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思想家“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继而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即“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自有贯通处”。明朝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继而提出“致良知”的认识论,即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中国儒学史论》
材料二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中国儒学史论》
材料三 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应当分属议会和法院。如果国王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人民就应当推翻他的统治。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宋明理学是糅合了哪些思想形成的?材料一中两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2)材料三中“理性”与材料一中“天理”有何区别?
(3)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材料三与材料二,在反封建的主张和作用方面有何异同?
(14分)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就积极谋求世界经济霸权,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则是其具体表现之一。该体系虽然于上世纪70年代初崩溃,但美国凭借其实力在国际货币格局中仍占主导地位。
—— 摘编自百度百科《布雷顿森林体系》
材料二: 1944年,美国政府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激烈之际,邀请44国代表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会议,以期奠定世界货币新秩序的基础。布雷顿森林会议产生了两个新的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请回答:
(1)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是什么?该体系是如何设定汇率机制的?这一机制对美国有
何特殊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
(3)全球化过程给世界各国带来全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做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处理好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及原因。
(15分)历史上的货币流通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历史现象。
材料一 沃德·巴特雷在《1450~1800年世界银块流动》中说“整个殖民地时期(1492年到1820年),西班牙从美洲殖民地榨取的白银超过40亿比索,即14万多吨”。而据厄尔·汉米尔顿的研究,就有约2亿比索通过明朝在马尼拉一带的贸易站流向了中国,36亿比索则流向了西欧诸国,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而西班牙自己仅存2亿比索。
——摘编自[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材料三 希腊债务危机刚刚步入尾声,爱尔兰债务问题再度拉响“警报”。彭博社(2010年)11月13日报道,欧盟目前正游说爱尔兰政府接受来自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联合援助……《中国新闻周刊·欧洲到了抉择时刻》报道:2010年12月7日,欧盟同意为爱尔兰提供850亿欧元贷款。
材料四 《中国财经报》曾报道:“欧债危机令欧元命悬一线。”而何伟文则持相反的观点,他在《欧元不可能崩溃》一文中阐述:“由于欧盟对世界经济和货币体系的极端重要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不得不竭尽全力。加上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出手,至少目前为止,仍然基本上可以稳住欧元……欧元的最终前景,则是确信无疑的。”
请回答:
(1)在新航路开辟问题上,有人形象地比喻西班牙“替人做嫁衣裳”,请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含义。(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流入西欧诸国的36亿比索的白银“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从材料中的三个时代背景分析美元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材料三所述欧洲债务问题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些现象?材料四给出了哪些“欧元不可能崩溃”的理由?(4分)
(14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 |
1953~1957 |
1958~1962 |
1963~1965 |
1966~1970 |
1971~1975 |
1976~1980 |
1981~1985 |
年均增长率 |
4.5% |
4.3% |
11.1% |
3.9% |
4.0% |
5.1% |
8.1% |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
经济成分 |
1952年 |
1956年 |
公有经济 |
国营经济 |
19.1% |
32.2% |
合作社经济 |
1.5% |
53.4% |
|
公私合营经济 |
0.7% |
7.3% |
|
私有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6.9% |
0% |
个体经济 |
71.8% |
7.1% |
材料三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
国有及国有 控股工业 |
集体工业 |
城乡个 体工业 |
其他经济 类型工业 |
1978 |
77.6% |
22.4% |
||
1997 |
25.5% |
39.1% |
17.9% |
18.5% |
(1)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6分)分析材料二, 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4分)
(2)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中共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需借鉴历史经验教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极其恶劣的居住环境,不容忽视的大气污染,日益严峻的河流污染,这些对英国社会造成持久而深远的危害。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除了受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制约以外,还与当时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漠视态度以及“自由放任”的工业化模式有关。
——刘金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材料二 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工人阶级提出了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要求,并将此作为自己的基本权利。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人阶级的这些要求中,实际上也包括改善公共卫生条件、消除环境污染等内容……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威克,在1842年发表了调查报告《英国劳动人口卫生状况》,用大量事实说明了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行,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他们锲而不舍的努力,换来了环境的改善,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三 下图显示了工业化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注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是工业化初期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是工业化起飞阶段;从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后工业化阶段;20世纪末至今,是信息化阶段。
(1)英国在工业化时期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据材料一分析其出现的原因。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治理生态环境的措施。
(2)据材料三,说明工业化以来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趋势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在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对当今中国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