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4分)
孙叔敖为婴儿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国而国人信其仁也。
【注】①向者:刚才。②有阴德者天报以福:积有阴德的人,上天就会降福于他。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阴德,指有德于人而不为人所知。③令尹:官职名,相当于丞相。④信:信服。仁:仁慈。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4分)
①孙叔敖婴儿时(         )     ②其母问其(             )
③蛇安在(               )     ④长,为楚令尹(         )
与“未治国而国人信其仁也”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归而泣 B.杀而埋之
C.跪而拾之以归 D.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用“/”划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吾 闻 有 阴 德 者 天 报 以 福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赵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了这则故事,你觉得孙叔敖身上有什么优秀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文阅读
封翁与树上君子
某封翁富而好德,某岁除夕,出厅事莅家燕,二婢执烛前导,过中庭,翁仰见树杪①有人,即止不进,告二婢曰:“汝等留烛于亭,吾愿留此独酌,速移樽至。”既,翁屏退家人,仰树呼曰:“树上君子,此间已无外人,盍②下,且畅饮耶!”树上人闻之,战栗几坠。翁曰:“毋恐,老夫岂忍执人者。”其人乃下,叩首称死罪。翁视之,邻人也,相将入亭,先酌之三杯,曰:“汝所需若干?”邻人泣告曰:“小人有母,遇年荒,无以卒③岁④,素谂⑤翁家富有,故行此不肖事。今既不罪,尚敢他望耶?”言已,声酸嘶。翁曰:“不能周济邻居,以至为非,老夫之过⑥也。今酒肴尚温,汝其饱飡⑦,当以三十金畀⑧汝。卒岁之余,小作贸易,可度日矣。勿再为此。他人不汝恕也,且陷老母于不义。一成为盗,没齿不能掩盖,其奈何!”食已,乃予银,并布裹食物,送之墙下,曰:“归遗尔母。汝仍出此,勿使我家人知之,余亦终勿告人也。”邻人俟母卒,弃家为僧,苦志虔修,为西湖灵隐寺方丈。闻翁死,千里赴丧,哭不成声,且自言其事。
注释:①树杪miǎo,树梢。②盍:hé,何不。③卒:过完 ④岁:岁月,日子。
⑤谂:shěn,知道。⑥过:过失⑦飡:同“餐”,吃 ⑧畀:bì,送给。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夫岂忍人者执:抓,捉
B.不能周邻居济:救助,帮助
C.他人不汝也恕:愤怒
D.归尔母遗:赠送

下面各项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老夫过也宋何罪
B.无卒岁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为不如
C.陷老母于不义北山愚公者,年九十
D.汝等留烛亭公与之乘,战长勺

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翁……告二婢曰:‘汝等留烛于亭,吾愿留此独酌,速移樽至’”是因为封翁走累了,而且酒瘾发了。
B.“翁屏退家人”是要显示自己在家里的权威。
C.“食已,乃予银,并布裹食物,送之墙下”说明封翁担心小偷不会离开自己家。
D.“千里赴丧”说明原来那个小偷知恩图报, “自言其事”则说明他知耻而后勇,已经痛改前非,襟怀很坦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忌不自信自信:
(2)客之我者美: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1)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请结合第①段画线句,说说邹忌在性格上的优点。

邹忌的劝谏有何巧妙之处?为什么容易让齐王接受?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肉食者,未能远谋。鄙:
(2)小大之,虽不能察,必以情。狱: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一文,在赏析时,有人认为鲁庄公“鄙”,也有人认为鲁庄公“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齐鲁“长勺之战”中鲁国获胜的原因有哪些?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库钱仓粟几人,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
(选自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注:①赵公:赵抃(1008—1084),字阅道,谥清献,衢州西宁(今浙江衢县)人。晚年执越州政务,政治卓著。②故事:向来规矩。③朔:农历每月初一。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其仁足示天下昭陛下平民之理
B.使各书以对,谨其备形貌昳丽
C.忧其流亡也焉置土石
D.死得无失敛埋杀臣,不能绝也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二处)
募 僧 二 人 属 以 视 医 药 饮 食 令 无 失 所 恃。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结合句子内容说说下列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
古代志士仁人常“以仁为己任”,请联系本文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分别简要分析“仁”的具体内涵。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选自《小石潭记》)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①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选自《答谢中书书》)
注:①康乐,指东晋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未复有能与奇者不可知 B.自康乐其境过清
C.夕欲颓光下澈 D.流见底以其境过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甲文和乙文画线句子都突出描写了水的清澈,但描写角度不同,甲文是描写,乙文是描写。
下面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