就能在梦想的实现之路上走得平静而且顺畅。 |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依据“幸福经济学”的观点,政府单纯地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不一定能提升民众的幸福感。 |
B.英国经济学家理查德认为幸福是个人选择的标准,也是衡量政府公共政策的最重要的标准。 |
C.实践研究表明,提升民众的绝对收入值可以缩小相对收入差距,从而提升民众的幸福感。 |
D.财政支出加大教育与文化支出,是为了让更多个人成“名”追梦,所以出名的人比不出名的人更能感受到幸福。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圣诞的钟声
(荷兰)希瑟·迪桑
教堂的钟敲响了19点。从教堂传来的乐钟声让她想起了那首《圣诞的钟声》。约翰娜仿佛又听见了有人在她耳边唱:“我听见了圣诞的钟声……世界和平,人人友善。”
约翰娜把头压在冰冷的窗玻璃上。真是太滑稽了:世界和平?自从四年前德国人入侵荷兰后,这里就再没有过和平。不管什么时候,这四年来鹿特丹的每一条街的街角都有德国士兵把守。她现在就看见了一个,那个士兵正把一颗糖放进嘴里。
今晚——平安夜,爸爸将要离开家,前往火车站,坐火车到劳工营去工作。鹿特丹所有的成年男丁都得去。
“圣诞快乐,约翰娜!”当约翰娜把鞋放到爸爸的手上时,爸爸笑着对他说。
“圣诞快乐?”约翰娜哭道,“你怎么说这个?这是最糟糕的圣诞节!”
爸爸俯下身来,给鞋带打了三个结。当他必须出远门时,他就这么做。到火车站要走30分钟。“约翰娜,”他说道,“有时候事情并不像我们所期望的那样,但我们仍须争取好的结果。”他打开那个证明他是一个医生的证件。“有了这个,我的待遇就不会太糟糕。你明白吗?这将会是一个快乐的圣诞节。”
爸爸放下证件,把约翰娜揽入怀里。“从今以后,你就是妈妈的好助手,对吗?”约翰娜说不出话来,只是不停地点头。爸爸穿上外套,戴好帽子,提起行李包,笑着向家人挥挥手,然后走出了家门。
约翰娜觉得胸口堵得慌。这是最难受的事情——因为20点后全鹿特丹就开始宵禁,他们不能到火车站去送他。值勤的士兵已经接到命令,射杀任何20点后出现在街上的人。
约翰娜再次靠在厨房的墙上,呆呆地看着餐桌旁那个属于爸爸的位置。突然,她模糊的视线瞥见了某个东西。哦,不!“证件!”她失声喊道。她捡起地面上的证件,惊叫道:“爸爸落下了他的医生证明!”
全家人顿时慌作一团。妈妈从约翰娜的手上接过证件,紧紧咬着嘴唇。德里克拿过证件,说:“我送去给爸爸。”约翰娜一把从哥哥手上抢过证件。“我跑得比你快!”妈妈和哥哥还没反应过来,她就跑出家门,冲到了街上。
这时,教堂的钟敲响了19点半。如果我不停地跑,我一定可以回来。约翰娜想。虽然她觉得自己的肺要爆炸了,但她不允许自己停下来。终于,她踉跄着来到了火车站的月台。几百个男人挤在月台上。她心急如焚地在人群中搜寻爸爸的身影。她觉得似乎过了几个小时。终于,他发现了一双鞋——鞋带打着三个结的鞋。
那双鞋准备登车了,约翰娜向那双鞋挤过去。就在那双鞋登上火车时,约翰娜用尽全身力气喊道:“爸爸!”同时她把那本证件高高举了起来。
约翰娜感到爸爸的手伸了过来,向她靠近。终于,他碰到了她的手,拿走了证件。但没能再说上一句话,他就消失在人群当中。
约翰娜不敢再做逗留,转身拨开人群,跑出了火车站。跑在黑漆漆的街道上,她在心里不断地对自己说:“我要回去!我一定要回去!”她觉得自己要飞起来了。风在她耳边呼呼作响。
“当……”20点的钟声敲响了。
离家还有几条街。约翰娜一咬牙,又加快了速度。不能让他们抓到我,不能让他们抓到我! 突然,一个德国人的声音从黑暗中传出来:“你在干什么?”约翰娜觉得自己的心几乎破膛而出。她喘着粗气转过身。是那个吃糖的士兵。
“你在干什么?”他又问了一遍。约翰娜的泪水流了下来。“爸爸需要他的医生证明。我跑去火车站送给他……我刚从火车站回来。我已经尽最大的努力跑了。抱歉!”
德国士兵看着约翰娜抽噎。“你住在哪儿?”
“就在学校旁边。”
“哈,正好在我的暗堡旁。”他说道,“我和你一起回家吧。”
约翰娜张大了嘴巴。她看着德国士兵,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走得很慢,似乎是有意让约翰娜喘口气。几分钟后,约翰娜回到了家。德国士兵一直陪着她到家门口。
“不要再违反宵禁的规定。”士兵说道。约翰娜点点头。
士兵用德语说道:“晚上好!还有……圣诞快乐!”
在远处,乐钟奏响了音乐:“世界和平,人人友善。”“圣诞快乐!”约翰娜笑着回应。士兵朝她挥挥手,转身离去。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 略有删节)请说说“19点”、“19点半”、“20点”这几个表时间的数字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当爸爸祝福约翰娜圣诞快乐时,约翰娜为什么认为这是最糟糕的圣诞节?
约翰娜没被德国士兵射杀,还被德国士兵护送回家,并得到了德国士兵美好的圣诞祝福,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对此作一些探究。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A.约翰娜的爸爸在临走时“给鞋带打了三个结”是属于细节描写,约翰娜正是发现了鞋子上的三个结才在人海中找到了爸爸。 |
B.约翰娜跑到火车站后,却发现火车站月台上是一个拥挤不堪的场面,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反衬约翰娜此时寻找她父亲的艰难。 |
C.爸爸拿走了证件,但没能和约翰娜再说上一句话,他就消失在人群当中,这是因为爸爸受到了德国士兵的监视,不敢说话。 |
D.由于约翰娜跟那个喜欢吃糖的德国士兵很熟,虽然她回来时超过了宵禁时间,但那个德国士兵却没有射杀她,还护送她回家。 |
E.约翰娜是小说的主人公,她机灵聪明,爱好和平,但小小年纪就饱受战争的痛苦,既是战争的见证者,又是战争的受害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变暖!变冷!谁在忽悠地球?
媒体上科学家关于北极海冰完全融化的时间预言被研究报告不断提前,“最快2013年夏季”。然而,美国近日发布的监测数据却完全出人意料:“与2012年8月相比,今年同期北极冰盖面积已增加了60%。”同时,一些科学家发出警告,必须为“全球变冷”做好准备。
从预测全球气候变暖到被警告做好应对“全球变冷”准备,这一反差,着实让人心存疑问:“地球到底是在变暖还是在变冷?”
“气候变暖”一步步为公众所接受,并成为妇孺皆知的“常识”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彼时,一些科学家发现,20世纪后半期,全球温度上升趋势“非常明显”。研究揭示,20世纪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气层温度上升了0.74摄氏度,近50年观察到的气候改变速度是此前百年的两倍。美国气候科学家詹姆斯·汉森说,有99%把握确信,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了温室效应发生。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成立后发布了4个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不仅指出了全球气温升高的危险,而且量化了人类活动对推动气候变化影响的可能性达到90%以上。联合国围绕温室气体减排等,召开了气候变化巴厘岛会议、哥本哈根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
在一些科学家论证气候变暖时,另一种截然相反的研究结论如影随形,那就是“气候变冷”论。20世纪70年代初,一些科学家们从地球运转轨道周期变化规律出发,提出了盛行一时的“气候变冷”说。“地球变冷”论得到了冰川学家的支持。一批俄罗斯、法国、美国的冰川学家认为,地球气温变化的一个完整周期为10万年至12万年,而地球气候变暖最近的一个高峰约在1.7万年前,现在已开始降温。无独有偶,丹麦科学家丹斯加德等人发表的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谱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气候有10万年轨道周期变化,其中9万年为冷期,1万年为暖期。按推算,目前气候的暖期已接近尾声,全球“气候变冷”将是主流。全球“气候变冷”论者似乎在现实中找到了证据。比如,被认为地球气候变暖最明显地区之一的阿拉斯加,本世纪十多年间年均气温降低了1.3摄氏度。
实际上,两者都广受质疑。“气候变暖”论的两个核心观点即“全球气温上升”和“人类活动是推动全球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就一直受到挑战。对前者,质疑者认为,对地球约45亿年历史来说,用近100年左右的时间纬度来衡量考察,进而得出全球变暖的结论是片面的。对后者,质疑者认为,相对于自然界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言,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是微不足道的,把可能的气候变暖归结为人类活动是武断的。有人直指IPCC是一些国家、组织和个人牟取利益的工具,“气候变暖”论本质上是“世纪大谎言”,其背后隐藏着国际发展权之争和牟取“碳交易”利益的私货。“气候变冷”论也不能幸免,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就曾批驳此种论调,他说:“这类1℃上下的变迁,过去5000年中极为普通,算不了地球变冷的证据”,认为依据这种“极为普通”的温度波动妄下结论,纯属“杞人忧天”。
无论是预测地球“变暖”还是“变冷”, 我们希望相关预测研究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希望科学家能够“不畏浮云遮望眼”,拿出挺进真理的气魄。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9月14日 第 08 版)下列有关“气候变冷”与“气候变暖”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气候变暖”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完全被公众接受并成为妇孺皆知的“常识”。 |
B.“气候变冷”这一观点得到了俄罗斯、法国、美国一些冰川学家的支持,他们认为地球现在已开始降温。 |
C.曾被认为是地球气候变暖最明显地区之一的阿拉斯加在本世纪十多年间年均气温降低了1.3摄氏度,这是气候变冷最直接有力的证据。 |
D.“气候变暖”与“气候变冷”均被学者质疑,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就曾批驳气候变暖的论调。 |
下列有关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美国近日发布的监测数据将北极海冰完全融化的时间预言再次提前到“最快2013年夏季”。这一结果完全出人意料。 |
B.研究表明,20世纪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气层温度上升了0.74摄氏度,是此前百年的两倍。 |
C.IPCC发布的4个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量化了人类活动对推动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可能性。 |
D.丹麦科学家丹斯加德等认为,地球气温变化的一个完整周期为10万年至12万年,而地球气候变暖最近的一个高峰约在1.7万年前,现在已开始降温。 |
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因为事关人类前途命运,对气候变冷或变暖的研究方法、论证逻辑等都必须经得起质疑和挑战,科学研究必须对真理负责。 |
B.IPCC是一些国家、组织和个人牟取利益的工具,“气候变暖”论本质上是“世纪大谎言”。 |
C.地球约45亿年历史,但如果用100年左右的时间纬度来衡量考察气候的变化,结论是片面的。 |
D.依据“极为普通”的1℃上下温度的波动妄下全球气候变冷的结论,纯属“杞人忧天”。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圆
[美]爱默生
眼睛是第一个圆,眼睛所见的地平线是第二个圆,圆这一基本图形在自然界无处不在,不胜枚举。圆最能象征世界所蕴含的密码。圣•奥古斯丁曾将上帝的本质描绘为一个圆,圆心无处不在,而圆周无处可觅。我们穷尽一生之力领会作为图形本原的圆的丰富含义。人们 的任何行为都可以被超越。我们的一生都在探寻真理,围绕每一个圆都可以绘出另一个圆; 自然界没有终极,每一个终点都是一个起点;每一处底部下面都另有一个更深的底部。
世上任何事物都不会是永恒不变的。宇宙是运动变化的。“永恒”只是一个表示不同程度的概念。我们的文化也不过是一种占支配地位的理念。只要我们的理念转变了,它们就会随之消亡。古希腊雕刻早已不复存在,像冰雕一样消融殆尽,只剩下一些零星孤独的断 片,好似六七月间阴谷的石缝中零零散散的残雪。开辟新事物的天才又创造了别的东西。 希腊字母流传得更久远一些,但也同样避免不了要遭受厄运,最终掉进新思想为所有的旧 思想设置的不可逆转的深渊里。新大陆在这个古老的星球废墟上建立;新的物种在前代腐 化的尸体上孕育;新艺术占据旧艺术的地位,铁路的发明让公路和运河相形见绌;蒸汽机 取代了船帆,随即电动机又应运而生。
开启每个人心灵的钥匙是他的思想。尽管看似桀骜不驯,他仍然有他遵循的舵轮。只有向他展示一个支配他原有观念的新观念,才能使他脱胎换骨。人生是一个自我进化的圆, 从一个微乎其微的小圆永无止境地向四周扩展成新的更大的圆。.这种圆的一轮接一轮的生成幅度取决于个人心灵的力量。因为每种思想在形成之后,这种思想的惰性力量使其自身停滞在圆脊上,不断凝固僵化、自我禁闭。但是,如果心灵反应敏捷,力量强大,它将冲 破这一阈限,向四周蔓延,在更深处扩展形成另一个轨道。
人人都是下一个时代的预言者。每一个成果都遭到紧随其后的成果的挑战和审视。新的观念总是遭到旧观念的忌恨。但是人的目光很快就能适应新观念,因为人的目光和新观念是同一原因的不同结果。在这之后,新观念的有益无害渐渐被人认识。不用对新的归纳 概括心怀畏惧。不要抵制它,因为它将完善、提升你的物质理论,正如它将完善、提升你 的精神理论一样。
没有激情,便不会成就惊天动地的宏图伟业。生活是精彩纷呈的,精彩源自放纵激情。 历史上的辉煌时刻都是凭借思想的力量游刃有余地完成事业,如天才的杰作和宗教的传播。我们永不满足、不懈追求的是忘却自我、感受震惊、丧失对永恒的记忆,不知所以地去开展事业;简而言之,去勾画出一个新的圆。
(选自《流行哲理小品(外国卷)》,有删改)文中说“圆最能象征世界所蕴含的密码”,联系全文,概括“圆”蕴含哪些丰富的密码。 (6分)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二段的论述层次。
文中说“人生是一个自我进化的圆”,联系全文,请说说怎样才能使人生不断进化?(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