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是“看得见”的历史。下列两幅图片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 )
A.求同存异 |
B.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
C.睦邻友好 |
D.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
“儒学之盛,古称邹鲁,今在闽越。……漕运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陆海之利今称江浙甲天下,关陇无闻。灌溉之利今称浙江太湖甲于天下,河渭无闻”。对材料主旨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关中地区已经失去作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
B.经济和文化重心整体上呈现南移的重要趋势 |
C.文化重心的不断南移带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
D.经济重心南移主要得益南方优越的地理环境 |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其中“要术”是指
A.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经验 |
B.关中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经验 |
C.齐国官营手工业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 |
D.长江流域食品的加工与贮藏技术 |
英国剑桥大学彼得·诺兰教授说:“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这两条道路在经济上分别指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自由主义经济 |
B.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 |
C.国家资本主义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抗日战争中,始终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的是
A.八路军 | B.东北抗联 | C.中国工农红军 | D.国民革命军 |
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