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下列观点蕴含的文化道理与之不一致的是:
| A.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
| B.天行健,君主以自强不息 |
| C.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
| D.锦绣河山收拾,万民尽做 主人翁 |
2013年3月13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谈到二战后东京审判时说:“对于这一场大战的总结,并不是日本人自己作出,应该说是联合国一方的战胜者作出的断罪行为。”战时日本领导人“是根据联合国一侧战胜国判断被定罪”。这一说法()
| A.表明日本欲按自己的意图对二战作出总结 |
| B.质疑东京审判的公正企图挑战二战后的国际秩序 |
| C.是在美国授意下否认侵略的一贯行为 |
| D.深刻反思东京审判以换取国际社会对钓鱼岛问题的同情 |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
| A.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
| B.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
| C.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
| D.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
1942年元旦,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在宣言签字前,确定了美、英、苏、中在前,其他国家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原则。这一原则意味着()
| A.承认四大国在反法西斯联盟中的特殊作用 |
| B.这个联盟实际上被四大国所控制 |
| C.四大国在所有问题上均达成了共识 |
| D.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
1940年12月底,罗斯福在一次广播讲话中说:“美国不能用缩进被窝、蒙头大睡的办法回避危险或对危险的害怕”,“必须成为民主国家伟大兵工厂”。随后不久,美国()
| A.通过了新的《中立法》 |
| B.通过了《租借法》 |
| C.与英国共同发表《大西洋宪章》 |
| D.参与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这次战役()
①宣告了德军“闪电战”的破产
②是德军对苏联发动重点进攻的产物
③以德军的全面失败而告终
④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的变化有深远影响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