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止增笑耳。
根据课文内容,将横线处的句子补充完整。
给文中加线词语注音。
(    )     (    )
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屠自后断其_______________    坐于前 __________________
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从文中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屠户起初对狼抱有幻想?他最终放弃了幻想,智慧勇敢地杀死了狼,你从中得到启示?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2分,每小题3分)阅读《周公诫子》,完成小题。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行宽裕宽裕:宽大,宽容。
B.守之以恭者,荣:荣华显贵。
C.聪明睿智聪明:聪慧,明智。
D.守之以者愚:愚拙,不巧伪。

下面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无鲁国骄士以:因为。
B.不任区区向往至之:的。
C.混沌待甚善之:他们,指倏与忽。
D.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与:与其。

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沐三握发译文:一次沐浴,要三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
B.一饭三吐哺译文:吃一顿饭,要三次停下来,接待宾客。
C.博闻强记译文: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D.可不慎欤译文:可不可以慎重呢?

下列对这篇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句“成王封伯禽于鲁”说明周公诫子的地点,突现诫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B.“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是周公诫子的第一句话,也是他诫子部分的总起,或曰是中心句。
C.文章末句“可不慎欤”呼应首句,加强肯定的语气,起到总结问题的作用,突出了中心句。
D.这篇文章言简意赅,说理逐层深入,给人不可置疑的感觉,读来使人心悦诚服。

文言文阅读
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问于咎犯①曰:“为奈何?”咎犯曰:“仁义之事,君子不厌②忠信;战陈之事,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辞咎犯,问雍季③。雍季对曰:“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以诈伪遇④人,虽愈利,后无复。君其正之而已矣。”于是不听雍季之计,而用咎犯之谋。与楚人战,大破之。还归赏有功者,先雍季而后咎犯。左右曰:“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君行赏先雍季何也?”文公曰:“咎犯之言,一时之权⑤也;雍季之言,万世之利也。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而后万世之利哉?”
注:①咎犯:春秋时晋国的卿。②厌:满足。③雍季:春秋时期晋国大臣。④遇:对待。权:权宜,变通。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晋文公与楚战城濮上使外
B.战陈之事,不厌伪禽兽之变几何哉
C.虽愈,后无复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D.城濮之战,咎犯之也肉食者

下列选项中的“以”与“以诈伪遇人”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寡人欲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B.皆美于徐公
C.虽不能察,必 D.引喻失义,塞忠谏之路也

翻译句子。
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
晋文公不用雍季之计却赏赐他,从中可以看出晋文公是位的君主。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完成1~2题。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道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与?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作者:元结

[注] ①②永、邵:地名,指永州和邵州。③诸使:指主持国家税政的人。④元结:唐朝诗人,曾任道州刺史。

1.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几尽而去。②岂力能制敌与?

2.

从本文看,作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的目的是什么?这与你学过的哪一篇文言文用意是相同的?

阅读《曹刿论战》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2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

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A. 夫大 ,难测也
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
B. 败绩
当余之从 也(《送东阳马生序》)
C. 长勺
又留蚊 素帐中(《幼时记趣》)
D.

惧有

人皆其精练(《梵天寺木塔》)

2.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表现了曹刿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孙叔敖纳言
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④,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⑤。”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教。”父曰:“位已高意益下⑥,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注释】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②国:指都城。③吊:吊唁。④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⑤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⑥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下列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老父粗衣衣:穿
B.身已贵而骄人者民之去:离弃
C.位已高而擅权者君之恶:厌恶
D.愿闻教余:我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孙叔敖做了楚国令尹后,都城的官员和百姓都来向他表示祝贺。
B.从上文可知孙叔敖是个虚怀若谷,虚心请教,爱国爱民的人。
C.那个穿粗布衣服的老汉最后跑来吊唁是因为他对孙叔敖有很大的意见和不满。
D.文章的主旨是:为官应该谦逊谨慎,廉洁自律,善于纳谏。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