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太尉赵憙慕其志,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
译文: “竖子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还府,具以状白安。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题。
《苏轼集卷九十二刚说》节选
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又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所好夫刚者,非好其刚也,好其仁也。所恶夫佞也,非恶其佞也,恶其不仁也。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挤我于俭者,皆异时可喜人也。吾是以知刚者之必仁,佞者之必不仁也。
建中靖国之初,吾归自海南,见故人,问存没,追论平生所见刚者,或不幸死矣。若孙君介夫讳立节者,真可谓刚者也。
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以议不合引去。王荆公谓君曰:“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君笑曰:“公言过矣,当求胜我者。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公不答,径起入户,君亦趋出。君为镇江军书记,吾时通守钱塘,往来常、润间,见君京口。方新法之初,监司皆新进少年,驭吏如束湿,不复以礼遇士大夫,而独敬惮君,曰:“是抗丞相不肯为条例司者。”
谢麟经制溪洞事宜,州守王奇与蛮战死,君为桂州节度判官,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一并查处),且尽斩之。君持不可。麟以语侵君。君日:“狱当论情,吏当守法。逗挠不进,诸将罪也。既伏其辜矣,余人可尽戮乎!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麟奏君抗拒,君亦奏麟侵狱事。刑部定如君言,十二人皆不死,或以迁官。吾以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不仁而能以一言活十二人于必死乎!
方孔子时,可谓多君子,而曰“未见刚者”,以明其难得如此。而世乃曰“太刚则折”!士患不刚耳,长养成就,犹恐不足,当忧其太刚而惧之以折耶!折不折,天也,非刚之罪。为此论者,鄙夫患失者也。 (选自《苏轼集卷九十二刚说》)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巧言令色,鲜矣仁鲜:很少
B.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敏:聪明
C.既伏其辜矣辜:古代的一种酷刑
D.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与:参与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组是
A 、而世乃曰“太刚则折”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何以伐为
C、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且尽斩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
D、不复以礼遇士大夫,而独敬惮君退而论书策
7.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体现孙介夫‘‘刚毅”的一组是
①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②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
③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④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
⑤君亦奏麟侵狱事⑥吾队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
A、②④⑥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倡导的并不是人必须拥有刚毅木讷的外表,而是在这外表之下的一颗仁爱之心。这才是孔子青睐刚毅木讷的人的真正原因。
B、王安石看中了孙介夫的才能,刻意排挤苏辙,使他被迫辞官。但孙介夫碍于与苏轼的交情,也没有出任条例司的相关职务。
C、孙介夫担任桂州节度判官的时候,为有罪的将士与上司谢麟据理力争,终于使刑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免除了十二名官兵的死罪。
D、苏轼认为士人不应当担心过于刚正而被折损,反而应该担心自己无法修养品行成为利国利民的刚毅之士。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4分)
译文:
(2) 既伏其辜矣,余人可尽戮乎!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饮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善,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衤夸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衤夸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于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 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 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 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 ,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史记·淮阴侯列传》)下列句子,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 B.大丈夫不能自食 |
C.项伯杀人臣活之 | D.滕公奇其言,壮其貌 |
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上未之奇也 | B.上不我用 |
C.何陋之有 | D.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一母见信饥,(母)饭信 | B.食时信往,(亭长)不为具食 |
C.释(羽)而不斩 | D.以(何)为大将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送杨寘序
欧阳修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①,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②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③。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引:一种乐曲体裁。句意为“学弹了以宫声为主的几支曲子”。②道:通“导”,意为排遣。③尉:县尉。剑浦:地名。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治:医治 |
B.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乐:以……为乐 |
C.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写:书写 |
D.是其心固有不平者固:本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指临别时赠予的文字,内容多是推重、赞许、勉励等;本文是作者为赠别好友杨寘而作的。 |
B.杨寘因没中进士,不得不到千里之外去当一个县尉,加之体弱多病,因而心绪郁结,作为好友,作者在文中对杨寘进行了直接的劝慰。 |
C.本文语言形象生动,作者运用比喻和联想,把抽象的琴声描绘得可亲可感,并以自己的切身体验着力写了琴声对陶冶性情的作用。 |
D.作者作“琴说”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慰藉,在似促膝谈心中给人以劝导和抚慰,深情厚意寓于悠闲平静之中。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定伯夜行遇鬼,无所畏惧,终于将鬼捉住。 |
B.宋定伯善于发挥人的智慧,克“鬼”制胜。 |
C.文章注重语言行为的描写,形象鲜明,故事生动有趣。 |
D.文章认为,世上本没有鬼,应破除迷信思想。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书鲁亮侪
鲁字亮侪,奇男子也。田文镜督河南严,提、镇、司、道以下,受署惟谨,无游目视者。鲁效力麾下。一日,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再拜问讯,曰:“闻有鲁公来替吾令,客在开封知否?”鲁谩曰:“若问云何?”曰:“吾令贤,不忍其去也。”又数里,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曰:“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鲁心敬之而无言。至县,见李貌温温奇雅。揖鲁入,曰:“印待公久矣!”鲁拱手曰:“观公状貌、被服,非豪纵者,且贤称噪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李曰:“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鲁曰:“吾暍甚,具汤浴我!”径诣别室,且浴且思,意不能无动。良久,击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具衣冠辞李,李大惊曰:“公何之?”曰:“之省。”与之印,不受;强之曰:“毋累公!”鲁掷印铿然,厉声曰:“君非知鲁亮侪者!”竟怒马驰去。合邑士民焚香送之。
至省,先谒两司,告之故。明早诣辕,田公盛气迎之,睨鲁曰:“汝不理县事而来,何也?”曰:“有所启。”曰:“印何在?”曰:“在中牟。”曰:“交何人?”曰:“李令。”田公左右顾曰:“天下摘印者宁有是耶?”皆曰:“无之。”鲁免冠,前,叩首,大言曰:“固也。待裕言之:裕一寒士,以求官故,来河南。得官中牟,喜甚。不意入境时,李令之民心如是,士心如是,见其人,知亏帑故又如是。若明公已知其然而令裕往,裕沽名誉,空手归,裕之罪也。若明公未知其然而令裕往,裕归陈明,请公意旨,庶不负大君子爱才之心与圣上以孝治天下之意。公若以为无可哀怜,则裕再往取印未迟。不然,公辕外官数十,皆求印不得者也,裕何人,敢逆公意耶?”田公默然。两司目之退。鲁不谢,走出。至屋霤外,田公变色下阶,呼曰:“来!”鲁入跪。又招曰:“前!”取所戴珊瑚冠覆鲁头,叹曰:“奇男子!此冠宜汝戴也。微汝,吾几误劾贤员。但疏去矣,奈何!”鲁曰:“几日?”曰:“五日,快马不能追也。”鲁曰:“公有恩,裕能追之。请赐契箭一枝以为信!”公许之,遂行,五日而疏还。(选自袁枚《小仓山房文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摄:代理 |
B.伺鲁公来,盍诉之诉:申诉 |
C.至省,先谒两司,告之故谒:拜见 |
D.鲁不谢,走出谢:感谢 |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鲁亮侪是“奇男子”的一组是
①鲁谩曰:“若问云何?”
②径诣别室,且浴且思,意不能无动
③具衣冠辞李
④鲁掷印铿然,厉声曰:“君非知鲁亮侪者!”
⑤合邑士民焚香送之⑥裕一寒士,以求官故,来河南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②③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亮侪在河南总督田文镜手下任职,被派去收缴中牟县令李令的官印,并代替他接任县令的官位。 |
B.在摘印事件中,文章详写了三个片段,即鲁亮侪私行察访、与李令见面以及严厉指出田文镜的过失。 |
C.鲁亮侪“掷印铿然”、“竟怒马驰去”的举动是出人意料的,这充分显示出他不计个人得失的品格和奇伟正直的形象。 |
D.文章通过描写田文镜的威猛严苛以及其他官员的懦弱胆怯,有力地衬托出鲁亮侪的胆识才干和沉着勇敢。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宋定伯捉鬼
干宝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鬼言:“我是鬼。”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
数里,鬼言:“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漼作声。鬼复言:“何以有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搜神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定伯诳之诳:欺骗 |
B.鬼便先担定伯数里担:背 |
C.我新鬼,故身重耳故:原来、旧有的 |
D.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唾:吐唾沫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1)欲至何所?(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
B.(1)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
C.(1)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2)因之以饥谨。 |
D.(1)“我亦欲至宛市。”遂行。(2)又郊败之,遂灭吴。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定伯夜行遇鬼,无所畏惧,终于将鬼捉住。 |
B.宋定伯善于发挥人的智慧,克“鬼”制胜。 |
C.文章注重语言行为的描写,形象鲜明,故事生动有趣。 |
D.文章认为,世上本没有鬼,应破除迷信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