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大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度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
材料二  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大宋王朝困难重重。1043年(庆历三年),参知政事范仲淹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项整顿政事的主张,被仁宗采纳,颁诏推行。后因受反对改革的官僚的诬陷,范仲淹等遭到贬逐,新政持续一年即终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吴起变法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夭折的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材料二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材料三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
材料四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中所述的制度有何特点?该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 (4分)
(2)材料二、三、四中雅典实施的是哪两项民主制度,分析这两项民主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 (6分)
(3)材料一所述制度与雅典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 (4分)

在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之后,基督教会对西方世界近千年的思想统治,使人们的个人意识受到极大的压制。为此,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不顾教会势力的迫害和世俗道德误解,在欧洲掀起了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带领人们迈进理性时代。
请回答:
(1)14 一 18世纪的西欧,出现了哪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根本原因是什么? ( 4 分)
(2)这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 ( 9 分)

阅读材料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由于在外交活动中语言文字方面存在障碍,加之《天津条约》规定中外条约均由英文书写,并以外文为准。这就迫使清政府作出了开办外国语学堂的决定。
材料二 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材一律禁用。在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清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课,…… 有应由各书局自行修改,如学校教员遇有教科书中不合共和宗旨者可随时删改。…… 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
──南京临时政府颁《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材料三 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借用儒家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对孔子和儒家学说进行了猛烈的攻击,树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
材料四 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并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开办新式学堂的目的是什么?(2分)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列举革命派在教育方面采取的重大举措。(2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近代资产阶级对孔子和儒家学说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4分)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进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所开创的两条成功的道路。(2分)
(5)依据以上材料,试分析中国近代教育和思想发展的历史意义。(4分)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论语•颜渊》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章句下》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材料二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本师异道,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知所从矣。”
材料三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声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三段材料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儒家学说之所以能够在汉代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是什么?
(3)阅读材料四,指出黄宗羲的思想具有什么鲜明的特点?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谈黄宗羲这种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
(4)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如何辨证的对待?

一个国家的未来取决于年青一代的成长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而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则取决于所受的教育种类,教育的深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孔子是私学教育的鼻祖,但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是,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犬”等。
材料二北宋私人讲学的书院兴盛,书院作为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在北宋非常兴盛。究其原因,既有社会环境的推动作用,又有文人群体的不懈努力和开拓。在这两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宋代书院呈现一个辉煌发展的局面。
材料三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
——据康有为《大同书》
材料四下列分别是“文革”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图和“文革”后第一次高考的考场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创办私学的重大贡献。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归纳康有为有关教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根源。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文革”中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何不利影响?“文革”后邓小平为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出现全新面貌作出哪些努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