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词汇出现的频率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下列词汇最有可能出现在1912年中国各报刊上的有

A.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新政 B.民国、孙文、共和、三权分立
C.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謇 D.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抗日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某历史读物写道:“明代引进玉米甘薯,……崇祯年间,开始在中国推广。这东西如果早来中国20年,明朝没准儿就灭亡不了了,因为老百姓就够吃了。陕北农民造反,就是因为没得吃……。”该观点是

A.正确的,因为符合全球史观
B.正确的,因为符合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的观点
C.错误的,因为否认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D.错误的,因为夸大了历史偶然性的作用

下列言论中,顺应商品经济发展,主张农商并重的是

A.“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弩”。(商鞅)
B.“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明太祖)
C.“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张居正)
D.“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雍正)

张籍的《贾客乐》:“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姚合《庄居野行》:“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从唐人的这些诗句中,可以反映出

A.唐朝出现盛世局面
B.唐朝的商业繁荣与发展
C.政府鼓励商业的发展
D.金钱至上的社会道德风尚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著述各异。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孟子强调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商鞅主张“废井田,开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上
B.三者立论相同,都维护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C.三者立论互异,但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
D.三者立论互异,且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

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包括

A.铁犁牛耕技术未能实现革命性突破 B.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耕地有限,人地矛盾突出 D.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