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出于鲁顷公,为楚所灭,迁于下邑,因氏焉。祖父匡,王莽时,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父某,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卒官。时恭年十二,弟丕七岁,昼夜号踊不绝声,郡中赙赠①无所受,乃归服丧,礼过成人,乡里奇之。十五,与母及丕俱居太学,习《鲁诗》,闭户讲诵,绝人闲事,兄弟俱为诸儒所称,学士争归之。
太尉赵憙慕其志,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母强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丰教授。建初初,丕举秀才,恭始为郡吏。憙复举恭直言②,待诏公车,拜中牟令。恭专以德化为理,不任刑罚。讼人许伯等争田,累守令不能决,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亭长纵人借牛而不肯还之,牛主讼于恭。恭召亭长,敕令归牛者再三,犹不从。恭叹曰:“是教化不行也。”欲解印绶去。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恭贳不问。于是吏人信服。建初七年,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河南尹袁安闻之,疑其不实,使仁恕掾肥亲③往廉之。恭随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傍。傍有童儿,亲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将雏。”亲瞿然而起,与恭诀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迹耳。今虫不犯境,此一异也;化及鸟兽,此二异也;竖子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还府,具以状白安。恭在事三年,会遭母丧去官,吏人思之。
其后拜为《鲁诗》博士,由是家法学者日盛。迁侍中,数召宴见,问以得失,赏赐恩礼宠异焉。迁乐安相。是时东州多盗贼,群辈攻劫,诸郡患之。恭到,重购赏,开恩信,其渠帅张汉等率支党降,恭上以汉补博昌尉,其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安。
恭在公位,选辟高第,至列卿郡守者数十人。而其耆旧大姓,或不蒙荐举,至有怨望者。恭闻之,曰:“学之不讲,是吾忧也。诸生不有乡举者乎?”终无所言。恭性谦退,奏议依经,潜有补益,然终不自显,故不以刚直为称。三年,以老病策罢。六年,年八十一,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鲁恭传》)
注:①赙赠:赠送财物给办丧事的人家。②直言:汉晋时期察举科目名,意为直言敢谏。③仁恕掾:官名;肥亲,人名。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诣狱受罪,恭贳不问诣:到 |
B.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谢:推辞 |
C.雉方将雏雏:幼鸟 |
D.或不蒙荐举,至有怨望者望:责备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鲁恭“以德化为理”的一组是( )
①闭户讲诵,绝人闲事 ②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
③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 ④不以刚直为称
⑤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 ⑥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③⑤⑥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恭的祖先是鲁顷公,被楚国灭亡之后,迁居到下邑,于是改姓鲁。祖父鲁匡,王 莽时担任羲和的官职。鲁恭的父亲,在建武初年,担任武陵太守,死在官任上。 |
B.鲁恭想先成就弟弟的功名,就推托自己生病,不肯做官。母亲再三强求,鲁恭迫不 得已才西行,到新丰做了教授的学官。直到弟弟在建初初年考取了秀才,他才到州 郡担任官吏。 |
C.鲁恭担任中牟令,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不施用刑罚,出现了令仁恕掾肥亲赞叹不 已的“三异”局面:虫害不侵犯边境,德化及于禽兽,小孩子有仁爱之心。 |
D.鲁恭担任《鲁诗》博士时,东州一带盗贼横行,鲁恭选拔任用几十位官员,任命他 |
们为汉地博昌县太尉,其余盗贼就进行捕杀,最终平定了盗贼。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己酉,上面定勋臣长孙无忌等爵邑,命陈叔达于殿下唱名示之,且曰:“朕叙卿等勋赏或未当,宣各自言。”于是诸将争功,纷纭不已。淮安王神通曰:“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杜如晦等专弄刀笔,功居臣上,臣窃不服。”上曰:“义旗初起,叔父虽首唱举兵,盖亦自营脱祸。及窦建德吞噬山东,叔父全军覆没;刘黑闼再合余烬,叔父望风奔北。玄龄等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固宜居叔父之先。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诸将乃相谓曰:“陛王至公,虽淮安王尚无所私,吾侪何敢不安其分。”遂皆悦服。
房玄龄尝言:“秦府旧人未迁官者,皆嗟怨曰:‘吾属奉事左右,几何年矣,今除官,反出前宫、齐府人之后。”’上曰:“王者至公无私,故能服天下之心。朕与卿辈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故设官分职,’以为民也,当择贤才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必也新而贤,旧而不肖,安可舍新而取旧乎!今不论其贤不肖而直言嗟怨,岂为政之体乎!”
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小数接其臣下者,常窃耻鞋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
丙午,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日:“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骼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房玄龄、杜如晦等专弄刀笔刀笔:文书。 |
B.必也新而贤,旧而不肖必:假使,果真。 |
C.朕诚无所爱爱:爱护。 |
D.今除官,反出前宫。齐府人之后除:任命,授职。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论功行赏,在殿上把长孙无忌等人酌爵位、封邑进行宣逮!让众臣谈谈自己的看法,并且解释不能凭着私情让他的叔父李神通和功臣同赏。 |
B.房玄龄等人善于谋断,因此李世民认为他们的功劳并不小于他的叔父,论功行赏应当在李神通的前面。 |
C.唐太宗认为设立官员分掌职务,为的是人民,因此应该选择有才能的来用,当然,个别旧部下可在掌管国家大政的原则下让他们任职。 |
D.唐太宗以身作则,常常暗自鄙视以前的帝王弄虚作假,坚决严格要求自身,做到源清而流长。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至公,虽淮安王尚无所私,吾侪何敢不安其分。
译:
(2)朕方以至诚治天下,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小数接其臣下者,常窃耻之。
译: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庭芝初至扬时,扬新遭火,庐舍尽毁。州赖盐为利,而亭户多亡去,公私萧然。庭芝
悉贷民负逋,假钱使为屋,屋成又免其假钱,凡一岁,官民居皆具。凿河四十里入金沙余
庆场,以省车运。兼浚他运河,放亭户负盐二百余万。亭民无车运之劳,又得免所负,逃
者皆来归,盐利大兴。始,平山堂瞰扬城,大元兵至,则构望楼其上,张车弩以射城中。
庭芝乃筑大城包之,城中募汴南流民二万人以实之,有诏命为武锐军。又大修学,为诗书、
俎豆,与士行习射礼。郡中有水旱,即命发廪,不足则以私财振之。扬民德之如父母。
刘榘自淮南入朝,帝问淮事,榘对曰:“李庭芝老成谨重,军民安之。今边尘不惊,百度具
举,皆陛下委任得人之效也。”
《宋史•李庭芝传》
【注】①俎豆:古代礼器。祭祀时用以盛牛羊等祭品。②射礼:古代贵族男子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分四种,此处指乡射。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庭芝悉贷民负逋悉:获知 | B.而亭户多亡去亡:出外。 |
C.不足则以私财振之振:救济。 | D.扬民德之如父母德:感恩戴德。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屋成又免期假钱假:与“真”相对; | B.亭民无车运之劳劳:劳动。 |
C.官民居皆具居:居住。 | D.帝问淮事事:情况。 |
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李庭芝初到扬州时,扬州新遭火灾,依赖盐业赢利的经济很不景气。 |
B.李庭芝为了振兴扬州的经济,采取了免税等一系列措施,并亲自为百姓修房盖屋。 |
C.扬州和平安稳,经济发展,全因皇帝用人得当,刘槃的经济策略得当。 |
D.李庭芝之所以深受百姓爱戴,是因为他读了大量的诗书,并且经常拿个人的财产与百姓分享。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希崇素朴厚,尤嗜书,莅事之余,手不释卷,不好酒乐,不蓄姬仆,祁寒盛暑,必俨其衣冠,厮养之辈,未尝闻亵慢之言。事母至谨,每食必侍立,俟盥漱毕方退,物议高之。性虽仁恕,或遇奸恶,则嫉之若仇。在州日①,有民与郭氏为义子,自孩提以至成人,因乖戾不受训,遣之。郭氏夫妇相次俱死。郭氏有嫡子,已长,时郭氏诸亲与义子相约,云是亲子,欲分其财物,助而讼之,前后数政不能理,遂成疑狱。希崇览其诉,判云:“父在已离,母死不至。止称假子,孤二十年抚养之恩;倘曰亲儿,犯三千条悖逆之罪。颇为伤害名教,安敢理认田园!其生涯并付亲子,所讼人与朋奸者,委法官以律定刑。闻者服其明。
《旧五代史•晋书•张希崇传》
[注]①在州日:清泰(公元934—936年)年间,张希崇任州(今陕西彬县)节度使。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莅事之余,手不释卷。莅:管理 | B.事母至谨。谨:重要 |
C.物议高之。高:高度 | D.止称假子。止:禁止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或遇奸恶,则嫉之若仇。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
B.有民与郭氏为义子。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
C.欲分其财物。其生涯并付亲子。 |
D.遂成疑狱。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未尝闻(姬仆)亵慢之言 | B.每(希崇)食必侍之 |
C.云(嫡子)是亲子 | D.(义子)孤二十年抚养之恩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至齐悼惠王时,曾参为相;礼下贤人,请通为客。
初,齐主田荣怨项羽;:谋举兵畔之,劫齐士,不与者死。齐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在劫中,强从。及田荣败,二人丑之,相与入深山隐居。客谓通曰:“先生之与曹相国,拾遗举过,显贤进能,齐国莫若先生者。先生知梁石君、东郭先生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通曰:“诺。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与事而谢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请火于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故里母非谈说之士也,束乞火非还妇之道也,然物有相感,事有适可。臣请乞火于曹相国。”乃见相国曰:“妇人有夫死三日而嫁者,有幽居守寡不出门者,足下即欲求妇,何取?”曰:“取不嫁者。”通曰:“然则求臣亦犹是也,彼东郭先生、梁石君,齐之俊士也,隐居不嫁,未尝卑节下意以求仕也。愿足下使人礼之。”曾相国曰:“敬受命。”皆以为上宾。
《汉书•蒯伍江息夫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谋举兵畔之。畔:伴随,跟随
B;齐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在劫中,强从。强:坚决
C.拾遗举过,显贤进能。举:指出
D,里妇夜亡肉。亡:没有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先生之于曹相国,拾遗举过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B.①臣请乞火于曹相国②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
C.①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②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
D.①妇人有夫死三日而嫁者②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东郭先生、梁石君是齐国的英才。当初跟从田荣作乱,是迫不得以的。 |
B.有人知道蒯通知人善用,显贤进能,所以希望他能向曹参推荐梁石君、东郭先生两人 |
C.蒯通将“怒而逐”里妇的“亡肉家”比喻成当时的执政者,认为是当时的执政者逼东郭先生及梁石君人深山隐居,故蒯通用“束请火于亡肉家”的做法套用在向曹参推荐这两个人才的方法上,是行之有效的。 |
D.蒯通认为没有“卑节下意”以求做官的东郭先生、梁石君与“幽居守寡不出门” |
的妇人相类似,令人敬服,应重用他们。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已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躶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顾)(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史记•陈丞相世家》.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官:管理, |
B.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察:观察 |
C.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让:让……说 |
D.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距:抗争 |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②诚臣计画有可采者
③信者固多心乎④项王不能信人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直接说明陈平受汉王责问原因的一组是
①居家时盗其嫂②事魏不容,归楚不中,亡归汉③尊官之,令护军
④信者固多心乎⑤受诸将金⑥得请骸骨
A.①② | B.②③ | C.④⑤ | D.⑤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