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问题。
材料一 子曰:“有教无类。”
材料二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
路。文学:子游、子夏。
孔子既然认为“有教无类”,为什么还要将学生分成“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几类来进行教育?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②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注] ①孟懿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②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弟子。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2、这段话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用自己的话回答)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同于己而欲之,异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众为心也。夫以出乎众为心者,曷尝出乎众哉!因众以宁所闻,不知众技众矣。而欲为人之国者,此揽乎三王①之利而不见其患者也。此以人之国侥幸也,几何侥幸而不丧人之国乎!
注释①三王:夏、周、商三代帝王。出自《庄子•在宥 》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
②夫以出乎众为心者,曷尝出乎众哉!
2、庄子在文中提出人性的一个共同弱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2)题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①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②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惠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③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徐无鬼》)
[注] ①垩(è):白灰。漫:涂。 ②斲(zhuó):同“斫”,砍。 ③质:质对,对象。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惠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什么?这则寓言表达了庄子的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2)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①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②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②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2)试评述上段孟子选拔贤才的启示。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①,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②。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选自卷十四尽心下第三十二篇
注释:
①指:意旨,意向。
②不下带:古代注视人,目光不可低于对方的腰带。文中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带,腰带。
1、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
②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2、从选段中可以看出孟子所提倡的君子修身之道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