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棋
许 行
绿冠擎天,清风徐来。树下豪与一老者对弈,观者如堵,但鸦雀无声,无敢妄议者。忽一少年过此,无意间一搭眼便断言:“再一步便定局矣!”
众皆一惊,豪与老者亦愕然,抬头见少年面若敷粉,唇如涂朱,潇洒倜傥,甚是不俗。豪不为怪,且甚喜,遂与搭言:“敢问公子亦嗜此道?”
“偶尔消遣。”
“请问何谈一步定局?”
“老翁已走华容,是擒是纵,全凭先生之一步棋矣。”
豪是当地棋坛高手,艺高胆大,善走险着,每每出其不意,以一步棋而赢全局,人称“一步棋”。少年之言甚中豪之下怀,遂拱手揖坐,邀与对弈。
少年名杰,幼受祖传,棋多诡谲,擅破旧出新,以奇致胜。也有“一步棋”之称。
今日两强相遇,异着迭出,精彩纷呈。令围观者眼目一新,不断暗中叫好。杰看来已使尽全身招数,但最后终不敌豪,为其一步绝棋所败。豪哈哈大笑,甚为得意,对杰连称:“高手,高手!”此时此刻,这与其是称赞他人,莫如说是炫耀自己。
杰少年老成,声色不动,连说:“惭愧,惭愧!”并问:“还能令小子再学一局乎?”
豪忙说:“当然奉陪。”
开局前杰有意无意中忽然提出:“能否下一赌注,以助棋兴?”说时颇有几分羞涩。
豪冷笑说:“君一过路之人,可身带重金?”
杰似被激怒,稍一沉吟,愤然从臂上脱下一镶金之玉镯,乃极难得之祖母绿,而以黄金衬里贴边。往棋盘上一放,金玉生辉,熠熠夺目。豪大吃一惊,观者亦眼前一亮,交头接耳,啧啧连声。
杰说:“重金虽无,但愿以此为注。”
豪对此玉镯万分喜欢,心想这真是天赐,遂指身后之豪华宅院,大声道:“愿以此宅院连同其中财产和妻妾为注。”这话说得也太大、太绝啦!盖豪心怀必胜,实以此为幌子,得其玉镯而已。
杰见此似有几分惊讶之色,但略一踌躇,便说:“既然先生如此,小子再添一注。”
豪问:“何物?”
杰说:“现已无身外之物,惟以身为注。倘如败北,愿与君家终身为奴。”至此两人之赌注也算旗鼓相当,无可反悔也。
豪亦惊亦喜,不免对杰又多看几眼,他对杰这一美少年,早已满心喜欢,若得其为奴则给个神仙亦不换矣!
开局后,豪借上局之余威,求胜心切,运子不久,便思用其绝步再度置杰于死地。怎奈此局已非上局,杰对豪逼人之凶棋,虽神色紧张,却能在侥幸中一一化解。其运子则以守为攻,以缓待急。有时竟似无心走些漏步,先是舍弃一炮,豪未敢轻取;后又放一马,豪仍未敢动。观众未明理路,都替豪惋惜,而为杰捏一把汗。最后杰车入虎口,亦有悔色,但已落子,只好认了。至此豪已有轻蔑之意,前后左右精察细算一番,觉此车不能放过,吃它之后便有一步致胜之棋,熟料车甫入口,忽生巨变,仅只一步便被杰双马逼宫,踹老帅于蹄下,他的胜算恰恰晚了一步。豪顿时面若死灰,汗如雨下,仰天长啸:“我‘一步棋’栽了!”声入云空,悲惨动人。
豪的宅院和财产杰均收了,惟妻妾杰作为奉送,请其带走。
豪走时杰掏出玉镯,双手相赠:“棋上为敌,棋下为友,既然君家喜欢,权以此留念吧!”
观者都一惊愕,甚感杰少年豪爽,赢个精湛,赠个义气。
豪稍一迟疑,接过玉镯熟视良久,猛然把它摔碎在对弈的石桌之上,大呼:“这劳什子害我苦矣!还欲令我以此相欺他人乎?”
盖玉镯乃一赝品也。作者以“一步棋”为题有何妙处?
杰最终战胜豪,前文作了哪些铺垫?
豪与杰两人中有真正的豪杰吗?请简述看法。
这篇小说揭示了人性的哪些弱点?试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二人转是一种广有影响的曲艺唱曲形式,因表演时载歌载舞、曲舞相衬,故旧名“蹦蹦”,主要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用东北方音说唱表演,一般认为约在清代中期由东北大秧歌与关内传来的莲花落融合而成。它在发展中广泛吸收东北民歌、太平鼓、东北大鼓等姊妹艺术的音乐唱腔和表演技巧,唱腔曲调异常丰富。
二人转不仅有作为主体的“双玩艺”及多人唱叙演出的“群唱”形式,还有属于小戏体裁,由演员扮演角色的“单出头”和“拉场戏”形式。作为曲艺曲种的二人转“双玩艺”及“群唱”,表演形式或由甲乙二人扮成一旦一丑,载歌载舞,分行当说唱表演,或多人分持不同的伴奏乐器分行当轮递坐唱。其唱腔音乐十分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之称,常用的唱腔曲牌有“胡胡腔”“喇叭牌子”“文咳咳”“武咳咳”“三节板”、“抱板”等,伴奏乐器有板胡、唢呐、竹板等。二人转唱词以七言和十言为主,兼有长短句式;表演讲究唱、说、做、舞四功的综合运用,其中唱功讲究“字儿、句儿、味儿、板儿、腔儿、劲儿”,高亢火爆,亲切动听;说功分“说口”、“成口”(亦称套口)和“零口”,丑逗旦捧,多用韵白,也有说白和数板,语言风趣幽默,招人讨笑;做功(亦称扮功)讲究以身段和动作辅助演唱,强调手、眼、身、法、步等功法的综合运用;舞功以跳东北大秧歌舞为主,也吸收有其他民间舞蹈和武打的成分,并有耍扇子、耍手绢、打手玉子、打大竹板等杂技性的绝活穿插其间,舞台效果十分热闹火爆。
随着流行地域的不同,二人转在发展中曾经形成东路、西路、南路、北路四个流派。其中东路以吉林市为中心,表演擅舞彩棒,有武打成分;西路以辽宁的黑山县为中心,讲究板头和演唱;南路以辽宁营口为中心,表演歌舞并重;北路以黑龙江的北大荒为中心,追求唱腔的优美动人,故此历史上曾有二人转“南靠浪(舞),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耍棒”的民谚。后来各路表演取长补短,互相融合,表演的侧重不再像以前那样明确。
二人转的传统节目以《蓝桥》、《西厢》、《包公赔情》、《杨八姐游春》、《猪八戒拱地》等最为著名。新中国成立后,又出现了《三只鸡》、《接姑娘》、《柳春桃》、《丰收桥》等新节目。20世纪以来有影响的二人转代表性艺人有辽宁的徐小楼、郎艳芳、小兰芝,吉林的程喜发、李青山、谷柏林,黑龙江的郭文宝、李太、胡景岐等。
长期以来,二人转深受东北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朋友的喜爱。东北民间流传着“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
节选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下列各项关于“二人转”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二人转故名“蹦蹦”,用东北方音说唱表演,主要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
B.二人转产生于清代中期,是以东北大秧歌与关内传来的莲花落为基础融合而成的。 |
C.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广泛吸收了东北民歌、太平鼓等姊妹艺术的音乐唱腔和表演技巧,唱腔曲调异常丰富。 |
D.二人转的舞功以跳东北大秧歌舞为主,同时它也吸收了其他民间舞蹈和武打的成分。 |
下列各项的表述和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二人转的演唱形式多样,如“双玩艺”及多人唱叙演出的“群唱”形式,还有属于小戏体裁的“单出头”和“拉场戏”。 |
B.它的说功分“说口”“成口”和“零口”等形式,旦逗丑捧,多用韵白,也有说白和数板,语言风趣幽默,招人喜欢。 |
C.二人转的传统节目有很多,其中《蓝桥》、《西厢》、《包公赔情》、《杨八姐游春》、《猪八戒拱地》等最为著名。 |
D.东北流传的顺口溜“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形象地反映了当地老百姓对二人转的喜爱之情。 |
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二人转的唱词以七言和十言为主,兼有长短句式。表演讲究唱、说、做、舞四功的综合运用。 |
B.20世纪以来有影响的二人转代表性艺人出现了很多,其中有辽宁的徐小楼、郎艳芳、小兰芝、程喜发,黑龙江的郭文宝、李太、胡景岐等。 |
C.由于流传流域的不同,二人转在发展中曾经形成东路、西路、南路、北路四个流派。 |
D.二人转的“双玩艺”及“群唱”表演形式,大都是由甲乙二人扮成一旦一丑,载歌载舞,分行当说唱表演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15分。
晚宴
一场关于男人比女人谁更加勇敢的争论,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结束了。
——题记
我最初听到这个故事是在印度,那儿的人们今天讲起来仍好像确有其事似的——尽管任何一位博物学家都知道这不可能是真的。后来有人告诉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不久,一家杂志社曾刊登过这个故事。但登在杂志上的那篇故事以及写那篇故事的人,我却一直未能找到。
故事发生在印度。某殖民地官员和他的夫人正举行盛大的晚宴。筵席设在他们家宽敞的餐厅里,室内大理石地板上没有铺地毯;屋顶明橼裸露;宽大的玻璃门外便是走廊。跟他们一起就座的客人有军官和他们的夫人,另外还有一位来访的美国博物学家。
席间,一位年轻的女士同一位少校展开了激烈的争辩。年轻的女士认为,妇女已经有所进步,不再是过去那样一见到老鼠就吓得跳到椅子上的时代了。少校则不以为然。
他说:“一遇到危急情况,妇女的反应便是尖叫。而男人呢?虽然也可能想叫,但比起女人来,自制力却略胜一筹。这多出来的一点自制力正是真正起作用的东西。”
那个美国人没有参加这场争论,他只是注视着在座的客人。在他这样观察时,他发现女主人的脸上显出一种奇异的表情。她两眼盯着正前方,脸上肌肉在微微抽搐。她向站在座椅后面的印度男仆做了个手势,对他耳语了几句。男仆两眼一下睁得大大的,迅速地离开了餐室。
在座的客人中除了那位美国人以外谁也没注意到这一幕,也没有看到那个男仆把一碗牛奶放在紧靠门边的走廊上。
那位美国人突然醒悟过来,在印度,碗中的牛奶只有一个意思——引蛇的诱饵。他意识到餐室里一定有条眼镜蛇。他抬头看了看屋顶上的橼子——那是最可能有蛇藏身的地方--但那上面空荡荡的。室内的三个角落里也是空的,而在第四个角落里,仆人们正在等着上下一道菜。这样剩下的就只有一个地方了——餐桌下面。
他首先想到的是往后跳开,并向其他人发出警告。但他知道这样会引起骚乱,致使蛇受惊咬人。于是他很快讲了一通话,其语气非常威严,竟使得所有的人都安静下来。
“我想了解一下在座的诸位到底有多大的自制能力,我数三百下——也就是五分钟——你们谁都不许动一动。动者将罚款五十卢比。准备好!”
在他数数的过程中,那二十个人都像一尊尊石雕一样端坐在那。当他数到“ 280”时,突然从眼角处看到那条眼镜蛇钻了出来,向那碗牛奶爬去。他跳起来把通往走廊的门“砰”地紧紧关上,室内响起了一片尖叫声。
“你刚刚说得对,少校!”男主人大声说."一个男子刚刚为我们显示了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的范例。”
“且慢。”那个美国人一边说着一边转向女主人。“温兹太太,你怎么知道那条眼镜蛇在屋子里呢?”
女主人脸上显出一丝淡淡的微笑,回答说:“因为它当时从我的脚背上爬过去。”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文中两处画线部分表现了女主人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说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结束了男人、女人谁更勇敢的争论,那么你认为究竟是谁更勇敢呢?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经济动车与文化警觉
①几年前,在苏州的一次诗会上,我说苏州园林已经消失了,令在座的诗人们感到惊讶、不解。我接着说,消失的不是苏州园林里的亭台楼阁、假山瘦石、草木花卉,而是古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情怀。苏州园林成了旅游景点和文化空壳。今天,我们的财富和能力足以建造更多的苏州园林,甚至能把整座城市变成园林,但我们的心灵已远离了苏州园林所代表的那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追求。开着宝马、凯迪拉克的 “名人”急冲冲出入于今天的 “苏州园林”,但他的目光不再注意墙角边一朵小花的开放和凋零,他的心灵再也体验不到水塘里一尾锦鲤游弋的快乐。
②我觉得火车是一种充满乐趣的旅行工具。相对于汽车,火车有空间感;相对于飞机,火车则有时间感。所以,在中国火车全面提速的早几年,我甚至想给铁道部长写信,建议他给兰新铁路减速。因为我生活在新疆,而我的老家在浙江,每次回家和返疆,都要乘坐往返于乌鲁木齐和上海之间的54次、51次列车。提速前,这趟列车要走三天三夜:第一天,大家为了 “占领”行李架可能会发生争吵、冲突;第二天,面对面有些尴尬,从沉默到试探性地沟通、说话;第三天,敞开心扉,有了无障碍交流,有的开始分享一只烤鸡,一起喝起了啤酒……在火车上结识朋友、产生爱情,是时常发生的事情。火车提速到两天两夜后,第一天和第二天情形照旧,第三天却没了……一起乘坐了火车,一起经历了漫漫长旅,车上与车下,都是陌路。 “慢”的乐趣消失了,这使人感到遗憾和惆怅。我想给铁道部长写一封信,不是要反对进步、阻挠发展,而是包含了一个 “游子”朴素、诚恳的文化动机。
③这两件事情,表面上看是社会进步带来生活方式改变的两个例子,具有抽样分析、个案讨论的价值。但环境的变化已触及到每个人内心,并且是切身的、具体而微的。时代步伐和个人节拍之间,出现了失调;粗犷强悍的经济运动与细致完美的文化建设之间,也出现了明显失衡,文化困惑由此产生。难道社会已分成了几张皮: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心灵的……但社会仍是一个整体,必须在一个共同体中协调向前,尽管它有点气喘吁吁、慌不择路的样子,却是包裹在一张皮里面的。我们深陷于资讯、影像与复制之中,置身于雅克·厄鲁尔所说的 “极度视觉化的时代”,一切都从属于视觉化,在视觉化之外什么都没有意义。
④经济是个手段,不是心智完善以及抵达完美人性的目标。文化朝向这一目标,所以文化需要工具和手段。我们将文化遗产划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那么,从文化现实来说,文化又可以分为外部文化和内在文化。内在文化指向心灵、情感、思想、人性,这也正是文学需要呈现和探讨的。只有人类内在的天赋秉性得以有效、和谐地发展,人性才能获得尊严、富足和愉悦。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工具和手段,追求文化的高质量、高品位,并抵达文化内在的终极目标,是至关重要的,艺术、宗教、科学、诗歌、哲学都肩负着这一基本的责任和使命。但目前的情况是,文化共时性(古典/当代、传统/创新)被忽略了,文化关系(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发生了错位,文化工具和文化手段往往被当作了文化目标。一方面,太多的聪明人把文化搞得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他们高谈阔论文化,其实是打着文化的旗号在行经济之事,经济与文化的关系颠倒了,文化成了工具手段;另一方面,大众传媒无疑对文化传播是有贡献的,但文化的内核被遮蔽了,文化的层次被混淆了,文化的工具被放大了,文化的浅表化、庸俗化和娱乐化已是一个现实。
⑤如何使粗犷强悍的经济运动与细致完美的文化建设获得一种新的平衡,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付诸实践的。现在,经济发展不再是一趟普客列车,而已是动车和高铁,火车上的三天三夜终有一天会变成30个小时。我不知道这究竟是时间的获得还是时间的失去,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飞速的经济动车上,被惊醒的文化充满了警觉,这是文化自觉、人类自觉的一个前提。文化不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元素,它几乎是社会的全部要素和我们的唯一出路,攸关性命和未来。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作者所说的苏州园林已经消失了,是指我们的心灵已远离了园林所代表的那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追求。园林本身并没有消失。 |
B.作者想给铁道部长写一封信,不是要反对火车提速,而是觉得“慢”的乐趣消失了,这使人感到遗憾和惆怅。 |
C.人们往往将文化工具和文化手段当作了文化目标,因此文化共时性被忽略了,文化关系发生了错位。 |
D.大众传媒传播的文化,文化的内核被遮蔽了,文化的层次被混淆了,文化的工具被放大了,它对文化传播谈不上贡献。 |
E.经济快速发展之下,充满警觉的文化提醒我们,不能仅仅把文化当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元素。下列不属于颠倒经济与文化关系的一项是()
A.苏州园林成了热闹的旅游景点。 |
B.现在很多地方大打“名人故里”争夺战。 |
C.一些地方以经济价值即盈利多少作为申报评审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尺度。 |
D.各地方政府加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经济投入。 |
从文章看,作者通过苏州园林和火车的两个例子想说明什么?
联系全文,说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面对文化的浅表化、庸俗化和娱乐化,我们应该怎么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陈以胜:培养创新型人才重在“长板效应”
陈以胜,1972年出生于重庆,1993年大学毕业后到广州创业。历任广州新太信息产业公司运营总监、滚石移动中国区助理总经理、亿友网副总裁。现任北京上有阳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
前一段时间,所有高校、职校的毕业生都忙于应聘,有些人参加了很多面试,但至今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近日,就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应聘时的注意事项等问题,记者走访了北京上有阳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陈以胜。
“有些毕业生连父母的工作、生日都说得含含糊糊,这样的孩子有可能不太注重感恩。”
记者:作为企业负责人,您在招聘时最注重的是什么?
陈以胜:以我个人而言,招聘时一看品德,二看悟性,三看经验,四看学历。
记者:为什么把学历放在最后一位呢?
陈以胜:从多年的用人经历来看,正规高校特别是名校对口专业的毕业生聘来就能用,但并不好用。他们在工作中不会出现大的失误,但思考问题往往局限于书本上学的内容,创造性不突出。所以有时候我们宁肯招聘中专生和职高生,只要觉得这个学生有潜力、有悟性,就会培养他。这样由企业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一是实用,二是忠诚度高。
记者:品德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在短短的面试中能考查出来吗?
陈以胜:这个确实有一定难度。不过,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质。比如面试的时候我喜欢和应聘者拉拉家常,问问他父母的情况。有些毕业生连父母的工作、生日都说得含含糊糊,这样的孩子有可能不太注重感恩。
“我提倡的是‘长板效应’,就是说,一定要找到一个人最突出的优势,然后把他安排到最能发挥优势的岗位上去。”
记者:那些应聘失败的毕业生最大的问题在什么地方?
陈以胜:在面试中被我们淘汰的毕业生,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个性和特长。我经常问应聘者一个问题:“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你身边的人表扬你最多的是哪个方面?”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应聘者答不出。这就说明他在个性上没有突出的特点,我们就很难判断应该安排他到哪个部门工作。
有些企业强调“短板效应”,认为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木桶中最短的一块木板。因此,他们很重视发现员工的缺点。而我提倡的是“长板效应”,就是说,一定要找到一个人最突出的优势,然后把他安排到最能发挥优势的岗位上去。至于他所欠缺的素质,可以通过企业培训来弥补。
记者:您能举例说明这种“长板效应”吗?
陈以胜:有一次在招聘中,一个女孩来应聘客户服务主管。通过交谈,我发现她有很强的洞察力,沟通和应变能力也不错。于是,我建议她担任销售人员。她当时很迷惑地问我:“销售就是卖东西吗?”这说明她对销售部门一点也不了解。但这不重要,洞察、沟通、应变是一个优秀销售人员最可贵的素质,而这些素质她恰恰都具备。只要有了合适的“长板”,专业知识可以在实践中培养。一年以后,这个女孩果然成了我们公司业绩最好的销售人员。
“我个人不太喜欢那种从不犯错误的员工,不犯错误,说明他在稳妥地沿用旧的工作方式。”
记者:您对初踏社会的毕业生有什么建议呢?
陈以胜:您知道在企业里什么样的员工最容易被提拔吗?那就是工作主动性强的员工。这一点听起来简单,可是做起来是很不容易的。近几年我们招聘的毕业生几乎有同样的特点——大气、看问题有高度,但懒散、不屑做具体事。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员工,在做基层工作的时候就要思考部门经理应该做什么,做到部门经理就该思考总经理应该做什么。一个员工,最可宝贵的素质就是主动去发现企业的问题,思考并提出解决之道。这样的员工一定会得到提拔。我个人不太喜欢那种从不犯错误的员工,不犯错误,说明他在稳妥地沿用旧的工作方式。我倒宁肯看见员工为探索新的工作方式而犯些错误。在我的企业里,从没有员工因为创新中犯错误而被淘汰,相反,被淘汰的倒是那些优柔寡断、因循惯例的员工。
语丝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孩子,小时候家境非常贫寒。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跟我一样穷的孩子不要自卑,保持阳光的心态,能够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我清楚地记得给我机会的每一个人——为了供我上大学而早早辍学当保姆的姐姐、教我计算机知识的老师、给我第一个工作机会的厂长、把我领进IT大门的总经理……我永远对他们心存感恩。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句很害人的话。很多人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学会主动思考。
一个人是应该有点爱好的。如果生活中没有一件事能点燃你的热情,让你全情投入,那很难想象你会以百分之百的热情投入工作。阅读完全文,你觉得一个胜任企业工作的优秀员工必须具备什么条件?请分点概括,每点不超4个字。
这篇访谈的小标题有什么特点?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有些企业强调“短板效应”,而陈以胜提倡的是“长板效应”,你觉得哪种理论对你更有启发?请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淡雅百合
枫林
①记得小时候,母亲在院子里种了很多花卉,每到夏季,各种鲜花争芳吐艳,满院飘香。
②我喜欢那一簇簇迎风盛开的山百合。那时的我经常和小伙伴们躲在花丛下捉迷藏;用那些紫色的百合种子穿成“珠珠串”,美美地戴在手上。有时在盛开的花朵上,还可以捉到漂亮的蜻蜓或者蝴蝶。花儿的馨香、翩翩起舞的蝴蝶和孩子们的欢笑声,充盈着院中的每一个角落。那份温馨、那份快乐,幸福着我的童年。望着我们沾满花粉的手臂和笑脸,母亲总会忍俊不禁。并小心拾起那些紫褐色的种子,继续种在花圃里。因为有母亲的精心培育,我家的百合年年花繁叶茂,美丽旖旎。母亲不仅培育了美丽的百合,也把爱花、养花、惜花的情愫遗传给了我,把对花儿的痴情种进了我的灵魂,使之成为成年的我生活中唯一的嗜好。
③百合花又叫夜合花,原产于新疆吐鲁番盆地。自古以来,百合的美,常是诗人墨客吟咏的对象,一般人对它也喜爱有加,无论是栽植于庭园或瓶插于室内,它都散发出一股与众不同的清纯高雅的气息。至于百合名称的由来,则因其根茎由许多白色的鳞片层层环抱,状似白莲,取其“万事随心”、“百年好合”之意。
④我寓所周围的山上生长着许多野生的山百合,“学染淡黄萱草色,几枝带露立风斜”。每年到了百合的花季,你看那红色的花瓣上,点缀着颗颗褐色的笑靥,紫色的花蕊突出于花瓣之外,俏丽的绽放于树下、林间。与庭院中种植的各色百合遥相辉映,芬芳妩媚,香馥悠长。成为我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⑤我爱百合花,尤为喜爱白色的百合花,也许是它身上美丽、纯洁、脱俗、清馨的气质深深打动着我。你看百合花那绿绿的叶,片片衬托着花枝上白白的花瓣,喇叭形的花朵自然舒展;花无异色,含露低垂;那洁白的百合花,像月下的霜雪,像无瑕疵的白玉、像少女的肌肤、像水洗的胭脂。清新脱俗的百合花散发淡淡的清香,就像婀娜多姿的清秀佳人,如梦似幻,超然脱俗,不染纤尘。
⑥我对百合花是一往情深的。我喜欢她不附庸风雅的品格;喜欢她“天然淡泞好精神”的本色;喜欢她超凡脱俗、矜持含蓄的气质。当你走近百合花丛,便不由自主的沉醉于陆游:“芳兰移取通中林,余地何妨种玉簪,更乞两丛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所描绘的诗意之中。
⑦百合花,尽管羸弱轻柔,却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激进的灵魂,无论刮风下雨,它都能在墙角一隅淡然的伫立。它不比四君子的刚毅,但却在柔柔的妩媚中有着矜持的顽强和脱俗的清雅。它不为流俗而动,依然保持了原始的简单,一色的白,一心的坚持,一生的自持。尽管人们培植了更多眩目的品种,但它依然无动于衷的坚持着自己,成就了永恒的白色经典,保持了永恒的纯净心空。
⑧每每在百合盛开的季节,采撷一束淡雅秀逸的百合花放置我的桌案上,独自欣赏着如此纯净、淡雅、清馨的花朵,自是一种最美的享受。在人与花的互相凝视中欣赏着,交流着,仿佛间她就是我的亲人、我的朋友、我的知己。每次面对她,一切压力、忧郁和不快,都会荡然无存。她给小屋带来了祥和、安宁和温馨,她把我带入一个生机勃勃,如歌如诗般的境界,让我尽享熏风送暖的惬意。愿她在我的心谷里永不凋谢,让她的清香萦绕着我,与我相依相随。
⑨也许我早已被中国的花文化潜移默化却浑然不知,不然我怎么会在万种娇艳中独爱那一种?是的,“花非花,人非人,花是人,人是花”,百合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存在体,更是一种心情,一种文化,一种经典的创造。
⑩常听人说起“花语”:牡丹象征富贵;康乃馨象征温馨、祝福;玫瑰象征着爱情。我喜欢百合,希望她成为“圣洁”和“友谊”的象征。
⑾美丽的花儿,只有当她脱离大自然的田野,悄然进入人们心田的一瞬间,她才会变成一种永恒。
(选自散文在线“精美散文”,有删改)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百合花的特点。
⑤段划线句子使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请结合全文,解析文章最后一段话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