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分)随着中央扩内需、促增长目标的提出,农村这一巨大的消费市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阅读图表和材料,回答问题。
表1: 2008年某市城乡消费对比
注:某市农村居民占人口总数53%
表2: 2008年某市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与收入增长情况
表3
(1)表1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经济问题?
(2)表2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经济问题?分析表3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作用?
(3)结合图表信息,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说明财政在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方面的作用。
材料一 在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下,各种资源要素总是要向回报率比较高的区域或领域集中。在经济发展的某一阶段,各种资源要素向城市和工业流动具有必然性。但这一流向导致我国出现了城乡二元格局现象。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要求各部门各行业主动服务“三农”,在制定规划、安排项目、增加资金时切实向农村倾斜,大中城市要发挥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以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4)结合材料一,请从哲学角度分析国家作出“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决策的依据。
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创造积累、走向完善并自成体系的独特文化。近期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在领略中华饮食之美的同时,又推广了中华饮食文化。一道菜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汤就是一种文化,锅碗瓢盆透出的都是丰厚悠久的文明: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区域性特征;风味多样、四季有别、讲究美感、注重情趣、食医结合的多样化特征;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的多角度审视……。
(1)结合中华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坚持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2009年6月26日,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西班牙召开,随着山西五台山的申遗成功,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已达38处。但正如下图所示,中国对世界遗产的保护仍然任重而道远。
根据漫画,结合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回答:
(1)请分析漫画中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
(2)这样做有何危害?对此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
作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一的昆曲, 在中国文化史和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地位。然而,昆曲又是窘迫和无助的。在今天,昆曲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相距甚远,因而难以争得观众。有人主张,昆曲应作为博物馆艺术,只求保存,不用发展。此说遭到昆曲工作者和有识之士的反对,也有悖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的初衷——保证这些杰出文化的生存,而不是遏制它们未来的发展。
在保护昆曲艺术方面,我们应如何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呢?
材料一 18世纪英国建筑师威廉说:“中国人设计园林的艺术是无与伦比的。欧洲人在艺术方面无法和东方灿烂的成就相提并论,只能像对太阳一样尽量吸收他的光辉而已。”
材料二“ 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这是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对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进行提炼后得出的结论。
材料三中国幅员辽阔、区域文化特征使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如:华东的水乡文化,内陆的山寨文化,藏族洁白的哈达,维吾尔族独特的舞蹈等。
上述三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理解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吉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质并不明显,但吉林省“像抓玉米、抓汽车一样,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努力整合吉林歌舞、影视剧等文化资源,并获得了巨大成功,这被文化产业界誉为“吉林现象”。
吉林省之所以能让文化产业生发出充沛活力,是因为在文化体制改革与产业发展中抓住了关键环节;创造了解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投融资环境;抓住了人才这一发展文化产业的第一要素;依据文化市场运行特点,发挥“有形之手”“无形之手”对价格的调节作用,制定文化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大众文化。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吉林省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由文化劣势到优势的转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