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燕攻齐,齐破。闵王奔莒,淖齿杀闵王。田单守即墨之城,破燕兵,复齐墟。襄王为太子征①。齐以破燕,田单之立疑,齐国之众,皆以田单为自立也。襄王立,田单相之。
过菑水,有老人涉菑而寒,出不能行,坐于沙中。田单见其寒,欲使后车分之衣,无可分者, 单解裘而衣之。襄王恶之,曰:“田单之施,将欲以取我国乎?不早图,恐后之。”左右顾无人,岩下有贯珠者②,襄王呼而问之曰:“汝闻吾言乎?”对曰:“闻之。”王曰:“汝以为何若?”对曰:“王不如因以为己善。”曰:“奈何?”曰:“王嘉单之善,下令曰:‘寡人忧民之饥也,单收而食之;寡人忧民之寒也,单解裘而衣之;寡人忧劳百姓,而单亦忧之,称寡人之意。’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单之善,亦王之善已。”王曰:“善。”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后数日,贯珠者复见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乃使人听于闾里,闻丈夫之相与语,举曰:“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
《战国策•齐策六》
注:①征:证明。②贯珠者,采集珍珠的人。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单之立疑:怀疑
B.襄王立,田单之相:辅佐
C.汝以为何若何若:怎么样
D.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之谷:给粮食吃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能直接表现贯珠者的智慧的一组是(   )
①岩下有贯珠者,襄王呼而问之。
②王不如因以为己善。
③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单之善,亦王之善已。
④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⑤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
⑥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破燕之后,“田单之立疑”,为后来襄王猜忌他埋下了伏笔。
B.见田单爱护百姓的举动,“襄王恶之”,君臣关系出现危机。
C.襄王呼贯珠者而问之,表明他渴求一个能给他出主意的人。
D.闾里百姓的话,显示出贯珠者的智慧使君臣危机已趋化解。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田单见其寒,欲使后车分之衣,无可分者, 单解裘而衣之。
②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上》)
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孟子与告子之间关于“人性”问题的一场辩论
B.两者都认为人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但告子认为人性是中性的。
C.孟子关于人性的论说为人的修身向善提供了本体依据。
D.孟子认为人的行善.是要受环境的影响在后天才形成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姜才,濠州人。貌短悍。少被掠入河朔,稍长亡归,隶淮南兵中,以善战名,然以来归人不得大官,为通州副都统。时淮多健将,然骁雄无逾才。才知兵,善骑射,抚士卒有恩。至临阵,军律凛凛。其子当战,回白事,才望见以为败也,拔剑几杀之。
贾似道出师,才以兵属孙虎臣为先锋,相拒于丁家洲。大军①设炮架彀车弩江滨,中流数千艘,旌旗联亘,鼓行而下。才奋兵前接战,锋已交,虎臣遽过其妾所乘舟,众见之,讙②日:“步帅遁矣。”于是诸军皆溃,才亦收兵入扬州。大兵乘胜攻扬州,才为三叠阵逆之三里沟,战有功。又与元帅战扬子桥,日暮兵乱,流矢贯才肩,才拔矢挥刀而前,所向辟易。已而大军筑长围,自扬子桥竞瓜洲,东北跨湾头至黄塘,西北至丁村,务欲以久困之,时德秸元年也。
明年正月,宋亡。二月,五奉使及一阁门宣赞舍人持谢太后诏来谕降,才发弩射却之,复以兵击五奉使于召伯堡,大战而退。未几,瀛国公③至瓜洲,才与庭芝泣涕誓将士出夺之。将士皆感泣。乃尽散金帛犒兵,以四万人夜捣瓜洲,战三时,众拥瀛国公避去。才追战至浦子市,夜犹不退。阿术使人招之,才日:“吾宁死,岂作降将军邪!”四月,才以兵攻湾头栅。五月,复攻之,骑旋泞而止,乃舍骑步战,至四鼓,全师以归。扬食尽,才时出运米真州、高邮以给兵。六月,护饷至马家渡,万户史弼将兵击夺之,才与战达旦,弼几殆,阿术驰兵来援,乃得免去。
庭芝以在围久,召才计事,屏左右,语久之。第闻才厉声云:“相公不过忍片时痛耳。”左右闻之俱汗下。才自是以兵护庭芝第,期与俱死。
七月,益王在福州,以龙神四厢都指挥使、保康军承宣使召才,才与庭芝东至泰州,将入海。阿术以兵追及,围泰州,使使者招之降,才不听。阿术驱扬兵士妻子至城下,会才疽发胁不能战,诸将遂开门降。都统曹安国入才卧内,执之以献。阿术爱其忠勇,欲降而用之,才肆为慢言;阿术责庭芝不降,才日:“不降者才也。”复愤愤不已,阿术怒,剐之扬州。才临刑,夏贵出其傍,才切齿日:“若见我宁不愧死邪?”(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忠义六》
【注】①大军:元军。②讙:喧哗。③瀛国公:即宋恭帝赵显,5岁时降元,封“瀛国公”。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貌短悍貌:身材
B.以兵属孙虎臣为先锋属:托付
C.为三叠阵逆之三里沟逆:迎战
D.泣涕誓将士出夺之誓:出征前告诫将士,表示决心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姜才“骁勇善战”的一组是
①旌旗联亘,鼓行而下②为三叠阵逆之三里沟,战有功
③发弩射却之④追战至浦子市,夜犹不退
⑤与战达旦,弼几殆⑥以兵护庭芝第
A.①②③ 8.④⑤⑥ C.①③⑥D.②④⑤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姜才年少时被掳往河北,后来逃回,来到淮南从军;他骁勇善战,熟悉兵法,精通骑射,爱兵如子,军纪严明,但由于是从敌占区回来的,所以只做到了副都统。
B.姜才在丁家洲奋力迎战元军,两军已交锋,主帅孙虎臣突然带领妻妾乘船逃跑,元军见了欢呼说:“宋军主帅逃跑了。”于是各路宋军纷纷溃败,姜才只得退守扬卅o
c.姜才被困扬州期间,宋朝亡国,元军派遣使者招降姜才,姜才发弩箭射退来使,后又出兵在召伯堡袭击元使,虽然没有成功,但显示了过人的胆略和忠义壮举。
D.姜才被围在泰州时由于肋上生疮不能作战,部将趁机开城投降;姜才被俘后,元军以任用他为诱饵,劝其投降,姜才宁死不屈,怒骂不止,最后从容就义。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万章)曰:“敢问国君欲养君子,如何斯可谓养矣?”
(孟子)曰:“以君命将①之,再拜稽首而受。其后廪人②继粟,庖人继肉,不以君命将之。子思以为鼎肉.使己仆仆尔亟拜也,非养君子之道也。尧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仓廪备,以养舜于畎亩之中,后举而加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贤者也。”
(《孟子•万章下》)
[注]①将:拿去、送。②廪人:管粮仓的官吏。
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何斯可谓养矣”这句话的意思是:怎样做可算是(真正的)供养呢?
B.“廪人继粟,庖人继肉”的意思是:粮仓的小吏不断送粮去,厨师不断送肉去。
C.孟子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阐述了自已关于如何尊贤的看法。
D.孟子认为统治者对待贤人应该像尧对舜那样.派自己的儿子去侍奉他,把女儿嫁给他。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下》)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尚论古之人”的意思是:又向上追论古代的人物。
B.“是尚友也”中的“尚友”指的是追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C.通过对如何交友的阐述,孟子提出了读书要“知人论世”的见解。
D.孟子以层层推进的形式阐述了自己对于交友的认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日:“其材可将五百乘。”公日:“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予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日:“谨受教矣!”
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日:“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日:“何乃若是?”子思日:“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此不已,国无类矣!”
(《资治通鉴•周纪一》)
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赋:征收赋税。
B.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臧:以为善。
C.人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已,暗莫甚焉暗:黑暗。
D.以二卵而弃干城之将干城:盾牌和城墙,这里喻“捍卫者”。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活用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A.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 B.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
C.况和非以长恶乎 D.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下列说法与子思的意见不完全符合的是()

A.用人要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B.国君要明察是非,不听谄言。
C.对不察是非、不明事理、高高在上的君臣,百姓是不会赞成的。
D.不能妄自尊大,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