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4分)
(1)遂许先帝以驱驰(      )         (2)先帝不以臣卑鄙(       )
(3)以咨善道   (      )         (4)以先帝遗德 (       )
下列各组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B.先帝不臣卑鄙咨臣当世之事
C.三臣于草庐之中野有麦场
D.何陋有学而时习,不亦说乎

翻译下列句子。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三点即可)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公文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高昌 平,帝 宴两仪殿,叹曰:"高昌若不失德,岂至于亡!然朕亦当自戒,不以小人之言而议君子,庶几获安也。"徵 曰:"昔齐桓公与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人者饮,桓公请叔牙日:'盍 起为寡人寿?'叔牙奉觞而起曰:'愿公无忘在莒时,使管仲无忘束缚于鲁时,使宁戚无忘饭牛车下时。'桓公避席而谢曰:'寡人与二大夫能无惠夫子之言,则社稷不危矣。'"帝曰:"朕不敢忘布衣时,公不得忘叔牙之为人也。"

(节选自《二十四史•魏徵传》)

【解释】①高昌:地名。②帝:唐太宗。③徵:魏徵。④盍(hé):何不。

(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虽欲 · ,无可进者

寡人与二大夫能无惠夫子之 ·

B.门庭 ·

高昌 · 不失德

C. 闻寡人之耳者,受 ·

使宁戚无忘饭牛车 ·

D.使管仲无忘束缚 · 鲁时

能谤讥 · 市朝

(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②朕不敢忘布衣时,公不得忘叔牙之为人也。

(3)写出【甲】文中从国内外两个方面表现齐王纳谏后所取得的巨大成效的语句。

(4)【甲】文中齐王和【乙】文中唐太宗接受劝谏后,做法有何不同?

与王介甫第一书

【宋】曾巩

巩启:

近托彦弼、黄九各奉书,当致矣。巩至金陵后,自宣化渡江来滁上,见欧阳先生,住且二十日。今从泗上出,及舟船侍从以西。欧公悉见足下之文,爱叹诵写,不胜其勤。 间以王回文示之亦以书来言此人文字可惊世所无有。盖古之学者有或气力不足动人, 使如此文字,不光耀于世,吾徒可耻也。其重之如此。又尝编《文林》者,悉时人之文佳者,此文与足下文多编入矣。至此论人事甚重,恨不与足下共讲评之,其恨无量,虽欧公亦然也。欧公甚欲一见足下,能作一来计否?胸中事万万,非面不可道。

巩此行至春,方应得至京师也。时乞寓书慰区区,疾病尚如黄九见时,未知竟何如也。心中有与足下论者,想虽未相见,足下之心潜有同者矣。欧公更欲足下少开廓其文,勿用造语及摸拟前人,请相度示及。欧云: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余俟到京作书去,不宣。

巩再拜。

(选自《曾巩集•卷十六》,略有删改)

【注释】①王介甫:即王安石。下文中的王回是其好友。②区区:自称的谦词。③潜:藏。④开廓:开阔,扩大。⑤相(xiàng)度示及:意思是选择适度,表达思想就行。

(1)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间 以 王 回 文 示 之 亦 以 书 来 言 此 人 文 字 可 惊 世 所 无 有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及舟船侍从以 西 ·

· 不与足下共讲评之

③欧公更欲足下 · 开廓其文

④余 · 到京作书去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使如此文字,不光耀于世,吾徒可耻也。

(4)信中提到了欧公(欧阳修)的作文之道,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5)曾巩写这封信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加以推断。

短文两篇

【宋】苏轼

【注释】①两篇短文为作者被贬黄州、汝州时所作。②某:与后文的"公"都是指章惇,当时在京为官。③仆:对自己的谦称。④陂(bēi):山坡,斜坡。⑤黑牡丹:牛的戏称。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 欲遣人求之

   

②而李江州忽送一部 ·

   

③昨日一牛病 ·

   

④用其言而 ·

   

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

(3)阅读两篇短文,仔细体会苏轼的生活情趣。参考已有批注,给【甲】【乙】【丙】三处作批注。

【甲】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    

【乙】惟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    

【丙】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 · 而入胡。(《塞翁失马》)

(2) · 斯人,吾谁与 · ?(《岳阳楼记》)

(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 · 安陵,安陵君其 · 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浪游记快(节选)

[清]沈

余居园南,屋如舟式,庭有土山,上有小亭,登之可览园中之概,绿阴四合,夏无暑气。琢堂 为余颜其斋曰"不系之舟"。此余幕游 以来第一好居室也。土山之间,艺菊数十种,惜未及含葩,而琢堂调山左廉访矣。眷属移寓潼川书院,余亦随往院中居焉。

琢堂先赴任,余与子琴、芝堂等无事,辄出游。乘骑至华阴庙。过华封里,即尧时三祝处。 庙内 多秦槐汉 柏,大皆三四抱, 有槐中抱拍 而生者, 柏中抱槐 而生者。殿廷古碑甚多,内有陈希夷书"福"、"寿"字。华山之脚有玉泉院,即希夷先生化形骨蜕处。有石洞如斗室,塑先生卧像于石床。其地水净沙明,草多绛色,泉流甚急,修竹绕之。洞外一方亭,额曰"无忧亭"。旁有古树三栋,纹如裂炭,叶似槐而色深,不知其名,土人 即呼曰"无忧树"。

太华 之高 知几千仞,惜未能裹 粮往登焉 归途见林柿正黄,就马上摘食之,土人呼止弗听,嚼之涩甚,急吐去, 骑觅泉 漱口,始能言,土人大笑。盖柿须摘下煮一沸,始去其涩,余不知也。

(选自《浮生六记》,有删改)

【注释】①琢堂:姓石,沈复儿时好友。②幕游:指沈复离乡做了石琢堂的无官职的辅助人员。③土人:本地人。④太华:指华山。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惜未 · 含葩

   

②余与子琴、芝堂等无事, · 出游

   

③内有陈希夷 · "福"、"寿"字

   

④泉流甚急, · 竹绕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下骑觅泉漱口,始能言。

(3)"庙内多秦槐汉柏,大皆三四抱,有槐中抱拍而生者,柏中抱槐而生者。"文中这个句子写出了树的

         等特点。

(4)作者书斋名为"不系之舟",原因有哪些?根据你的理解简要回答。

(5)最后一段中,"太华之高不知几千仞,惜未能裹粮往登焉。"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联系全文回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