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倒列强,除军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将革命进行到底”。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 A.工农武装割据 | B.新民主主义革命 | C.抗击外来侵略 | D.推翻国民政府 |
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 A.明代棉纺织的发展 | B.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
| C.南方农业生产比北方发达 | D.商人买贱卖贵的普遍现象 |
英国学者布莱克说:“虽然搞现代化比较早和比较晚的国家的前提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各国的前提都是十分相似的。”他所说的如中国等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各国“十分相似”的“前提”是指
| A.近代工业的起步 | B.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
| C.国内市场的形成 | D.来自外部世界的挑战 |
1928年的《长寿县志》载:村落农民祠祭“拜跪无节,衣冠不肃,等于儿戏,甚者祠堂有款不妨虚糜,强者借以自肥,黠者分其余润,愚懦者每年幸叨一饱,已无他望。”这一现象主要反映
| A.乡村百姓思想开始解放 | B.乡村传统文化渐趋失落 |
| C.民主革命进程影响乡村习俗 | D.近代社会生活新旧并存特点 |
1949年1月5日至8日,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6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通过会议磋商后,宣布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2月,阿尔巴尼亚加入经济互助委员会。1956~1961年,中国以观察员的身份列席经济互助委员会的例行会议。材料反映出
| A.社会主义阵营意见不一 | B.苏联抵制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
| C.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 D.经济对抗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 |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由此可知
| A.耆英为其签约出卖国家主权的行为辩解 |
| B.清政府对鸦片战争的长远危害认识不清 |
| C.系列条约的签订达到了抚靖羁縻的目的 |
| D.清政府以签约展示天朝上国的外交诚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