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去年6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4%,创三年来最高涨幅。有专家分析认为,食品价格起伏过大,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同时也损害了广大农民和百姓的切身利益。民以食为天,如何解决食品价格“过山车”的问题呢?中投顾问发布的《2011~2015年中国食品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食品行业的发展在保障供给、扩大需求、抑制通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对食品行业发展的关注将促进食品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不仅如此,在食品价格影响经济发展的同时,食品安全也让人提心吊胆。举例来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食以安为先。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如何理解“食品价格起伏过大,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同时也损害了广大农民和百姓的切身利益”。(6分)
(2)就解决食品价格“过山车”问题,政府应如何履行其经济职能。(4分)
(3)从《文化生活》角度如何理解这条“短腿”?(4分)
材料五 有机构预测,石油储量可支配的能源极限,大约在2050年左右宣告枯竭。天然气储备估计将在57—65年内枯竭。煤的储量约可以供应165年。随着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地球温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开始同步上升,上个世纪是近千年来最暖的100年,而最近20年又是其中最暖的20年。经济学家赫尔曼·戴利认为,人类已经到达或超越了经济增长产生反作用、环境和社会成本超过抵消收益的临界点。戴利教授曾说:“所谓‘经济的’增长已经变得不经济了。增长型经济正在衰退。”
(6)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所谓‘经济的’增长已经变得不经济了。增长型经济正在衰退”的观点的哲学启示。
材料六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既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历史机遇。2009年8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25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国务院关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情况的报告,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草案。
(7)结合材料五,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上述做法的基本理由。
(32分)随着中央扩内需、促增长目标的提出,农村这一巨大的消费市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阅读图表和材料,回答问题。
表1: 2008年某市城乡消费对比
注:某市农村居民占人口总数53%
表2: 2008年某市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与收入增长情况
表3
(1)表1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经济问题?
(2)表2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经济问题?分析表3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作用?
(3)结合图表信息,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说明财政在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方面的作用。
材料一 在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下,各种资源要素总是要向回报率比较高的区域或领域集中。在经济发展的某一阶段,各种资源要素向城市和工业流动具有必然性。但这一流向导致我国出现了城乡二元格局现象。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要求各部门各行业主动服务“三农”,在制定规划、安排项目、增加资金时切实向农村倾斜,大中城市要发挥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以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4)结合材料一,请从哲学角度分析国家作出“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决策的依据。
材料一:“十一五”时期,新疆国民经济发展开局良好,第一,优化产业结构,扶持壮大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大优势资源开发力度,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以旅游业为重点的服务业。第二,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第三,深化体制改革,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强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经济合作。
材料二:2009年7月6日,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主席发表电视讲话指出,稳定是福,动乱是祸。凡是民族团结搞得好的时期,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就快,各族人民得到的实惠就多;凡是民族团结遭到破坏的时期,就会导致社会动荡,发展停滞,各族人民遭殃。因此各民族包括新疆各族人民要自觉地维护国家的团结与稳定,各民族大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是包括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2100多万各族群众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利益所在。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新疆如何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2)分析材料二是怎样体现联系的观点的。
14分)表一近5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单位:万人)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340 |
408 |
495 |
559 |
611 |
注: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就业机会大约在900万个左右,每年新增就业人员约1000万
左右,2008年还有150万大学生毕业生等待就业。
表二、我国2008年的人才供需对比
硕士生及其以上 |
本科毕业生 |
大专毕业生 |
|
用人单位的需要情况 |
19% |
47% |
35% |
劳动力的供给情况 |
17% |
67% |
26% |
注:按照目前我国的统计标准,大专毕业生及其以上的视为人才。
表三、对3000名2008年毕业大学生的就业意向调查情况
首选地 |
沿海发达地方 |
中部城市 |
西部和北部地区 |
74.8% |
25.2% |
2% |
|
首选单位 |
传统的白领 |
传统的蓝领 |
新兴 |
71% |
27% |
2% |
注:我国每年大约有大专以下的农村富余劳动力1.7-2.1亿人。
材料:2009年1月7日,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指出,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会议研究确定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7项措施。(一)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二)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三)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四)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五)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六)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七)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
(1)上述表一、表二、表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就业状况的哪些特点?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观点,结合上述表格和材料谈谈应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材料一: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全会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材料二:《决定》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改革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同时也指出,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因此,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中,将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放在了首位。
材料三:《决定》在提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时指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因此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1)结合材料一,请你从唯物论的角度谈谈,党中央为什么要做出这一《决定》?
(2)阅读材料二,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说明上述论述包含了哪些矛盾分析法。
(3)结合材料三,简要说明《决定》的哲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