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材料二 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恶劣19倍,石油产量猛增恶劣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增加了35倍多。
请回答:
⑴如果材料一的叙述是真的,那么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⑵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1834年1月1 日……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了。它的主导者是普鲁士。……各个邦国已经陆续加入关税同盟,以普鲁士为中哼的铁路网逐渐成为连通这片土地的强动有力的动脉。……免费教育从19世纪中期就已开始,……普鲁士建立起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现代大学。
俾斯麦找到了后发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发展模式:把国家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由国家制定政策和法律引导经济运行的方向,用国家的力量建立起全世界柬早的社会福利制度。
材料二 1913年,当德国全面超越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时,德意志战车启动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成为人类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材料三 1990年……分裂了41年的德国再次统一。……凭借的不再是铁与血,而与120年前相同的是,在和平的环境中,德国人再次创造了经济奇迹。经过一代人的努力,这个历经两次世界大战重创的国家,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而作为欧盟的重要成员国,它也找到了通过振兴欧洲来壮大自己的强国之路。
——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请回答:
(1)在德国崛起的进程中,经历了哪两次统一和沉沦?
(2)据材料一、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两次崛起的共同经验?(10分)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在此之前,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而又各自独立的几块陆地上,没有哪一块大陆上的人能确切地知道,地球究竟是方的还是圆的,而几乎每一块陆地上的人都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为什么说“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6分)
(2)这一时期,欧洲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8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九)发展农业生产,实行春耕秋收的群众动员,解决贫苦农民耕牛农具肥料种子的困难,……奖励外来移民。
(十一)发展工业生产与商业流通,奖励私人企业,保护私有财产,欢迎外地投资,实行自由贸易,反对垄断统制,同时发展人民的合作事业;扶助手工业的发展。
(十四)继续进行消灭文盲政策,……普及国民教育,改善小学教员生活,实施成年补习教育,加强干部教育,……推广通俗书报,奖励自由研究,尊重知识分子,提倡科学知识与文艺运动……
(十五)推广卫生行政,增进医药设备……同时实行救济外来的灾民难民。
(十六)依据男女平等原则,从政治经济文化上提高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发挥妇女在经济上的积极性,保护女工、产妇、儿童,坚持自愿的一夫一妻婚姻制。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农村的措施及其结果。
材料二邓小平说:“……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采了,面貌就改变了。”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是如何调动农民积极性以改变农村面貌的?
(3)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2006年7月1日,经过10多万筑路大军历时5年的艰苦奋战,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建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胜利建成。铁路的建成对于人们领略悠久迷人的西藏风光和藏文化,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西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西藏寺庙保护完好,人民宗教信仰自由,生活逐步改善,西藏在不断地发展进步。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唐朝以来至清朝前期,西藏地区成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一部分的过程?(12分)
(2)结合史实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藏地区经济文化迅速发展进步的原因包括哪些?(14分)
阅读下列材料:(17分)
材料一 1879年,唐廷枢提议修建唐胥铁路。……“行车未久,都中言官复连奏弹勤,谓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在这种情况下,慈禧降谕禁止机车行驶。……小火车被禁驶后,用骡马拉的运煤大车再次行驶于唐臀铁路的轨道上。
——黄一琨《唐胥铁路之铁路与皇陵》
材料二孙中山认为:“今日者,强邻环视,我国若不急急将铁道修成,则俄人伞欲夺我蒙古铁道路线……英人必欲夺我西藏铁道路线……铁道为人所夺,国即为人瓜分。”
在《建国方略》中,他设计了中国铁路建设的总体方案。其中对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区,孙中山规划了包括16条线路的“高原铁路系统”。他认为,此区域农产最富、牧场最美、矿产丰富,于此兴建铁路,即使工程浩大,亦当有良好回报。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请回答:
(1)唐胥铁路的建设及其遭遇说明了什么?(6分)
(2)依据材料二,简析孙中山规划“高原铁路系统”的主要战略意图。(4分)
(3)这一方案未能付诸实施的社会原因是什么?(6分)
(4)21世纪初,孙中山的“高原铁路系统”理想得以初步实现,其突出成就是什么?(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