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尽管形式多样,特点各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商鞅舌战图 图2 梭伦改革前的激烈辩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1商鞅“舌战”的是哪部分人?假设当时雅典社会矛盾的各方都获准参加图2的辩论,你认为可能有哪几个阶层的代表?他们各自有何主张?图1图2的现象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二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以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2)概括材料二、三,指出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之处。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造成什么影响?
材料四
图3:北魏文官俑 图4:汉人胡食图
材料五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3)根据材料四中的图3、图4,你能分别获得什么重要的历史信息?两图反映了怎样的历史趋势?结合材料四、五,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的主要相似之处?
材料顾拜旦年轻时留学英国,他考察了英国教育和体育的现状,对那里学校的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经常性的郊游十分赞赏,希望在法国各学校中也能设置体育课,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和刻苦锻炼、强健体魄的精神。那时,他对法国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失利深感痛心,希望通过改革教育,增强民众体质,来振兴法国。
1875年至1881年间……他曾写道:“德国已发掘了奥林匹亚的遗址,可是法兰西为什么不能着手恢复她古代光荣的历史呢?”通过调查,他发现国际上各个体育组织之间充满了矛盾和混乱,对立情绪十分严重,体育运动日趋商业化。因而使他意识到,可以凭借古希腊体育的历史经验和传统影响,来推进国际体育运动,同时深切地感到,应该尽快地以古代奥林匹克精神,把现代奥运会创办起来,用“团结、友好、和平”的精神来指导比赛,以消除体育领域内存在着的种种混乱的不良倾向。
顾拜旦出版的著作主要有:《1870年后的法国史》《教育制度的改革》《运动的指导原理》《运动心理之理想》《英国与希腊回忆记》《英国教育学》《运动心理学试论》《竞技运动教育学》等一系列著作,提出了不少改革教育和发展体育的建议。
——摘编自《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
(1)根据材料,概括顾拜旦主张改革体育教育及创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要目的。(8分)
(2)根据材料,对顾拜旦进行评价。(6分)
阅读材料,完成试题。
图1郑和下西洋(1405--1433)
图2
根据上述图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至少概括15世纪中西探险航行的两个共同点并分析其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西洋各国议院员绅由民推选,大抵皆取器识明练、才辩锋生者,而尤以家道殷实为第一要义,群谓之‘体面人”……盖视此为扬名成业之具,而非为养身肥家计也。议员中资深望重者,可举为宰相及各部尚书,或为伯理玺天德(总统),或有稍玷其声誉者,则终身无再选之理。故近来欧洲之官,以贪墨著者尚少。”
——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
(1)根据材料一比较秦朝和明朝官制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者所反映的当时政治发展趋势。(12分)
(2)据材料二提炼薛福成所记述的政治制度的概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种政治制度的认识。(8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为题
以下为王家范、张耕华、陈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
第九章君主集权的帝国体制:明
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
第二节明朝中后期的政局
………
二、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三、寄望中兴的张居正改革
四、鼎革之际的危机与困局
第三节 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
二、海禁与“倭寇”
………
四、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大学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内容,并说明增加理由,需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80年代我国部分地区生产和产品价格状况
地点 |
80年代初状况 |
80年代末状况 |
山东 |
土纱每百公斤6两白银,洋纱3两多 |
|
浙江鄞县 |
家庭纺织业发达 |
“百里不闻机声” |
江西 |
茶叶每公斤700文 |
茶叶每公斤640文 |
广西 |
桂皮每50公斤白银7~8两 |
桂皮每50公斤白银8~9钱 |
材料二 19世纪90年代中国产业工人的分布状况
企业性质 |
行业 |
工人人数 |
外商企业 |
近代企业 |
34 000人 |
洋务企业 |
军事工业 |
9 000至10 810人(江南制造总局一厂有工人2 000人) |
民用工业 |
5 500至6 000人 |
|
采矿业 |
16 000至20 000人 |
|
民族资本 主义企业 |
近代企业 |
27 250人(厂均100人) |
材料三 19世纪后期主要华资近代企业分布状况
地区 |
性质 |
企业名称 |
京津地区 |
洋务企业 |
天津机器局、开平矿务局 |
民族资本企业 |
贻来牟机器磨坊 |
|
长江流域 |
洋务企业 |
上海江南制造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安庆内军械所、上海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 |
民族资本企业 |
上海发昌机器厂(后被英商吞并)、南通大生纱厂 |
|
东南沿海 |
洋务企业 |
福州船政局、基隆煤矿 |
民族资本企业 |
陈联泰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反映了19世纪80年代的何种经济变化?(3分)造成变化的外部因素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产业工人在中国最早出现在何时何地?(3分)他们的人数在19世纪90年代增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3)综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19世纪晚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特点。(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