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探究题
1.用线吊着一只小蝗虫逗引一只饥饿的蟾蜍,蟾蜍会立即张口把小蝗虫吃掉。
2.换成用线吊着一只形状和颜色都很像大野蜂,但却没有毒刺的盗虻来逗引这只蟾蜍,蟾蜍会像对付小蝗虫那样吞掉盗虻。
3.接着用线吊着大野蜂来逗引这只蟾蜍,蟾蜍仍是张口去吞,不过,大野蜂螫刺了一下蟾蜍的舌头,蟾蜍立刻把大野蜂吐了出来。
4.再次用大野蜂逗引这只蟾蜍,蟾蜍伏着头不予理睬了。
5.改用盗虻再来逗引这只蟾蜍,蟾蜍也不去吞吃了。
6.最后,还是用线吊着小蝗虫来逗引这只蟾蜍,蟾蜍又把小蝗虫吃了,显示出蟾蜍并没有吃饱。请分析:
(1)实验1、2、3说明了蟾蜍有捕食昆虫的本能,这种捕食行为是动物
的 行为,这种行为是由体内的 所决定的。
(2)实验4说明了蟾蜍通过生活经验,对大野蜂有了识别,因而不再吞吃,
这是 行为。
(3)实验5说明了蟾蜍利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仍然比较 。(选填“强”或“弱” )
(4)实验6证明了蟾蜍在实验3、4、5中确实建立起新的 行为。
为探究某物质对草履虫的刺激是有利还是有害,李明同学在2片载玻片上都滴有两滴相同的草履虫培养液(如下图所示),用放大镜观察培养液中的草履虫,用滴管在1、2号载玻片的两个液滴之间轻轻地画一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含好氧的草履虫较多的液滴应从培养液的 (填“表”或“底”)层吸取。
(2)用滴管在1、2号载玻片的两个液滴之间轻轻地画一下,目的是:()
A.刺激革履虫 | B.给草履虫供氧 |
C.连通两个液滴 | D.杀死草履虫 |
(3)用镊子夹取一点该物质,放在2号载玻片右侧液滴的边缘,迅速观察两液滴中的草履虫的变化(1号载玻片起对照作用),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及相应结论是:(以下三空填“有害”、“有利”、“既不有利也不有害”)
①若左侧液滴中草履虫都向右侧液滴运动,则该物质对草履虫是 ________ 刺激。
②若右侧液滴中草履虫都向左侧液滴运动,则该物质对草履虫是 _______刺激。
在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后,同学们对洗手前后细菌和真菌数量变化情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下是四位同学的对话,请分析回答:
甲:洗手前后,手上的细菌和真菌一样多吗?
乙:利用培养基,怎样证明手上有细菌和真菌呢?
丙:将手上的细菌和真菌在培养基上接种时,需要设计对照实验.
丁:根据生活经验和常识,我认为洗手可以减少手上的细菌和真菌的数量.
(1)四位同学的对话,可以作为探究问题的是 ,可以作为假设的是 。
(2)以下是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步骤,请进行排序: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A.恒温培养 | B.接种 |
C.观察 | D.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后冷却 |
(3)在观察现象时,发现两培养基上的菌落都较小,且表面光滑黏稠,可判断这是 菌落。
(4)实验结果证明:洗手后,手上的细菌明显减少了.这对我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启示?
请回谷有关“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有关问题:
某同学做了如下图的实验:①向1号、2号试符中各加入2毫升冷却的浆糊;② 再向1号试管中加入2亳升淸水,向2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唾液:③将2支试管充分振荡后,放入盛有温水的烧杯中,10分钟后取出,待冷却后各加入2滴碘液。请回答:
(1)该小组同学在实验中设置了1号和2号两支试管的目的是为了形成一组 。
(2)两支试管内出现的现象是:1号试管 ; 2号试管 。(变蓝、不变蓝)
(3)为了模拟口腔温度,烧杯中的1号、2号试管适宜放罝在 °C(27℃、37℃、47℃)的温水中,效果最好.
(4)该实验证明:唾液淀粉酶对 (淀粉、进白质、脂肪)有消化作用。
(5)若实验过程中.该同学将煮沸制成的浆糊立即注入到试管用.,接着才按实验要求进行实验。则2号试管里物质的颜色 (变蓝、不变蓝),因为浆糊温度高,_ 活性被破坏,淀粉没有被分解,
实验探究题26.张娟同学想探究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的关系,她做了如下实验:在黑暗条件下培育出韭菜幼苗(呈黄白色),将其分成两等分,分别放入盛有少量水的甲乙两烧杯中,然后将甲烧杯罩上大号的透明塑料袋,乙烧杯罩上大号的黑塑料袋,同时放在阳光下,观察记录颜色的变化。
(1)该实验要探究的问题是: ?
(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所要探究的实验变量是________。为了保障实验结果的合理性,除实验变量外,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
A.相同的条件 | B.不同的条件 |
C.相对的条件 | D.相似的条件 |
(4)在这个实验中,甲组为组;乙组为________组。
(5)请你预测实验现象: 。
(6)该实验的结论是: 。
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褐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当你搬动花盆或石块,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亮了吗?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将他探究的过程填写完整。
① 提出问题: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
② 做出假设: 。
③ 制定并实施计划:在实验中的变量是 ,该实验如果只用1只鼠妇,是否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为什么?
④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5次,结果见下表:
环境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第五次 |
明亮 |
0只 |
1只 |
2只 |
0只 |
2只 |
阴暗 |
10只 |
9只 |
8只 |
10只 |
8只 |
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对上述数据做怎样的处理?
答:
⑤表达和交流。
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实验结束后应该对鼠妇做怎样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