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王介甫第一书
【宋】曾巩
巩启:
近托彦弼、黄九各奉书,当致矣。巩至金陵后,自宣化渡江来滁上,见欧阳先生,住且二十日。今从泗上出,及舟船侍从以西。欧公悉见足下之文,爱叹诵写,不胜其勤。 间以王回文示之亦以书来言此人文字可惊世所无有。盖古之学者有或气力不足动人, 使如此文字,不光耀于世,吾徒可耻也。其重之如此。又尝编《文林》者,悉时人之文佳者,此文与足下文多编入矣。至此论人事甚重,恨不与足下共讲评之,其恨无量,虽欧公亦然也。欧公甚欲一见足下,能作一来计否?胸中事万万,非面不可道。
巩此行至春,方应得至京师也。时乞寓书慰区区,疾病尚如黄九见时,未知竟何如也。心中有与足下论者,想虽未相见,足下之心潜有同者矣。欧公更欲足下少开廓其文,勿用造语及摸拟前人,请相度示及。欧云: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余俟到京作书去,不宣。
巩再拜。
(选自《曾巩集•卷十六》,略有删改)
【注释】①王介甫:即王安石。下文中的王回是其好友。②区区:自称的谦词。③潜:藏。④开廓:开阔,扩大。⑤相(xiàng)度示及:意思是选择适度,表达思想就行。
(1)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间 以 王 回 文 示 之 亦 以 书 来 言 此 人 文 字 可 惊 世 所 无 有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及舟船侍从以
② 不与足下共讲评之
③欧公更欲足下 开廓其文
④余 到京作书去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使如此文字,不光耀于世,吾徒可耻也。
(4)信中提到了欧公(欧阳修)的作文之道,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5)曾巩写这封信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加以推断。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二)秦兵逼淝水而陈①,晋兵不得渡。谢玄⑦遣使谓阳平公融③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④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⑤而杀之,蔑⑥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玄等乘胜追击,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陈:同“阵”,布阵。②谢玄:东晋将领。③融:即苻融,前秦将领。④坚:即苻坚,前秦皇帝。⑤蹙(cù):逼近,逼迫。⑥蔑:没有。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十年春,齐师伐我(2)小信未孚 (3)若移陈少却(4)但引兵少却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2)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语段(一)中的“何以战”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两个语段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⑴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选自《醉翁亭记》)
【乙】(桑怿)①又闻襄城②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缚其馀。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③奏其事,授郏城尉……⑵怿虽举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④,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民。见民荒岁,聚其里人⑤饲之⑥。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⑦,力过数人而有谋略。(选自欧阳修《桑怿传》,有删改)
【注释】①桑怿:人名。②襄城:地名。下文的汝旁县、郏城、雍丘均属地名。③京西转运使:官职名。下文的尉也是官职名。④廪:粮仓。⑤里人:同乡人。⑥饲:供养。⑦铁简:狭长的铁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4分,任选4个作答)
⑴ 伛偻提携()⑵ 杂然而前陈者()⑶ 见民走避溺者()⑷ 遂弃其粟() ⑸ 粟尽乃止()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欧阳修说:“怿,可谓义勇之士。”请结合【乙】文内容作具体阐释。
选出下列对两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甲文以“乐”为核心,描绘了游宴之乐的美好场景,突出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
B.乙文中的桑怿“授郏城尉”的原因是“以舟载民”“汝旁县为之无盗”。 |
C.两文中“醒能述以文”“独提一剑以往”“将以舟载之”中的“以”的意思或用法相同。 |
D.甲乙两文“记”“传”一体,写景写人都充满激情,妙趣横生,又都渗透客观评价。 |
南霁云①之乞救于贺兰②也,贺兰嫉张巡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屠④,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注释】①南霁云:唐代张巡部下的重要将领。②贺兰:唐代河南节度使。③浮屠:佛塔。下列句中的“以”与“贼以刃胁降巡”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策之不以其道 | B.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
C.一儿以日初出远 | D.以其境过清 |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 本文前后主要叙述了三件事,刻画了南霁云的英雄形象。
B“拔所佩刀断一指”,“抽矢射佛寺浮屠”这些举动分别可以看出南霁云忠贞刚烈,嫉恶如仇的性格。
C南霁云向贺兰求救,但是没想到贺兰胆小怕事,不肯出兵救援,最终导致睢阳城失陷。
D南霁云和张巡都是威武不能屈、舍生取义之人。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延霁云坐延:②云虽欲独食: 虽:
③以示贺兰示:④贼以刃胁降巡降:翻译句子。
(1)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
(2)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阅读《陈涉世家》选段,完成后面的题。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语义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 B.余闻之也/久 |
C.宋之地/方五百里 | 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陈胜、吴广乃谋曰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B.扶苏以数谏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辍耕之垄上 |
D.卜者知其指意安陵君其许寡人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为天下唱⑵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⑶广故数言欲亡⑷尉果笞广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起义能顺利进行,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陈胜的才能。他有哪几个方面的才能?请简要作答。
古诗文阅读
【甲】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丙】凿壁偷光
匡衡①,字稚圭(guī),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dài达到)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③大姓④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其言与之书遂成大学。
(注释:①匡衡:西汉经学家。②不逮,指烛光照不到。③邑人,同乡人。④大姓,有钱的大户人家。⑤佣作,被雇佣劳作。)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无从致书以观言行一致 | B.益慕圣贤之道益多弊少 |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得患失 | D.未尝稍降辞色婉言辞谢 |
下面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弗之怠之:代词,指代抄书 |
B.或遇其叱咄或:或者 |
C.俟其欣悦其:代词,指老师 |
D.以中有足乐者以:因为 |
下列对【甲】诗赏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对月怀人,表达政治上失意、思念兄弟的抑郁惆怅之情。 |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直接描写的月光的移动,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现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豁达开朗的心理变化。 |
D.全词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既表现了词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也表达了词人对月怀人、乐观旷达的情怀。 |
下列对【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常向藏书之家借书来抄。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毫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勤”。 |
B.遇师斥责,表情更恭顺,礼节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 |
C.寒冬大雪,身背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见“我”求学之“艰”。 |
D.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精”。 |
下面对【丙】文《凿壁偷光》理解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衡乃穿壁引其光”一句是说匡衡就穿过墙壁引来了邻居家的亮光。 |
B.“主人怪问衡”一句中“怪”可理解为“感到奇怪”。 |
C.“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一句可翻译为“(我)想读遍您家里所有的书。” |
D.本文讲叙了匡衡凿壁偷光、佣作只求书两则的故事。 |
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只画两处)
主 人 感 其 言 与 之 书 遂 成 大 学。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