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三个人的共同目标是
| A.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 B.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
| C.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 D.唤醒国人与列强抗争 |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国内,败给日本和乱拳的灾难性后果使统治集团认识到,继续阻止改革将是徒劳无益的。其后十年之内发动的颇具朝气的现代化运动,引进了新概念。”这里所讲的“新概念”是指()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中体西用 | C.立宪代议 | D.三民主义 |
《新青年》创刊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发行量长期徘徊在1000册左右;1918年后,发行量猛增至20000册。出现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是( )
| A.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 B.十月革命的影响 |
| C.文学革命的开展 | D.五四运动的影响 |
1923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 A.变法 | B.革命 | C.科学 | D.民主 |
一位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这则材料实质()
| A.批判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
| B.反对宣传西方启蒙思想家的理念 |
| C.指出资产阶级宣传西方启蒙思想的缺陷 |
| D.否定资产阶级宣传启蒙思想的作用 |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的,落不了户的。”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
| A.科学技术决定论 |
| B.传统的夷夏之辩的观点 |
| 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
| 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