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下图表示把银边天竺葵(叶片边缘C部分细胞中无叶绿体)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后,用黑圆纸片将A处两面遮盖,移入光下几小时,再经酒精脱色后滴加碘液。请分析回答问题:
(1)实验前将植株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滴加碘液后,观察到的现象是:A处_______________; B处_______________;C处________________。
(3)A、B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__________,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B、C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探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相关知识后,利用课余时间,用银边天竺葵作实验材料,对“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实验作了进一步探究。请根据以下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请根据图示,写出正确的操作步骤: (用箭头和序号表示)
(2)上述图②操作有误,请改正: 。
(3)步骤①中,A、B两装置形成了相互对照,其变量是 ;步骤⑥中,a与b相互对照所得出的结论是 。
(4)进行④和⑤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叶片中是否含有 。
(5)步骤⑦中,一昼夜后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主要原因是 。
(6)受该实验的启发,在农业生产中,为了提高温室内农作物的产量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 (请答出两条)
某生物学习小组想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于是选用一定数量同一品种的、具有萌发能力的小麦种子,用四个培养皿做了正确的探究实验,其条件、结果如下表:
1号 |
2号 |
3号 |
4号 |
|
空气 |
充足 |
无 |
充足 |
|
水分 |
适宜 |
无 |
适宜 |
|
温度 |
25℃ |
25℃ |
25℃ |
0℃ |
结果 |
萌发 |
不萌发 |
不萌发 |
分析表格,回答问题:
(1)2号培养皿的水分条件应该是 ,2号培养皿与 号培养皿互为对照,可探究种子萌发需要 。
(2)3号培养皿的空气条件应该是 ,3号培养皿与 号培养皿互为对照,可探究种子萌发需要 。
(3)4号培养皿种子萌发的结果是 。原因是 。
植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分析下列实验回答问题:
(1)根据下图(一)甲、乙温度不同,看出甲温度升高了说明甲中的萌发的种子释放出了_________。
(2)根据图(一)丙、丁中的现象得出萌发的种子消耗了_________.
(3)根据图(二)甲、乙的现象得出萌发的种子产生了_________(使澄清石灰水变______)。
(4)呼吸作用的意义:①释放的能量主要供用于_____________②以_____的形式释放.
(5)呼吸作用的应用:农田及时排涝和松土,花盆下有空,目的__________________.
为探究酵母菌的作用,尝试甜酒的制作方法,小敏同学在课外做了如下实验:①取甲、乙、丙三个洁净的烧瓶,分别加入适量的凉开水;②取适量淘洗干净的糯米,用锅蒸熟并冷却至室温;③将冷却后的糯米分成等量的两份,分别加入甲、乙两个烧瓶中;④向甲、丙两个烧瓶中分别加入适量的酒曲(含酵母菌);⑤将三个烧瓶的瓶口密封,并同时放在适宜的环境中,静置2-3天。
据此,请分析回答:
(1)小敏的实验中有_________组对照试验,变量为酒曲的一组是_________。
(2)三个烧瓶中最有可能生产出甜酒的是____________。
(3)在酿酒的过程中,酵母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酿好的甜酒表面有气泡出现,这是发酵过程中产生的 气体造成的。
(5)小敏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操作,制出的“甜酒”带有酸味,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清扫学校的仓库时,发现墙角潮湿的拖布和扫帚下面有许多鼠妇,当他们拿起拖布和扫帚时,鼠妇迅速爬走。
(1)提出问题: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
(2)作出假设:
(3)制定并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盘内放上一层湿土,一侧盖上不透光的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给鼠妇提供 和 两种环境,以便对照。在铁盘两侧的中央处各放5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该实验的设计变量是 。如果在铁盘两侧中央各放1只鼠妇是否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 。为什么? 。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5次,结果如下表:
环境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第五次 |
明亮 |
0只 |
1只 |
2只 |
0只 |
2只 |
阴暗 |
10只 |
9只 |
8只 |
10只 |
8只 |
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对上述数据做怎样的处理?
(5)做完实验后,你是怎样处理这些鼠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