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教师在“演示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演示实验.
(1)在弹簧下端挂上小筒和金属块,记下弹簧伸长后指针的位置O,如图甲所示.
(2)溢水杯中装满水,把金属块全部浸入溢水杯的水中,用烧杯收集排开的水,弹簧缩短,如图乙所示.
(3)把烧杯中的水全部倒入小筒中,弹簧指针又恢复到原来位置O,如图丙所示.乙图的弹簧比甲图的弹簧缩短了,说明金属块受到________的作用;丙图的弹簧指针又恢复到位置O,说明________.
在思考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时,张云同学有如下猜想:
(A)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有关;
(B)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张云与同学们找来铅球,把它们拿到平整的沙坑上方由静止释放,将铅球下落的高度与落到沙坑中砸出的坑的深度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次序 |
铅球下落高度/m |
铅球质量/kg |
坑的深度/cm |
1 |
1 |
3 |
2.7 |
2 |
1 |
4 |
3.2 |
3 |
1.5 |
3 |
3.8 |
4 |
1.5 |
4 |
4.2 |
5 |
2 |
3 |
4.5 |
6 |
2 |
4 |
5.0 |
(1)实验中,用铅球砸出的坑的深度反映重力势能的大小,这是一种________的方法;
(2)比较1、3、5次实验数据,能验证猜想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
(3)举出生产或生活中增大重力势能的一个例子________.
小红猜想动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m和运动速度v有关,于是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探究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和运动速度v的关系.
甲、乙两组实验中:
(1)甲图中让不同质量的两个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滚下,目的是使两球到达水平面时具有相同的________.
(2)选用图甲探究的是动能与________的关系,比较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3)选用图乙探究的是动能与________的关系,比较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下图是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
(1)实验器材有木块、铁块、垫块、各处粗糙程度相同的长木板、弹簧测力计各一个,砝码若干,为了完成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
(2)实验时某同学在木块或铁块上放置不同的砝码,改变物块的重力,用弹簧测力计拉着物块沿斜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实验的部分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序 |
接触面粗糙程度 |
物块重G/N |
物块上升的高度h/m |
沿斜面的拉力F/N |
物块移动的距离L/m |
机械效率 |
1 |
较粗糙(木块—木板) |
2.0 |
0.25 |
1.2 |
0.80 |
52% |
2 |
同上 |
2.0 |
0.35 |
1.4 |
0.80 |
63% |
3 |
同上 |
5.0 |
0.35 |
3.5 |
0.80 |
63% |
4 |
较光滑(铁块—木板) |
5.0 |
0.35 |
3.1 |
0.80 |
①该同学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的是斜面的机械效率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②在第四次实验中,斜面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
小丽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使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
(1)小丽将杠杆放在支架上后,杠杆呈如图所示的状态,则她应该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________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2)调节好杠杆后,小丽将两个重均为0.5N的钩码挂在杠杆a处,又将弹簧测力计挂在杠杆b处的细线上,竖直向________(填“上”或“下”)拉弹簧测力计,能使杠杆再次平衡.操作时,小丽发现弹簧测力计读数太小,不能准确读数,请你帮她找出一种改进的方法:________.
(3)小丽通过实验获得了三组数据,如下表.表中第3次实验中的阻力臂L2应为________cm.
实验次序 |
动力F1/N |
动力臂L1/cm |
阻力F2/N |
阻力臂L2/cm |
1 |
2 |
6 |
3 |
4 |
2 |
3 |
5 |
5 |
3 |
3 |
4 |
4 |
8 |
分析上表中数据,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