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商字子威。商少为太子中庶子,以肃敬敦厚称。父薨,商嗣为侯,推财以分异母诸弟,身无所受,居丧哀戚。于是大臣荐商行可以励群臣,义足以厚风俗,宜备近臣。繇①是擢为诸曹、侍中、中郎将。
元帝崩,成帝即位,甚敬重商,徙为左将军。而帝元舅大司马大将军王凤颛②权,行多骄僭。商论议不能平凤,凤知之,亦疏商。建始三年秋,京师民无故相惊,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踩躏、老弱号呼,长安中大乱。天子亲御前殿,召公卿议。大将军凤以为太后与上及后宫可御船,令吏民上长安城以避水。群臣皆从凤议。左将军商独曰: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③城郭今政治和平世无兵革上下相安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上乃止有顷长安中稍定问之果讹言。上于是美商之固守,数称其议。而凤大惭,自恨失言。明年,商代匡衡为丞相,天子甚尊任之。
初,大将军凤连昏④杨肜为琅邪太守,其郡有灾害十四,已上。商部属按问,凤以晓商曰:“灾异天事,非人力所为。肜素善吏,宜以为后。”商不听,竟奏免肜,奏果寝不下,凤重以是怨商,阴求其短,使人上书言商闺门内事。天子以为暗昧之过,不足以伤大臣,凤固争,下其事司隶。
会日有蚀之,太中大夫蜀郡张匡,其人佞巧,上书愿对近臣陈日蚀咎。曰:“窃见丞相商作威作福,性残贼不仁,天下患苦之。商不尽忠纳善以辅至德,太后前闻商有女,欲以备后宫,商言有固疾,后有耿定事,更诡道因李贵人家内女,执左道以乱政,诬罔悖大臣节,故应是而日蚀,宜究竟考问。商视事五年,官职陵夷而大恶著于百姓,甚亏损盛德,有鼎折足之凶。臣愚以为尤宜诛讨不忠。”
上素重商,知匡言多险,制曰“勿治”。凤固争之,于是制诏御史:“商与先帝有外亲,未忍致于理。其赦商罪。使者收丞相印绶。”商免相三日,发病呕血薨,谥曰戾侯。而商子弟亲属,皆出补吏,莫得留给事宿卫者。
商死后,连年日蚀地震,直臣京兆尹王章上封事召见,讼商忠直无罪,言凤颛权蔽主。凤竟以法诛章。
(节选自《汉书》卷八十二,列传第五十二)
【注】①繇,yóu,古同“由”。②颛,zhuān,通“专”,专擅。③冒,覆盖。④连昏:“昏”同“婚”,姻亲。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多骄僭僭:超越本分 | B.义足以厚风俗厚:加厚 |
C.自恨失言恨:悔恨 | D.奏果寝不下寝:搁置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于是大臣荐商行可以励群臣凤竟以法诛章 |
B.徙为左将军非人力所为 |
C.天下患苦之有鼎折足之凶 |
D.官职陵夷而大恶著于百姓故应是而日蚀 |
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凤以晓商曰 | B.凤固争之,于是制诏御史 |
C.商免相三日 | D.天子亲御前殿,召公卿议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商肃敬敦厚,自小就有很好的名声,而且把父亲的遗产全部分给异母兄弟,于是被荐入朝为官,得以成为皇帝的近臣。 |
B.王商得罪了以王凤为首的许多官员,当太中大夫张匡以日食发生因由阴险攻击王商时,汉成帝便听其谗言罢免王商官职。 |
C.建始三年秋天,京城传言洪水将至,老百姓极度惊慌,王凤推波助澜,唯独王商认为这是谣言,后经查证,果如其言。 |
D.王商死后,忠臣王章对皇上论说王商正直无罪,认为王凤独揽大权,对皇上隐瞒事情真相,以致王章被王凤杀害。 |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城郭今政治和平世无兵革上下相安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上乃止有顷长安中稍定问之果讹言。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上于是美商之固守,数称其议。
②凤重以是怨商,阴求其短。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余居随园三年,捧檄入陕。岁未周,仍赋《归来》。所植花皆萎,瓦斜堕梅,灰脱于梁,势不能无改作。则率夫役,芟(shān)石留,觅土脉,增高明之丽。治之有年,费千金而功不竟。
客或曰:以子之费,易子之居,胡华屋之勿获,而俯顺荒余,何耶?余答之曰:夫物虽佳,不手致者不爱也;味虽美,不亲尝者不甘也。子不见高阳池馆、兰亭、梓泽乎?苍然古迹,凭吊生悲,觉与吾之精神不相属者,何也?其中无我故也。公卿富豪未始不召梓人营池囿(yòu),程巧致功,千力万气;落成,主人张目受贺而已。问某树某名,而不知也,何也?其中亦未尝有我故也。惟夫文士之一水一石,一亭一台,皆得之于好学深思之余。有得则谋,不善则改。其莳(shì)如养民,其刈如除恶,其创建似开府,其浚渠篑山如区土宇版章。默而识之,神而明之。惜费,故无妄作;独断,故有定谋。及其成功也,不特便于己、快于意,而吾度材之功苦,构思之巧拙,皆于是征焉。今园之功虽未成,园之费虽不资,然或缺而待周,或损而待修,固未尝有迫以期之者也。孰若余昔年之腰笏磬折,里魁喧呶(náo) 乎?伐恶草,剪虬枝,惟吾所为,未尝有制而掣肘者也。孰若余昔时之仰息崇辕,请命大胥者乎?
五代时,傅檀宴宣德楼叹日:“作者不居,居者不作。”余今年裁三十八,入山志定,作之居之,或未可量也。
乃歌以矢之曰:“前年离园,人劳园荒。今年来园,花密人康。我不离园,离之者官。而今改过,永矢勿谖(xuān)!”癸酉七月记。
(选自袁枚《随园后记》)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居随园三年,捧檄入陕檄:文书。 |
B.以子之费,易子之居易:交换。 |
C.构思之巧拙,皆于是征焉征:验证。 |
D.然或缺而待周周:四周。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袁枚亲自整治随园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所植花皆萎,瓦斜堕梅,灰脱于梁
②则率夫役,芟石留,觅土脉,增高明之丽
③治之有年,费干金而功不竞
④夫物虽佳,不手致者不爱也
⑤而吾度材之功苦,构思之巧拙,皆于是征焉
⑥伐恶草,剪虬枝,惟吾所为,未尝有制而掣肘者也
A.①②⑤ | B.②③④ | C.④⑤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枚退居随园三年后,短暂入陕为官。回来后,看到“所植花皆萎,瓦斜堕梅”,于是他亲自率领仆役清除杂草、乱石,察看地势,增加高敞明亮的建筑。 |
B.虽然花了很多时间、金钱用于整治随园,但袁枚仍然乐此不疲,他只是顺乎自己的心意去做,慢慢地改进、修补,没有迫切地要求限期完成。 |
C.在袁枚看来,整治园子与为官也有相似之处,种植花木如同抚养百姓,刈割杂草如同铲除恶人,疏凿沟渠、堆土造山好比划土分疆。 |
D.袁枚认为再有名的豪宅庭园,如果没有把自己的理念、精力投放进去,都是没有意义的。“有我”才能做到爱惜人力物力,才能确保独断专行。 |
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以子之费,易子之居,胡华屋之勿获,而俯顺荒余,何耶?(2 分)
(2)孰若余昔时之仰息崇辕,请命大胥者乎?
(3)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先进》)(2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杨廷璋字温玉,真定人。家世素微贱,有姊寡居京师,周祖微时,欲聘之,姊以告廷璋。廷璋往见周祖,归谓姊日:“此人姿貌异常,不可拒。”姊乃从之。
周祖从汉祖镇太原,廷璋屡省其姊,周祖爱其纯谨。姊卒,留廷璋给事左右。及出讨三叛,入平国难,廷璋数献奇计。即位,追册廷璋姊为淑妃,擢廷璋为右飞龙使,廷璋固辞不拜。
世宗自澶渊还京,言廷璋有干材,迁客省使。泾帅史懿称疾不朝,周祖命廷璋往代之。将行,谓之曰:“懿不就命,即图之。”廷璋至,屏左右,以诏书示懿,谕以祸福,懿即日载路。俄闻周主崩,廷璋呕血不食者数日。
会隰州刺史孙议卒,廷璋遣监军李谦溥领州事。谦溥至,并人来攻其城,议者以为宜速救之。廷璋日:“隰州城壁坚完,并人卒至,未能为攻城具,当出奇以破之。”乃募敢死士百余人,许以重赏,由间道遣人约谦溥为内应。既至,即衔枚夜击,城中鼓噪以出,并人大溃。奏至,世宗诏褒之。
宋初,加检校太尉。吏民诣阙,请立碑颂功德。太祖命卢多逊撰文赐之。李筠叛,潜遣亲信使赍蜡书求援邻境,廷璋获之,械送京师,因上攻取之策,即下诏委以经略。及车驾亲征,诏廷璋率所部入阴地,分贼势。贼平,归镇。
廷璋美髯,长上短下,好修容仪,虽见小吏,未尝懈惰。善待士,幕府多知名人。在晋州日,太祖命荆罕儒为钤辖。罕儒以廷璋周朝近亲,疑有异志,每入府中,从者皆持刀剑,欲图廷璋。廷璋推诚待之,殊不设备,罕儒亦不敢发,终亦无患。议者以廷璋在泾州保全史懿,阴德之报也。
洪裕少时,尝渔于境貂裘陂,忽有驰骑至者,以二石雁授洪裕,一翼掩左,一翼掩右,曰:“吾北岳使者也。”言讫,忽不见。是年生淑妃,明年生廷璋,家遂昌盛。
廷璋子七人,皆不为求官,惟表其孤甥安崇勋得西头供奉官。崇勋,后唐枢密使重诲子也。廷璋子坦、埙皆进士及弟。坦至屯田员外郎,盐铁副使、判官,埙为都官郎中。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十四》)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祖微时,欲聘之聘:以礼物订婚。 |
B.廷璋获之,械送京师械:镣铐。 |
C.廷璋至,屏左右屏:使……退避。 |
D.潜遣亲信使赍蜡书求援邻境赍:携带。 |
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姊乃从之②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
B.①诏廷璋率所部入阴地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
C.①并人来攻其城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D.①城中鼓噪以出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能体现杨廷璋“有干材”的一组是
①入平国难,廷璋数献奇计②俄闻周主崩,廷璋呕血不食者数日
③由间道遣人约谦溥为内应④廷璋获之,械送京师,因上攻取之策
⑤好修容仪,虽见小吏,未尝懈惰 ⑥廷璋推诚待之,殊不设备
A.①③④ | B.②④⑥ | C.③⑤⑥ | D.①②⑤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廷璋出身低微,父亲生下他和姐后,家族才渐渐兴起。在周祖地位低的时候劝姐姐嫁给了他,这令周祖对其有了好感,后来周祖镇守太原时杨廷璋常去探望他的姐姐,深得周祖的喜爱而被周祖留在身边供职。 |
B.在救援隰州的战役中,杨廷璋采取了里应外合的战术,派敢死队趁夜悄悄进攻,让城中士兵呐喊冲出,最后打败了并人,受到了世宗的褒奖。 |
C.宋初,杨廷璋加官检校太尉。他的功绩得到了朝野双方的好评,官吏百姓到朝廷去,请求立碑赞颂其功德,太祖也令人撰写了碑文赏赐他。 |
D.杨廷璋很注重仪表的修饰,即使是接见小官吏也不怠慢。同时他善待士人,幕府中有很多知名人士。对待怀疑他的人,他也能坦诚相待。 |
翻译下列句子。(6分)
(1)隰州城壁坚完,并人卒至,未能为攻城具,当出奇以破之。
(2)因上攻取之策,即下诏委以经略。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尚书户部郎中、直龙图阁范公贯之之奏议,凡若干篇,其子世京集为十卷,而属予序之。
盖自至和已后十余年间,公常以言事任职。自天子、大臣至于群下,自掖庭至于四方幽隐,一有得失善恶,关于政理,公无不极意反复,为上力言。或矫拂情欲。或切劘计虑,或辨别忠佞而处其进退。章有一再或至于十余上,事有阴争独陈,或悉引谏官御史合议肆言。仁宗常虚心采纳,为之变命令,更废举,近或立从,远或越月逾时,或至于其后,卒皆听用。盖当是时,仁宗在位岁久,熟于人事之情伪与群臣之能否,方以仁厚清静休养元元【注】,至于是非予夺,则一归之公议,而不自用也。其所引拔以言为职者,如公皆一时之选。而公与同时之士,亦皆乐得其言,不曲从苟止。故天下之情因得毕闻于上,而事之害理者常不果行。至于奇衺恣睢,有为之者,亦辄败悔。故当此之时,常委事七八大臣,而朝政无大阙失,群臣奏法遵职,海内乂安。
夫因人而不自用者,天也。仁宗之所以其仁如天,至于享国四十余年,能承太平之业者,繇是而已。后世得公之遗文,而论其本,见其上下之际相成如此,必将低回感慕,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其时之难得。则公言之不没,岂独见其志,所以明先帝之盛德于无穷也。
公为人温良慈恕,其从政宽易爱人。及在朝廷,危言正色,人有所不能及也。凡同时与公有言责者,后多至大官,而公独早卒。
公讳师道,其世次、州里、历官、行事,有今资政殿学士赵抃公为公之墓铭云。
(选自《曾巩集》,有删改)
【注】元元:百姓。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属予序之属:嘱托。 |
B.则公言之不没没:采纳。 |
C.或悉引谏官御史合议肆言引:召集。 |
D.危言正色危:端正。 |
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范贯之奏议的“功效”的一组是()
①矫拂情欲②事之害理者常不果行
③为之变命令,更废举④熟于人事之情伪与群臣之能否
⑤天下之情因得毕闻于上⑥其从政宽易爱人
A.①③⑥ | B.②③⑤ | C.①④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贯之官至尚书户部郎中、直龙图阁,去世后资政殿学士赵抃为他写墓志铭,曾巩为他的奏议集作序。 |
B.范贯之为官恪尽职守,上至天子大臣,下到下属的官员,内至后宫嫔妃,外到边远四方的隐蔽之处,只要事关政治得失,皆在他谏诤之列。 |
C.本文不仅赞颂了范公的进谏精神,而且高度评价了仁宗的虚心纳谏,认为其胸怀如天一样广阔,能承传祖宗基业。 |
D.当时像范公那样以进谏为职责的谏官,皆是当时的优秀人才,但是奏议时既不曲意奉承也不盲目反对的人只有范公。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是非予夺,则一归之公议,而不自用也。
(2)故当此之时,常委事七八大臣,而朝政无大阙失。
(3)凡同时与公有言责者,后多至大官,而公独早卒。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穆,字孟雍,开封府阳武人。父咸秩,陕西大都督府司马。穆幼能属文,有至行。行路得遗物,必访主归之。从王昭素受《易》及《庄》《老》书,尽究其义。昭素谓曰:“子所得皆精理,往往出吾意表。”且语人曰:“李生异日必为廊庙器。”
周显德初,以进士为郢、汝二州从事,迁右拾遗。宋初,以殿中侍御史选为洋州通判。既至,剖决滞论,无留狱焉。移隘州通判,有司调郡租于河南,穆以本州军食阙,不即应命,坐免。又坐举官,削前资。时弟肃为博州从事,穆将母就肃居,虽贫甚,兄弟相与讲学,意泊如也。
开宝五年,以太子中允召。明年,拜左拾遗、知制诰。五代以还,词令沿华靡,至穆而独用雅正,悉矫其弊。穆与卢多逊为同门生,太祖尝谓多逊:“李穆性仁善,辞学之外无所豫。”对曰:“穆操行端直,临事不以生死易节,仁而有勇者也。”上曰:“诚如是,吾当用之。”时将有事江南,已部分诸将,而未有发兵之端。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穆至谕旨,煜辞为疾,且言“事大朝以望全济,今若此,有死而已。”穆曰:“朝与否,国主自处之。然朝廷甲兵精锐,物力雄富,恐不易当其锋,宜熟思之,无自贻后悔。”使还,具言状,上以为所谕要切。江南亦谓其言诚实。
太平兴国初,转左补阙。三年冬,加史馆修撰、判饱事,面赐金紫。四年,从征太原还,拜中书舍人。预修《太祖实录》,赐衣带、银器、缯彩。七年,以与卢多逊款狎,又为秦王送草原朝辞笏记,为言者所劾,责授司封员外郎。
八年春,与宋白等同知贡举,及侍上御崇政殿亲试等士,上悯其颜瘕瘁,即日复拜中书舍人、史馆修撰、判馆事。五月,召为翰林学士。六月,知开封府,剖判精敏,奸猾无所假贷,由是豪右屏迹,权贵无敢干以私,上益知其才。十一月,擢拜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月余,丁母忧,未几,起复本官。穆三上表乞终制,诏强起之,穆益哀毁尽礼。九年正月,晨起将朝,风眩暴卒,年五十七。
穆自责授员外郎,复中书舍人,入翰林,参知政事,以至于卒,未及周岁。上闻其死,泣谓近臣曰:“穆,国之良臣,朕方倚用,遽沦没,非斯人之不幸,乃朕之不幸也。”赠工部尚书。
(节选《宋史•列传二十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穆幼能属文,有至行属:连缀,写作 |
B.煜辞以疾辞:推辞,拒绝 |
C.宜熟思之,无自贻后悔贻:赠送 |
D.擢拜左谏议大夫擢:提拔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子所得皆精理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 |
B.以进士为郢、汝二州从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
C.为言者所劾,责授司封员外郎窃为大王不取也 |
D.穆,国之良臣杳不知其所之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穆跟随王昭素尽心尽力地学习《易》及《庄》《老》,王昭素认为李穆学到了上述古籍的精理,将来必成大器。 |
B.李穆被免职后,带着母亲到弟弟那里居住,虽然生活非常贫困,但能同兄弟一起学习,感到淡泊舒畅。 |
C.太祖认为李穆生性仁惠善良,人品学识好。李穆作为使者出使江南,言行得体,很好地完成了使命。 |
D.李穆知母亲去世后,他回家为母亲守丧,服丧已满后官复原职,但李穆又上奏章请求为母亲再守丧三年,皇上没有应允。 |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穆以本州军食阙,不即应命,坐免。
(2)穆操行端直,临事不以生死易节,仁而有勇者也。
(3)月余,丁母忧,未几,起复本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①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宣、大数告警,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寇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寇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野行者之馘②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
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③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门人给谏④俞君,于是裒⑤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襄,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
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经历:掌管文牍的小官。②馘:guó,古代战时割取的所杀敌人的耳朵。③阃寄:kǔn,指边将领。④给谏:掌管谏诤、弹劾之官。⑤裒:póu,聚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诋:痛斥 |
B.以恣寇之出没恣:任凭 |
C.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遗:留存 |
D.而作之忾也固矣忾:愤怒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而父之哭其子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B.①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
C.①其能遗之也乎②其孰能讥之乎 |
D.①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②茅子受读而题之 |
下列六句话,都能说明沈青霞是“古之志士之遗”的一组是()
①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②数鸣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
③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讥刺
④君既没,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
⑤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
⑥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
A.①③⑤ | B.②③④ | C.④⑤⑥ | D.②③⑥ |
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
(2)而一时阃寄③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
(3)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