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华在《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 )
|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
| B.人民急切要求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
|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
|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群众不满 |
1947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蓐食宵衣,兢兢业业,未敢或懈,自省俯仰无愧,信道益笃,成败利钝,一惟听天命而已。”造成蒋介石“忧患最深”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 B.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
| C.人民解放军的反攻作战取得节节胜利 | D.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地区发动战略决战 |
“介石先生慧鉴: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余。先生领导全国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敬仰。……毛泽东谨启。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根据材料判断,这封信的背景应该是()
|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
| B.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坚持抵抗 |
| C.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
|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
1833年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和主编《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这是中国本土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采用了中国纪年,大量引用儒家语录,套用“孔子加耶稣”模式宣传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这—现象表明()
| A.清政府对外来文化采取了开明政策 |
| B.鸦片战争前外国传教士可自由传教 |
| C.西人办刊注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
| D.郭士立推动中国报刊本土化发展 |
表是《上海研究资料》记载的1889年和1926年上海外白渡桥通行的交通工具的变化情况(注:1889
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该表反映了近代上海()
| 年份 |
人力车 |
马车 |
轿子 |
马 |
自行车 |
摩托车 |
汽车 |
公共汽车 |
有轨电车 |
| 1889 |
6984 |
544 |
9 |
11 |
0 |
0 |
0 |
0 |
0 |
| 1926 |
14600 |
0 |
0 |
0 |
3459 |
194 |
3764 |
172 |
922 |
①是全国的交通枢纽
②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③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④传统的交通工具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清未有官员惊叹:“国之典章莫重于章服,而今之章服之
紊亦已甚矣。已职员所涉历,车于陆,舟于水,皆洋式也;酒于觥,肉于俎,皆洋食也;楼其冠,洋其履,德、法其衣裳,皆洋工也。”这一惊叹可以表明()
| A.近代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已经完全欧美化 | B.清政府即将因为腐败走向灭亡 |
| C.西方生活方式对近代中国已有深刻影响 | D.晚清革命有了扎实的民众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