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教育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关注,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后……学校以经学为教材,实行“尊孔读经”。
——《汉代的教育》
材料二 殖民地时期的高等教育,以1636年哈佛学院的建立为开端。随后1693年美国南部建立了威廉·玛丽学院,1701年康涅狄格创办耶鲁学院。这三所最早的学院都以培养传教士为主要目标,完全照搬英国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体制。英国牛津、剑桥两所大学设神、法、医等学科,而哈佛学院仅设神学科。如果从事医、法工作还需到英国留学。……这个时期共建九所学院,均为私立学校,收费高昂,只有少数富家子弟才有资格入学。……显然不敷需要,而且这九所学院均集中在东部城市,更是难以适应西部和南部各州的发展。
——刘建芳《试论教育改革在美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材料三 (伪满时期,五常县国民优吉小学)校长是个说了不算的中国人,副校长是个留着小胡、矮矮的、口气生硬的日本人。取消了国文、历史、地理、自然等课程,每周就上日语、满语、算术、美术四门课程。日语课上,要求大家一律说日语,其中有专门的“建国精神”教育,主要就是灌输“日本亲善、共存共荣”思想……“朝会”上,全体师生要升伪满“国旗”,唱伪满“国歌”,面向东南日本东京皇宫方向给日本天皇敬礼……1935年5月2日,伪满洲国皇帝溥仪为了报答其主子,访日归来后颁布了《回銮训民诏书》,要求国民必须与日本“一心一德”,每校一份。每周一都会有周会,校长会毕恭毕敬地把溥仪的诏书举过头顶捧出来,领着大家进行诵读。
——《殖民教育十四年 身心伤痛七十载》
(1)材料一中汉武帝时期学校教育为何“尊孔”?依据材料二,归纳殖民地时期美国高等教育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三,分析日本侵略者为强化在伪满洲国的奴化教育而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奴化教育的根本目的。
(3)依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教育的认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抗日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而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因为中国不是像美国这类“没有历史的国家”。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请回答:
(1)“光荣革命”创造的这种政治设计是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6分)
(2)你对“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这种看法是否同意?请运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9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什么?指出这一主题的依据又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的观点:“为什么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答出最主要原因即可)如何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是“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
(3)总结中国最后取得这两件东西——“独立”和“民主”的宝贵经验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了保障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救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
材料二 1844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令,规定8~13岁的儿童每天工作6.5小时,外加3小时教育时间;13~19岁的青工和女工每天工作12小时。1847年5月,十小时工作的提案在下院通过,6月8日“十小时法案”得到王室批准成为法令。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材料三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行导致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重负,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4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4分)
(3) 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认识。(4分)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大趋势的两大核心;第四阶段是从海湾战争开始,前苏联解体。美国开始独自引领全球化潮流,即开始努力构建一个美国模式的全球社会。
——白海军《大预言:2049年的世界》
材料二

图1 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图2 上海世博会会标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
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在全球化过程中四个阶段的核心国家。(4分)
(2)材料二中的图l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推动英国大规模海外贸易和全球殖民的主要动力是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三,分别归纳克林顿与卡斯特罗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不得照抄材料)。1851年英国举办了首届世博会,联系图2,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6分)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发展模式不尽相同。
请回答:
(1)以美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为克服“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主要表现是什么?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突破有何共同之处?综上,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