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郃字俊乂,河间鄚人也。汉末应募讨黄巾,为军司马,属韩馥。馥败,以兵归袁绍。绍以郃为校尉,使拒公孙瓒。瓒破,郃功多,迁宁国中郎将。
太祖与袁相距于官渡,绍遣将淳于琼等督运屯乌巢,太祖自将急击之。郃说绍曰:“曹公兵精,往必破琼等;琼等破,则将军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郭图曰:“郃计非也。不如攻其本营,势必还,此为不救而自解也。”郃曰:“曹公营固,攻之必不拔。若琼等见禽,吾属尽为虏矣。”绍但遣轻骑救琼,而以重兵攻太祖营,不能下。太祖果破琼等,绍军溃。图惭,又更谮郃曰:“郃快军败,出言不逊。”郃惧,乃归太祖。
太祖得郃甚喜,谓曰:“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拜郃偏将军,封都亭侯。授以众,从攻邺,拔之。从讨柳城,与张辽俱为军锋,以功迁平狄将军。别征东莱,讨管承,又与张辽讨陈兰、梅成等,破之。从破马超、韩遂于渭南。围安定,降杨秋。与夏侯渊讨鄜贼梁兴及武都氐。又破马超,平宁建。太祖征张鲁,先遣郃督诸军讨兴和氐王窦茂。太祖从散关入汉中,又先遣郃督步卒五千于前通路。至阳平,鲁降,太祖还,留郃与夏侯渊等守汉中,拒刘备。郃别督诸军降巴东、巴西二郡,徙其民于汉中。进军宕渠,为备将张飞所拒,引还南郑。拜荡寇将军。刘备屯阳平,郃屯广石。备以精卒万余,分为十部,夜急攻郃。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其后备于走马谷烧都围,渊救火,从他道与备相遇,交战,短兵接刃,渊遂没。当是时,新失元帅,恐为备所乘,三军皆失色。渊司马郭淮乃令众曰:“张将军,国家名将,屡建战功,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遂推郃为军主。郃出,勒兵安陈,诸将皆受郃节度,众心乃定。太祖在长安,遣使假郃节。太祖遂自至汉中,刘备保高山不敢战。太祖乃引出汉中诸军,郃还屯陈仓。
(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七》)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与袁相距于官渡 距:同“拒”,抗拒,抵御
B.又更谮郃曰 谮:诬陷,中伤
C.昔子胥不早寤 寤:觉醒
D.遣使假郃节 假:假托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则将军事去矣 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B.①而以重兵攻太祖营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授以众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D.①刘备所惮 ②行将为人所并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张郃是“国家名将,屡建战功”的一组是
①绍以郃为校尉,使拒公孙瓒 ②从攻邺,拔之 ③与夏侯渊讨鄜贼梁兴及武都氐
④郃别督诸军降巴东、巴西二郡⑤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
⑥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①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汉末年,张郃应征入伍,讨伐黄巾军,在韩馥部下担任军中司马的职务。韩馥失败以后,张郃带兵投奔了袁绍。
B.淳于琼等人押运粮草驻扎乌巢时,曹操亲自领兵攻击淳于琼所部。张郃劝袁绍应该尽快带兵援救淳于琼,但袁绍却听信郭图的话导致全军崩溃。
C.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张鲁的时候,率先派遣张郃带领五千步兵作为开路前锋。结果,大军刚到阳平关,张鲁就献城投降了。
D.刘备驻扎在阳平关,夜间对驻扎在广石的张郃突然发动攻击,张郃率领着亲兵拼死奋战,刘备到底也没有攻克广石。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曹公营固,攻之必不拔。若琼等见禽,吾属尽为虏矣。
(2)从破马超、韩遂于渭南。围安定,降杨秋。
(3)郃出,勒兵安陈,诸将皆受郃节度,众心乃定。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注]①运:转。用原文回答(5分)
从选段看,孟子认为应尊重人民意愿的思想。如果不能使百姓“□□□”反而“□□□,□□□”,就会造成老百姓流离失所。文中举周武王和周文王的做法,是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从而回答宣王的问题,“□□□□,□□□□”说的是被攻伐的国家的百姓欢迎犒劳前来的仁义之师。结合下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子和孟子的战争观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5分)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敢问夫子恶乎长长:擅长 |
B.必有事焉,而勿正正:预期 |
C.则塞于天地之间塞:充满 |
D.今日病矣病:生病 |
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直养而无害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
B.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
C.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其子趋而往视之 |
D.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 |
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告诉公孙丑,所谓浩然正气,是最伟大、最刚劲的,如果用正义去培养而不伤害它的话,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 |
B.从文中可看出,孟子认为,君子的人格精神和人格力量,只能来源于自身的正气,也就是“浩然之气”,它要靠自身的正直去培养,把它与“义”和“道”结合起来,在长期的修养中获得,而不能一蹴而就。 |
C.对于所养之“气”是什么性质的东西,孟子自己也并不清楚,所以当公孙丑问起时,他回答说:“难言也。” |
D.孟子用“揠苗助长”的寓言,形象地说明了养成 “浩然之气”不能急于求成。 |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下列对文中划线的句子的翻译,最正确的是()。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A.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
B.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他的道理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
C.贫穷的人与低贱的人是大家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他们,就不会摆脱的。 |
D.贫穷的人与低贱的人是大家都厌恶的,但不用他的道理去摆脱他们,就不会摆脱的。 |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孔子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主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颇知属文。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马于野。
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宜礼而用之。”契丹主召延徽与语,悦之,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
倾之,延徽逃奔晋阳。晋王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求东归省母,过真定,止于乡人王德明家。德明问所之,延徽曰:“今河北皆为晋有,当复诣契丹耳。”德明曰:“叛而复往,得无取死乎!”延徽曰:“彼自吾来,如丧手目;今往诣之,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既省母,遂复入契丹。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归,恐不听,故私归耳。”契丹主待之益厚。及称帝,以延徽为相,累迁至中书令。
晋王遣使至契丹,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北去之意,且曰:“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因以老母为托,且曰:“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故终同光之世,契丹不深入为寇,延徽之力也。(《资治通鉴·后梁记》)
[注]圉:养马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颇知属文属文:写文章 | B.思母,欲告归告归:告假回家 |
C.累迁至中书令累迁:多次升迁 | D.延徽寓书于晋王寓书:家信 |
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契丹与中原相安无事”原因的一组是()
①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②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
③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④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北去之意
⑤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
A.①④⑤ | B.③④⑤ | C.①②⑤ | D.②③④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延徽本来是作为后梁使者去契丹搬救兵,结果由于没当面行大礼而被扣留发配去放马。 |
B.述律后的知人和契丹主的善任,使韩延徽在契丹国逐渐被重用,并发挥作用。 |
C.韩延徽本是带兵出使,却留在契丹,后虽逃回,却又因怕人妒嫉重返契丹,二三其德贪生辱节。 |
D.韩延徽大行不顾细谨,失小节而成大德,在复杂的形势下,灵活地处理了民族间的关系。 |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下列题。
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取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①髻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常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②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即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 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石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略有删节。
[注] ①赪:红色。②郁栖:粪土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易其弊衣弊:破旧 |
B.女觉遽反遽:急忙 |
C.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具事: 陈述事实 |
D.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发:发放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 B忽有人被发粗衣 ,自天而降
因出己虫,纳比笼中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C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 D 一夕,为海潮所沦
斧斤以时入山林朝歌夜弦,为秦宫人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后母虐待叶限”的最恰当的一组是()
A.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
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
B.膳其肉,味倍常鱼
常令樵险汲深
C其轻如毛,履石无声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
D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限的好运表面看来是鱼给的,实际上是她的善良带来的。 |
B.叶限暗中去参加洞节,是对后母的无声的反抗,也侧面反映出洞节的吸引力。 |
C.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 |
D.这个故事借助神力的不可抗拒,警示人们要远离邪恶,不要贪得无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