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景公之嬖妾婴子死,公守之,三日不食,肤着于席不去。左右以复,而君无听焉。晏子入,复曰:“有术客与医俱言曰:‘闻婴子病死,愿请治之。’”公喜,遽起,曰:“病犹可为乎?”晏子曰:“客之道也,以为良医也,请尝试之。君请屏,洁沐浴饮食,间病者之宫,彼亦将有鬼神之事焉。”公曰:“诺。”屏而沐浴。晏子令棺人入敛,已敛,而复曰:“医不能治病,已敛矣,不敢不以闻。”公作色不说,曰:“夫子以医命寡人,而不使视,将敛而不以闻,吾之为君,名而已矣。”晏子曰:“君独不知死者之不可以生邪?婴闻之,君正臣从谓之顺,君僻臣从谓之逆。今君不道顺而行僻,从邪者迩,导害者远。谗谀萌通,而贤良废灭,是以谄谀繁于间,邪行交于国也。昔吾先君桓公用管仲而霸,嬖乎竖刁而灭,今君薄于贤人之礼,而厚嬖妾之哀。且古圣王畜私不伤行,敛死不失爱,送死不失哀。行伤则溺己,爱失则伤生,哀失则害性。是故圣王节之也。即毕敛,不留生事,棺槨衣衾,不以害生养,哭泣处哀,不以害生道。今朽尸以留生,广爱以伤行,修哀以害性,君之失矣。故诸侯之宾客惭入吾国,本朝之臣惭守其职,崇君之行,不可以导民,从君之欲,不可以持国。且婴闻之,朽而不敛,谓之僇尸,臭而不收,谓之陈胔。反明王之性,行百姓之诽,而内嬖妾于僇胔【注】,此之为不可。”公曰:“寡人不识,请因夫子而为之。”晏子复曰:“国之士大夫,诸侯四邻宾客,皆在外,君其哭而节之。”仲尼闻之曰:“星之昭昭,不若月之曀曀,小事之成,不若大事之废,君子之非,贤于小人之是也。其晏子之谓欤!”                   
【注】:僇胔(lù zì),侮辱尸体,这里指使尸体发臭。
(节选自《晏子春秋》)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间病者之宫,彼亦将有鬼神之事焉 间:离开
B.将敛而不以闻  敛:通“殓”,收殓
C.昔吾先君桓公用管仲而霸   霸:称霸
D.请因夫子而为之    因:趁机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闻婴子病死,愿请治之/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B.臭而不收,谓之陈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今朽尸以留生/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D.爱失则伤生/入则无法家拂士

下列各组句中,分别表明景公嬖妾和晏子善谏的一组是(   )

A.
B.
C.
D.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君不道顺而行僻,从邪者迩,导害者远。
译文:                                                                    
②国之士大夫,诸侯四邻宾客,皆在外,君其哭而节之。
译文:                                                                    
③小事之成,不若大事之废,君子之非,贤于小人之是也。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宝绘堂记(宋)苏轼
君子可以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阮孚之放也,而好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儿戏害其国,凶此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其病也。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注]①锻炼:打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可以意于物寓:寄托 B.亦以寓意焉耳聊:姑且
C.然至其留意而不释:解释 D.然而不复念也去:消失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皆儿戏害其国有尺寸之地 B.轻死生重于画与赢不助五国也
C.然人取去天下笑 D.譬之烟云过眼始臣解牛时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不同的一组是()

A.阮孚之放也,而好梁君臣之首
B.足以人而不足以移人者忧劳可以
C.吾富贵而厚于书以无入有间
D.庶几全其乐而其病也盖失强援,不能独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C.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D.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把文中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3)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怵然为戒,视止,行为迟。
解释加点词:虽然止: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①,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②不以封疆之界,固国③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④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郭: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即外城。②域民:限制人民。③固:使动用法。固国:使国防坚固。④亲戚:指内外亲戚。畔:通“叛”。
(1)“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括。
(2)结合上面选段内容,你认为共同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颇知属文。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马野。
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宜礼而用之。”契丹主召延徽与语,悦之,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
顷之,延徽逃奔晋阳。晋王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求东归省母,过真定,止于乡人王德明家。德明问所之,延徽曰:“今河北皆为晋有,当复诣契丹耳。”德明曰:“叛而复往,得无取死乎!”延徽曰:“彼自吾来,如丧手目;今往诣之,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既省母,遂复入契丹。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归,恐不听,故私归耳。”契丹主待益厚。及称帝,以延徽为相,累迁至中书令。
晋王遣使至契丹,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北去之意,且曰:“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因以老母为托,且曰:“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故终同光之世,契丹不深入为寇,延徽之力也。(《资治通鉴·后梁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颇知属文属文:写文章
B.思母,欲告归告归:告假回家
C.累迁至中书令累迁:多次升迁
D.延徽寓书于晋王寓书:呈奏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契丹主待益厚夫晋,何厌
B.使牧马野以其无礼
C.筑城郭,立市里,处汉人此知之,故欲往
D.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徽本来是作为后梁使者去契丹搬救兵,结果由于没当面行大礼而被扣留并发配去放马。
B.述律后的知人和契丹主的善任,使延徽在契丹国逐渐被重用,并发挥作用。
C.延徽从契丹逃回后,向朋友王德明表达了重返契丹的想法,朋友表示支持。
D.延徽大行不顾细谨,失小节而成大德,在复杂的形势下,灵活地处理了民族间的关系。

翻译下列句子
(1)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
(2)拊其背曰:“向者何往?”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第六篇雍也》)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4);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第六篇雍也》)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1)之以礼,亦可以弗畔(2)矣夫(3)。”(《论语·第六篇雍也》)
【注释】(1)约:一种释为约束;一种释为简要。(2)畔:同“叛”。(3)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B.“君子儒”是指地位高贵、通晓礼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
C.“小人儒”则指地位低贱,不通礼仪,品格平庸的人。
D.孔子所说的“智者”和“仁者”是指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由此去改变当时社会的现状。

针对君子,孔子提出怎样的教育目的?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文言文阅言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
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下列居中加点词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用亡郑以陪。
B.然力足以至焉,于人可讥。/击破沛公军。
C.沛公起厕。/纵一苇之所
D.乃令张良留。/多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相互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C.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有坚定的志向。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⑵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