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鸣机夜课图记
蒋士铨
吾母姓钟氏,幼与诸兄从先祖滋生公读书,十八归先府君。时府君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历困苦空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戚党人争贤之。府君由是得复游燕赵间,而归吾母及铨寄食外祖家。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先外祖家素不润,历年饥大凶,益窘乏。时铨衣服冠履,皆出于母。母工纂绣组织,凡所为女红,携于市,人辄争购之;以是铨无褴褛状。
记母教铨时,组紃纺绩之具,毕置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①,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 “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十岁父归。先府君每决大狱,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府君数颔之。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亦益是以严。
又十载归,卜居于鄱阳,己巳,有南昌老画师游都阳,能图人状貌。铨延之为母写小像,因请于母,且问:“母何以行乐,当图之以为娱。”母愀然曰:“呜呼! 自为蒋氏妇,常以不及奉舅姑盘匝为恨;而处忧患哀恸间数十年,凡哭父,哭母,哭儿,哭女夭折,今且哭夫矣。未亡人欠一死耳,何乐为?“铨跪曰:“虽然,母志有乐得未致者,请寄斯图也可乎?”母曰:“苟吾儿及新妇能习于勤,不亦可乎?鸣机夜课,老妇之愿足矣,乐何有焉?”铨于是退而语画士,乃图秋夜之景;虚堂四敞,一灯荧荧,高梧萧疏,影落檐际,堂中列一机,画吾母坐而织之,妇执纺车坐母侧;檐底横列一几,剪烛自照,凭画栏而读者,则铨也。阶下假山一,砌花盆兰,婀娜相倚,动摇于微风凉月中,其童子蹲树根捕促织为戏。
图成,母视之而欢。铨谨按吾母生平勤劳,为之略。
①夏楚:打。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母工纂绣组织组织:纺织、编织 |
B.十八归先府君归:归来,回来 |
C.即怒而弃之弃:不理睬 |
D.铨延之为母写小像延:邀请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蒋母钟氏严以教子并以儿子的成长为忧乐的一组是( )
①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
②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
③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
④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矣
⑤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
⑥苟吾儿及新妇能习于勤,不亦可乎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④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家道日益衰落,蒋母带着儿子寄食在外祖父家,仍然乐观安适,受到亲戚和族人的称道。 |
B.蒋母根据幼儿特点,将竹枝削刻成汉字各种笔画,合而成字教四岁儿子识字、拼字,让幼儿玩中认字。 |
C.蒋母边纺织边教儿读书,寒夜把孩子抱在怀中为儿取暖;儿子在母亲怀中睡着不到片刻就被母亲摇醒继续读书,直到鸡鸣才能睡觉。 |
D.蒋母每生病,儿就读书为母解忧;儿读书稍有懈怠,蒋母就流着眼泪打儿子,让儿跪在地上直到读熟为止。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儿一,不肖,妹何可托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何以行乐,当图之以为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志有乐得未致者,请寄斯图也可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8处)
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故君子之于言无厌。(节选自《荀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颍滨遗老姓苏氏,名辙,字子由。年十九举进士,释褐。二十三举直言,仁宗亲策之于廷。时上春秋高,始倦于勤。辙因所问,极言得失。策入,辙自谓必见黜。然考官司马君实第以三等,范景仁难之。蔡君谟曰:“吾三司使也。司会之言,吾愧之而不敢怨。”惟胡武平以为不逊,力谓黜之。上不许,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弃之,天下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第,除商州军事推官。
是时先君被命修《礼书》,而兄子瞻出签书凤翔判官,傍无侍子。辙乃奏乞养亲。三年,子瞻解还,辙始求为大名推官。逾年,先君捐馆舍。及除丧,神宗嗣位既三年矣,求治甚急。辙以书言事,即日召对延和殿。时王介甫新得幸,以执政领三司条例。上以辙为之属,不敢辞。
六年春,诏除尚书右丞,辙上言:“臣幼与兄轼同受业先臣,薄佑早孤。凡臣之宦学,皆兄所成就。今臣蒙恩与闻国政,而兄适亦召还,本除吏部尚书,复以臣故, 改翰林承旨。臣之私意,尤不遑安,况兄轼文学政事,皆出臣上。臣不敢远慕古人举不避亲,只乞寝臣新命,得与兄同备从官,竭力图报,亦未必无补也。”不听。
逾年迁门下侍郎。时吕微仲与刘莘老为左右相。微仲直而暗,莘老曲意事之,事皆决于微仲。惟进退士大夫,莘老阴窃其柄,微仲不悟也。辙居其间,迹危甚。莘老昔为中司,台中旧僚,多为之用,前后非意见攻。宣仁后觉之,莘老以罪去。
杜门复理旧学,于是《诗》《春秋传》《老子解》《古史》四书皆成。尝抚卷而叹,自谓得圣贤之遗意。缮书而藏之,顾谓诸子:“今世已矣,后有达者,必有取焉耳。”家本眉山,贫不能归,先君之葬在眉山之东,昔尝约祔于其廋,虽远不忍负也,以是累诸子矣。予居颍州六年,岁在丙戌,秋九月,阅箧中旧书,得平生所为,惜其久而忘之也,乃作《颍滨遗老传》,凡万余言。已而自笑曰:“此世间得失耳,何足以语达人哉!”
(节选自苏辙《颍滨遗老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十九举进士,释褐释:脱下 |
B.只乞寝臣新命寝:停止 |
C.微仲直而暗暗:不出声 |
D.莘老阴窃其柄柄:权力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仁宗亲策之于廷徘徊于斗牛之间 |
B.上以辙为之属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C.复以臣故,改翰林承旨秦亦不以城予赵 |
D.何足以语达人哉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辙因所问,极言得失。策入,辙自谓必见黜。
(2) 缮书而藏之,顾谓诸子:“今世已矣,后有达者,必有取焉耳。”从哪些方面表现了苏辙的“孝悌”品德的?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金顺,字和甫,伊尔根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世居吉林。少孤贫,事继母孝。初,从征山东,授骁骑校。嗣从多隆阿援湖北,复黄梅,赐号图尔格齐巴图鲁。移师安徽,克太湖。历迁协领。挂车之役,将骑旅直捣中坚,当者辄靡。
同治九年,金积抚局成,独王家疃未下,率其弟连顺分兵迎击,数获胜。宁夏平,擢乌里雅苏台将军。命赴肃州,既至,顿北崖头,奏调曜军助击。时乌鲁木齐提督成禄犹诉军粮乏,难赴哈密,诏金顺接统其军。十二年,左宗棠至军,约期并进。金顺发地雷东北角,城渍,乘隙夺据其上,自是老弱扶服者相继,城拔。
乌鲁木齐都统景廉驻古城,与金顺龃。宗棠奏言金顺宽和,为群情所附。诏率所部二十营赴之,规乌城,于是遂发。出营数十里,至瀚海,吏士忽不行。询之,则曰:“先锋营驻,有所议。”金顺知有变,疾驰视,手刃六人以徇,曰:“敢留者,视此!”军以次行。瀚海既过,乃列六尸祝之曰:“杂赋不饱,佐以野蔬,天下无若西军苦。此行度戈壁,乏水草,吾非不知。但不忍汝六人,如全军何?如国家何?如关内生灵何?”闻其言者,无不激扬。途授正白旗汉军都统。明年,至古城,与景廉会师。一日演炮,汉、回观者数千百人。景军指败堵烟筒为的,击之再,烟筒无葸。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已而玉林亦尔。观者欢呼声震远近,回闻之气夺。寻命佐新疆军务。
光绪改元,代景廉为都统。二年,军阜康。刘锦棠赴军所商进止,议先攻古牧。乃轻骑袭黄田,通汲道,克之。连下乌鲁木齐、迪化、昌吉、呼图壁诸城,直逼玛纳斯。调伊犁将军。七年,诏接收伊犁,按图划界。十一年,上召来京,以锡纶代之。道肃州,病卒。身后不名一钱,凡无以为敛。谥忠介。(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四十一》,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迁协领历:连续 |
B.手刃六人以徇徇:示众 |
C.观者欢呼声震远近 远近:偏义复词,偏在“远”,指很远的地方 |
D.道肃州,病卒道:道路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 |
B.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 |
C.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竞/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 |
D.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顺是满洲镶蓝旗人,年少时失去双亲,家境贫穷,由继母抚养,后随部队征伐历升职,被授予勇号图尔格齐巴图鲁。 |
B.金顺在王家瞳战役中勇往直前;奔赴肃州时,停军北崖头,奏议请求调张曜的军队协助自己攻击敌人:可见他作战有勇有谋。 |
C.金顺为人宽和,所到之处也深得民意,并且为官清廉,死后一文钱也没有,几乎没有用来收敛下葬的费用。 |
D.从金顺用杀死六个士兵并演说西军天下最苦来激励部队闯过瀚海、演习炮击部下命中目标准确可以看出,金顺治军十分严格。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挂车之役,将骑旅直捣中坚,当者辄靡。
(2)此行度戈壁,乏水草,吾非不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诩年十二,能通《尚书》。早孤,孝养祖母,县举顺孙,国相奇之,欲以为吏。诩辞曰:“祖母年九十,非诩不养。”相乃止。后祖母终,服阕,辟太尉李修府,拜郎中。
永初四年,羌胡反乱,残破并、凉,大将军邓骘以军役方费,事不相赡,欲弃凉州,并力北边,乃会公卿集议。骘曰:“譬若衣败,坏一以相补,犹有所完。若不如此,将两无所保。”议者咸同。诩闻之,乃说李修曰:“窃闻公卿定策当弃凉州,求之愚心,未见其便。先帝开拓土宇,劬①劳后定,而今惮小费,举而弃之。凉州既弃,即以三辅为塞;三辅为塞,则园陵外单。此不可之甚者也。谚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观其习兵壮勇,实过余州。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心腹之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
修曰:“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几败国事。然则计当安出?”诩曰:“今凉土扰动,人情未安,窃忧卒然有非常之变。诚宜令四府九卿,各辟彼州数人,其牧守令长子弟皆除为冗官,外以劝厉,答其功勤,内以拘政,防其邪计。”修善其言,更集四府,皆从诩议。于是西州豪杰为掾属,拜牧守长吏子弟为郎,以安慰之。
【注】①劬(qú):辛苦,勤劳。下列对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辟太尉李修府,拜郎中辟:征召 |
B.而今惮小费,举而弃之举:拿来 |
C.微子之言,几败国事几:几乎 |
D.窃忧卒然有非常之变卒:通“猝”,仓猝 |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国相奇之,欲以为吏 | B.今凉土扰动,人情不安 |
C.窃忧卒然有非常之变 | D.拜牧守长吏子弟为郎,以安慰之 |
对原文的叙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诩十二岁便已通晓《尚书》。他幼年失去了父亲,非常孝敬自己的祖母。祖母去世之后,服丧期满,才外出为官。 |
B.永平四年,羌人反叛,大将军邓骘以军费不足为由,欲放弃西域重镇凉州,虞诩通过说服李修及时制止了这一错误做法。 |
C.虞诩在阐述平定羌族叛乱的方略时,既有对全局的把握,又有具体的对应措施,表现出卓越不凡的见识和临事决断的才能。 |
D.李修赞同虞诩的正确主张,更换了四府公卿官员,全部采纳虞诩的建议。经过一番安排,安慰了西域的百姓。 |
翻译:
(1)早孤,孝养祖母,县举顺孙,国相奇之。
(2)微子之言,几败国事。然则计当安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四岁而孤,闻人言其父,辄悲泣。以荫登第,调郴尉。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诏书嘉奖。
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八月,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图兴复。"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苏轼所论,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 "今当以死守社稷。"擢栗门下侍郎,恪计不用。
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乃以栗代为相。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荫登第,调郴尉登第:应试得中。 |
B.持节招纳夷人持节:坚守气节。 |
C.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济时:拯救时世。 |
D.帝幡然而改幡然:很快而彻底地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
B.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
C.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
D.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恪有孝心,有执政才能。靠祖上荫功登第,初为官吏时,恪尽职守,不怕牵累。处理人事,能审时度势。为朝廷做出了很大贡献。 |
B.唐恪忠于职守,敢于抗上。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抗洪救灾时,拒绝了都水孟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水,保全了沧州城。 |
C.唐恪缺少远谋,主张和议。因为主张割城降金,令勤王大军后退,所以跟从皇帝巡城时,被都城人拦住击打,骑马快跑才得脱身。 |
D.唐恪智谋不足,能力有限。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封尹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被免去相位。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
译文:
(2)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